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失敗後一蹶不振?這五步讓你逆風翻盤

人們面對談判失敗通常有三種反應。有些談判者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聲譽而指責他人,這使他們無法反思自身失誤並從中學習。另一些人則因失敗而備受打擊,陷入嚴重焦慮,再也不願參與談判。但最精明的談判者會退一步,主動承擔責任,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剖析失敗原因,以便在未來做得更好。
大學橄欖球歷史上勝率最高的教練尼克·薩班(Nick Saban)常說:“永遠不要浪費一次失敗。” 的確,失敗是學習的源泉。大多數人會愉快地回憶生活中的成功,包括談判中的成功,但他們的錯誤卻深深地印在腦海中。那麼,我們該如何確保從這些失敗中吸取教訓呢?
在我多年的談判實踐、培訓、教學及諮詢工作中,我發現人們面對失敗通常有三種反應。有些談判者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聲譽而指責他人,這使他們無法反思自身失誤並從中學習。另一些人則因失敗而備受打擊,陷入嚴重焦慮,再也不願參與談判;他們非但沒有從經歷中成長,反而變得畏縮不前。但最精明的談判者會退一步,主動承擔責任,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剖析失敗原因,以便在未來做得更好。
在我最近出版的《重回談判桌》(Getting Back to the Table)一書中,我闡述了一套後者應對失敗的框架。首先要了解你可能遭遇的失敗型別、失敗原因以及失敗的嚴重程度。然後遵循一個五步流程,總結關鍵經驗教訓,如果可能的話重回談判桌,並提升自己的談判能力。
失敗的型別
談判失敗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你試圖從自身失誤中學習時,首先診斷具體情況至關重要。以下是我在研究中確定的七種失敗型別:
1. 策略性失敗(也稱明智的失敗):有時人們參與特定談判時就預料到會失敗,但期望能學到有用的東西,以便日後重回談判桌。這是一個通往成功的鋪墊過程。
2. 本可達成協議卻未達成:有時協議近在咫尺,但你和其他談判方卻因一些原因而未能推進,比如沒有共享資訊、冒犯了對方,或者對可行與不可行之事做出了錯誤假設。
3. 未實現談判目標:當各方達成的協議並非最優,沒有儘可能接近談判前設定的初始目標時,就會出現這種失敗。如果你無法達成最優協議,那麼放棄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無法滿足關鍵目標的協議就是一種失敗。
4. 達成協議卻損害了關係:如果你實現了目標,但在此過程中損害了你與對方的關係,這也是個問題,尤其是當你日後還需要與同一人或組織打交道時。
5. 達成比最佳替代方案更差的協議:談判前,你需要明確自己的最佳替代方案,即談判不成時的可接受選擇。如果談判者沒有全面分析並接受了比該方案更差的結果,那就是談判失敗。
6. 情緒化導致的失敗:當一名或多名談判者被情緒左右,導致談判程序崩潰,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7.潛在失敗:當各方沒有注意到潛在的、無形的因素在暗中推動談判程序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些問題往往不明顯,常常未被言說,但卻使各方行為陷入僵局,甚至更糟。
明確自己所經歷的失敗型別後,還需評估其嚴重程度。這僅僅是一個你能夠迅速振作起來的小挫折?還是一次嚴重失誤,需要你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重啟談判?又或是一場嚴重到幾乎毫無緩和希望的災難?
在前兩種情況下,你應該能夠正視困境,從中吸取教訓,重回談判桌,努力挽救談判。在最後一種情況下,你仍然可以研究你和對方在哪裡出了問題,吸取教訓,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看看未來會發生什麼,並將所學應用到其他情況中。
改進的五個步驟
從任何型別的失敗中學習的第一步,是承認失敗已經發生。
雖然很多人內心深知談判可能破裂、目標可能無法達成,但當失敗真的發生時,他們往往不願承認。然而,直面殘酷的事實才能繼續前行。例如,幾年前我在一家非營利組織工作時,曾試圖爭取一位重要捐贈者的資金支援。當基金會拒絕後,我很沮喪,直接與另一位捐贈者展開談判,結果對方也拒絕了我。這時,一位同事鼓勵我停下來,感受這些失敗帶來的刺痛。我照做之後,得以以更清晰的思路重新振作,並想出了一個或許更有效的替代方法。我的下一次談判成功了。
第二步是深入探究,分析發生了什麼以及原因。
從宏觀角度審視,確定失敗的主要原因。然後細化分析,研究你和對方採取的策略、關鍵節點以及阻礙進展的不同舉動。
以一位房地產經紀人為例,他一直努力幫一對挑剔的夫婦找到新家。將近一年後,他們終於看中了一所房子並提出報價,但房屋檢查報告顯示屋頂需要更換,客戶因此猶豫不決。為了讓這對夫婦從大局出發,在賣方市場快速促成交易,經紀人建議他們直接買下這所房子。“我擔心你們會錯過心儀的房子,” 他告訴他們,“我想你們都認同找到一所滿意的房子花了很長時間。所以,我的建議是買下這所房子,把檢查出的問題當作交易成本來處理。” 然而,這對夫婦非但沒有被說服,反而因他提及找房時間過長而感到被冒犯,抱怨他把促成交易置於他們的最大利益之上。他們拒絕了他的建議,更換了經紀人。在這個例子中,一次關鍵交流導致了談判失敗。
第三步,思考哪些經驗教訓適用於未來的談判。
我們常常認為,只要瞭解在一種情況下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法,就能將其套用到其他情況中。但實際上,不同情況間往往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深入思考談判失敗的具體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當面臨新的談判時,要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瞭解它與之前經歷的異同,並思考如何調整談判方法。換言之,不要因這一評估過程,就拘泥於某些談判經驗法則,它們最終或許會將你引入歧途。
第四步,找出並彌補導致失敗的自身弱點。
認真審視自己作為談判者的表現,積極摒棄阻礙你的行為習慣,努力培養更有效的新技能。這一理念遵循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的哲學,即要做新的事情,就必須停止做舊的事情。
例如,大多數人認為願意妥協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但它往往會導致不理想的結果。想象一位專案經理請求老闆將她負責專案的截止日期推遲一個月。老闆解釋說無法延期,她便提議各讓一步,延期兩週,結果既未滿足她的需求,也未滿足老闆的需求,這就是一種失敗。
再設想一下,如果專案經理和老闆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取代妥協。當專案經理提出請求時,老闆詢問她為何需要延期,她解釋說在遇到意外問題之前,她已批准一名關鍵團隊成員休假,她不想食言,因為這會損害她的信譽。老闆仍然無法更改截止日期,但他建議引入其他人手以按時完成專案,專案經理欣然同意。
最後,充滿信心地重回談判桌。
在那些你可以重新參與的談判中,你需要邁出第一步。為這次新的談判做準備時,仔細思考你所學到的東西,並承諾這次以不同的方式應對。也許你之前試圖用邏輯來說服對方,但後來意識到,透過情感訴求來緩解對方的恐懼和擔憂可能會更有效。
當你明白自己是如何失敗的,並透過這五個步驟從經驗中學習,你不僅有最大的機會重回談判桌,而且會變得更具韌性,更有能力在未來的談判中取得成功。
關鍵詞:談判
約書亞·N·韋斯(Joshua N. Weiss)| 文
約書亞·N·韋斯是哈佛大學全球談判倡議組織的聯合創始人。他還是貝佩絲大學領導力與談判科學碩士課程的主任及創始人,著有多部談判主題的書籍,其中最新一部是《重回談判桌:重啟停滯談判的五步法》(Berrett-Koehler,2025年出版)。此外,他還為眾多公司和政府機構提供談判諮詢。
豆包、Kimi | 譯  周強 | 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