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尋求與伊朗達成協議

本文轉自經濟學人,觀點僅供參考借鑑,請注意甄別。
當前伊朗距離擁有核武器已經非常接近,以色列已經做好了軍事打擊準備,並希望能與美國一起採取行動,哪怕最終只能單獨出手。美國方面也明顯加強了軍事部署,B-2轟炸機已集結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第二支航母編隊也已進入中東。同時,美國也在轟炸伊朗在葉門的代理人胡塞武裝。特朗普已發出警告,如果談判失敗,伊朗將“處於巨大危險之中”;而伊朗則威脅稱,美國若動武,將引發“災難性的全面戰爭”,並迅速波及整個中東。面對這種局勢,談判顯然比戰爭更值得嘗試。
美國的“多面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已被派往阿曼,將於4月12日與伊朗外長阿拉克奇進行談判。美方希望直接對話,而伊朗則堅持初期要透過阿曼政府間接溝通。無論最後談判採用哪種形式,這次會談都意義重大。
會談面臨很大的障礙。首先伊朗對特朗普充滿戒心。因為特朗普第一任期時,單方面撕毀了奧巴馬政府與伊朗達成的核協議(JCPOA)。那份協議本已大幅限制了伊朗的核專案,換來了部分國際制裁的解除。如今,伊朗已掌握了相關核技術,儲備了足夠製造數枚核彈的高濃縮鈾。而在當前美中俄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奧巴馬時代那種多邊合作基礎也難以再現。
不過,特朗普手中也握有一些籌碼。當前的伊朗政權遠比過去脆弱。國內經濟瀕臨崩潰,社會很不穩定。伊朗過去在中東的“抵抗陣線”——那些什葉派盟友和代理人——如今已被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打得七零八落,就連伊朗本國的防空系統都遭受重創。此外,在美國國內,國會共和黨人普遍支援特朗普,即便是那些過去在以色列問題上與民主黨爭執不休的議員,如今也沒有出聲反對。
特朗普急於證明自己比奧巴馬更能談出“好協議”,所以他為這次談判設定了兩個月的時間表。這個時間也與聯合國安理會“快速恢復制裁機制”即將在10月過期有關。但如果太過倉促,談成的協議可能質量不高。特朗普的國家安全團隊不僅人手緊張,而且內部意見分歧嚴重。一派希望徹底拆除伊朗的核設施,這幾乎不可能;另一派則傾向於限制伊朗的鈾濃縮能力,並引入第三方核查,這顯然更現實。特朗普本人可能還希望伊朗在彈道導彈、地區代理人等問題上作出讓步,不過這些也極其敏感。作為商人出身的總統,他可能會提出一些經濟上的合作內容,而伊朗方面對此表示歡迎。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曾反對奧巴馬版本核協議的阿拉伯國家,如今反倒樂見特朗普出面談判。
與此同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提出,應參照“利比亞模式”,即要求伊朗像卡扎菲當年那樣徹底放棄核計劃。但以色列也清楚,伊朗政權不可能接受這種方案——畢竟,卡扎菲在解除武裝後不久就被推翻並被殺。因此,以色列似乎正在考慮直接襲擊伊朗核設施,希望藉此推動伊朗政權垮臺。在黎巴嫩,以色列已經透過軍事手段重塑了地區局勢。但美國自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經驗告訴它,戰爭很可能比預想的更復雜、更危險。
如果這場談判最終失敗,特朗普將面臨三個極其艱難的選擇:一是容忍一個擁有核能力的伊朗,二是默許以色列單獨發動空襲,三是由美國親自出手打擊。這三種結果都不是特朗普想要的,所以他很可能選擇一份妥協性質的協議——或許比奧巴馬時代的JCPOA還差——讓伊朗停留在“準核國家”狀態。哪怕是這樣的協議,也比戰爭的代價小得多。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