熱話|內地曝光變質肉上桌!供港食品卻從沒問題!

眼見還沒到315,就有內地知名品牌塌房了。
最近,有記者潛入幾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加盟店後廚,看到了瞠目結舌的一幕。
(圖:抖音
比如將顧客食用後的剩菜進行回收清洗,從中挑出食材進行二次加工再售賣。
店員還特意表示:香菇這玩意,可以反覆使用。
(圖:新京報
別說堂食顧客當天吃剩的,面對味道已經發酸的香菇、土豆等食材,店員也只是表示下次儘量多泡泡、多洗兩遍就行。
(圖:新京報
在製作牛腩煲時,店員更是直接將隔夜發黑的牛肉,加色素攪拌後讓其冒充新鮮牛肉。
(圖:新京報
與此同時,餐品製作過程更是令人堪憂。
員工徒手接觸食材、在製作餐品時抽菸都是常規操作。
(圖:新京報
外賣單更是直接丟在做好的餐品上,裹滿湯汁…
(圖:新京報
甚至生肉也隨意扔在垃圾桶上!
(圖:新京報
影片在3月12日釋出後直接衝上熱搜,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畢竟,黃燜雞在內地遍地開花,不少人都吃過,甚至有人看到這個訊息時還正在吃黃燜雞……
(圖:抖音
有網友甚至調侃難怪香菇如此入味,原來是回鍋了好幾遍。
(圖:抖音
就在影片釋出當天,楊銘宇總部火速道歉,表示涉事加盟門店即刻停業,並永久閉店。
(圖:微信公眾號
不少內地網友還是十分擔心,畢竟真正的315還沒來臨,不知道到時候又有哪些熟知的品牌又要出來鞠躬道歉。
話又說回來,那為什麼香港的食品卻鮮少出現塌房呢?
兩地標準不同!
眾所周知,香港的第一大食品供貨商就是內地
從蔬菜、水果,到生鮮、肉類,幾乎是全品類覆蓋。
(圖:香港文匯報
那同樣都是內地供應的食品,為什麼供港食品的品質更好呢?
簡單來說就是供港食品和內地食品採用的標準不同
一般內地食品以國家標準(GB標準)為主,香港的食品標準則主要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CAC標準),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
(圖:香港電臺
供港食品就需要接受兩地雙重標準的認證才能順利達到香港供市民食用。
對比兩地在農藥殘留限量、重金屬限量、食品新增劑使用等方面,香港確實要求更高一些。
就以豆類蔬菜的鉛限量指標來看,香港的上限是0.1mg/kg。內地的上限則是0.2mg/kg。
(圖:《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
(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
嬰幼兒配方食品的黃麴黴毒素B1來看,香港的上限是0.1μg/kg,內地的上限則是0.5μg/kg。
(圖:《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
(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雖說含量都已經是微乎其微,但光從數值上看香港在這方面要求更高。
與此同時,在香港標準不夠高的標準方面,進口到香港的標準也有內地的標準限制,相當於供港產品有雙重把關,哪個更嚴用那個
供港的蔬菜除了卡質量之外,某種程度上還存在一定的卡顏局
採購會要求蔬菜外皮光亮、甚至整齊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圖:網路
當然了,也不是符合這個標準的蔬菜就能到港,內地是專門建立了一批供港高標準的生產基地專門生產供港蔬菜的。
供港蔬菜生產基地要求也比內地一般蔬菜生產基地要求更嚴格。
比如在選址上就很講究,通常會選在無汙染、開發少的原生態地區,生產者也需要購買更貴品質更好的種子以及使用安全低毒的農藥。
(圖:網路
近些年來,供港食物也因為種種優勢受到內地老百姓的青睞,在內地農貿超市大受歡迎,不過在價格方面,供港蔬菜價格就會比內地普通蔬菜出許多。
比如同一家內地超市,普通的菜心大約是4-5元/斤,但是如果是“供港”菜心價格大約是7-8元/斤。
(圖:網路
消費市場決定!
除了兩地標準不同之外,消費市場偏好也是影響食品品質的一大因素。
(圖:網路
即使是同一產品,部分商家也會人為地在合法範圍內根據消費市場進行相關調整。
比如內地版的港版的出前一丁泡麵配料就不盡相同,內地版有混合使用澱粉,港版則只用小麥粉
(圖:香港經濟日報
雖說在價格上內地版的則更加便宜,但因為配料不同導致口感不同,部分內地人專門選擇港版進行食用。
再比如之前芬達中外配料不同的事情,就有人對比了內地版和港版的區別。
(圖:香港01
兩版的配料表雖然在健康度上差不多,但區別在於內地版使用的是“果葡糖漿”,港版使用的是“白糖”
(圖:香港01
總之,食品品質的差異既受到兩地標準差異的影響,也與消費市場的需求和偏好息息相關。
最後,可以來聊聊:你覺得兩地在食品上還有哪些差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