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summer
郵箱
春節,一直是網際網路產品實現使用者破圈的最佳戰場。
2015年,一場春晚“搖一搖”讓微信支付使用者從不足800萬激增至3億,開啟了移動支付的全民時代;2016年,支付寶“集五福”成為春節新民俗,將數字支付帶入尋常百姓家;2018年,抖音借春節紅包與拜年影片實現DAU井噴,短影片應用由此走向普及。
每一個重大技術突破,似乎都在藉助這個承載著中國人團圓夢想的傳統節日,完成從先進工具到全民應用的蛻變。
AI也並不例外。2023年,ChatGPT橫空出世,AI大模型技術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兩年後的2025年蛇年春節,AI正在藉助拜年的場景嘗試找到走向普羅大眾的“鑰匙”。
“爸,今年我讓蒙娜麗莎給您拜年了!”北京的小張開啟手機,向遠在河南老家的父親展示一段AI生成的拜年影片。影片裡,蒙娜麗莎正用一口地道的河南話送上了新春祝福。
廣場舞大媽們“漫遊”在巴黎鐵塔下、白宮門前盡情舞動;鄉村老人用家鄉話與AI導遊暢聊;小學生讓二次元角色為爺爺奶奶送上祝福……在這個最具“科技範”的春節裡,我們或許正在見證新一輪技術普及的關鍵拐點。
1
“跨年”變“跨界”,AI拜年有多野?
在過去的一年裡,AI技術主要活躍在寫作、程式設計、設計等專業領域,使用者群體也以都市白領為主。但這個春節,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2025年,AI繼續搞起了抽象。一個神奇的現象是全球過起來了“中國年”,廣場舞大媽正在佔領全球地標。

鄭州的一位大媽在新年前夕用百度 AI 活動“瞬移世界拜個年”生成了在法國凱旋門前跳廣場舞的影片,藉助AI影片生成,大媽的身影與世界著名地標完美融合,製作成拜年影片傳送給親朋好友,讓傳統的拜年增添了一抹極具創意的國際範兒。
“我沒有出國旅遊過,但我用這個百度 AI 功能,我們跳的廣場舞能舞到世界各地,看老年人現在也是很潮吧。”阿姨說道。
現在,在百度APP搜“瞬移世界拜個年”,按提示錄影片、選音樂、挑4個世界各地的拜年背景,可以直接生成拜年影片,分享後由親友隨機抽取開啟不同的畫面。
從文字、圖片到影片的多模態AI生成,不僅讓拜年的趣味升級,也擴大了社交傳播性。
以往在親友群、朋友圈中的群發新年祝福,正在被更好玩、更真誠的AI 真人拜年賀卡替代。不少網友都在透過百度搜索 “AI拜年”,進入定製賀卡活動,網頁顯示已經累積了6萬多份定製賀卡。

除了上傳真人圖片,在IP大火的今年,不少人選擇了生成自己所喜愛的IP角色的新年賀卡。

如果你也喜歡奶龍、玲娜貝爾還有海綿寶寶等等,那麼不再需要花錢購買,只要上傳一張IP正面圖片,給出簡單Prompt後,AI就能生成了。
還有人上傳了自家寵物的照片,生成了一張張萌寵景點出遊的打卡圖。這下真的能“攜自家毛孩子拜年”了。

這些高難度的指定角色生成都沒問題,那麼明星、名人角色的定製賀卡圖自然也不在話下,AI製作的甄嬛新年拜年賀卡,讓嬛嬛在春節出遊逛了一趟天壇。

如果以上都是AI玩梗娛樂,那麼還有一些實用派決定要讓AI做更有價值的事。
每年春節,打工人們回到老家都離不開給長輩解決“電子難題”,從清空手機記憶體再到銀行卡繫結要挨個指導。而今年,AI也加入了知識普及範圍內。不會說普通話的老人開始在子女的指導下靠著百度方言語音搜尋解決生活難題,無論是查詢公交線路,還是尋找附近的美食餐廳,AI已經能夠識別方言並以方言對話了。

春節期間,百度上線了具備34省濃厚地域特色的超擬人文旅智慧體,滿足大家春節吃喝玩樂的需求。還有遼寧 10 後小學生利用百度的文旅智慧體自研中國文旅地圖,用方言做了文旅Agent,AI 一鍵製作 citywalk 路線。

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用AI娛樂,而是開始讓AI幫忙規劃春節旅行路線、製作團年飯選單,甚至用來解決與長輩溝通的困擾。從專業人士延伸到了普通大眾,從娛樂場景,到使用工具,AI開始破圈。
1
破圈密碼:找對場景、練好功夫
AI破圈有兩把鑰匙:“懂場景”、“硬功夫”。
先說場景。生成式AI火了兩年,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高大上的技術還是眼花繚亂,不知道用在哪。這次春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AI終於找準了中國式過年的方式。
以方言AI為例,它瞄準了一個被網際網路圈遺忘已久的“金礦”:那些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中老年人。這些"數字時代的局外人",打字慢、普通話不標準,對語音互動卻有天然的親近感,最需要科技的幫助,偏偏又是卻又是新技術和網際網路最難觸達的人群。在春節這個全民節日,當AI能用地道方言和老人家嘮嗑、解決生活難題,"高科技"突然就變得親切起來了。
當然,場景僅是吸引使用者的第一步,真正的突破還需建立在技術可用的基礎之上——AI生成內容的準確性與可控性。
看看那些刷爆朋友圈的"廣場舞大媽環遊記"就知道了。要把大媽們完美植入巴黎鐵塔下,背後有不少門道。過去影片生成中的數字人往往缺乏“人味”,動作機械、表情僵硬,彷彿只是程式拼湊的結果。而如今,曦靈AI透過一整套“照片數字人影片合成”技術鏈條,正在使數字人逐步趨向真實。
拆解技術環節,第一步就是面部建模。利用大模型的影像識別演算法,不論照片處於何種複雜光線條件或人臉角度多麼刁鑽,系統都能精準提取關鍵面部特徵,構建初始模型;第二步是動作驅動。基於海量面部表情資料訓練而成的演算法模型,使數字人能夠掌握面部肌肉的運動節奏,流暢自然地展現各種情感,特別是唇形驅動技術,能夠根據聲音和語音韻律特徵,實現唇形與音訊的無縫同步;第三步還有即時渲染,透過對光線反射、折射及皮膚質感的精細運算,為數字人賦予幾乎真實的“肌膚”,提升真實感,使數字人由“電子木偶”轉變為具有個性的對話者。
在數字人技術不斷成熟之後,智慧體與數字人的結合也迎來了更多可能性。
過去兩年間,智慧體憑藉低開發門檻,已經迅速成為普通人免費的導遊、貼心的對話夥伴和拜年的“嘴替”。正如李彥宏所說,智慧體已經成為當前AI應用的主流形態,並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在這一基礎上,百度文心智慧體平臺的34個省的文旅智慧體融合了數字人技術,擁有地方特色面孔的文旅智慧體變得更受歡迎,透過打破了純文字的侷限,展現出自然的表情和精準的口型,來增強人機對話的真實感。
AIGC的真實和可控不只體現在影片生成中,AI拜年賀卡等圖片生成場景的火爆,也得益於iRAG(基於影像的檢索增強生成)技術所帶來的圖片生成一致性與準確性。
過去,AI生成的圖片常常與現實脫節,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問題如同枷鎖,限制了AI影像生成的進步。而百度自研的iRAG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僵局,它將檢索增強生成(RAG)融入影像領域,為AI提供了一個擁有億級資源的“影像寶庫”——百度搜索的圖片庫作為強大外掛,結合強大的基礎模型能力,就能生成各種超真實的圖片。

當用戶有特定影像生成需求時,AI會檢索該特定真實照片,分析結構元素,結合自身強大的生成能力,創作出獨一無二且富有真實感的影像。這也是為什麼在海綿寶寶、奶龍、天壇等特定影像的生成都是準確的。這種“外掛知識庫 + 生成模型”的組合,大幅降低了AI憑空“臆想”的可能性,使得AI影像生成更精準地聚焦於現實。
“懂生活”的場景洞察,加上“硬核”的技術實力,讓今年的AI拜年從往年的“鬼畜整活”進化成了有溫度的“數字儀式”。
科技範兒和年味兒終於不打架了。
1
破圈之後,超級應用還遠嗎?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佳節,一直是新技術普及的重要契機。十年前,支付寶憑藉春節紅包推動移動支付普及;今年春節,AI 的火熱表現則有望成為大模型技術走向大眾的關鍵轉折點。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多模態能力的全面爆發。百度的 AI 環球盲盒拜年影片、定製賀卡,以及方言 AI 導遊等,都在展示多模態技術從文字到圖片、影片、語音的全面拓展,這預示著 2025 年 AI 發展方向,各 AI 廠商在非文字資料處理上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同時,AI 使用者群體也發生了顯著下沉。當廣場舞大媽用 AI 環球盲盒 “舞” 到白宮門口,遼寧 10 後小學生用智慧體自研文旅地圖,農村老人透過方言語音搜尋解決生活難題之時,AI就已擺脫 “高精尖” 標籤,走進普通民眾生活。
更重要的是從春節應用場景看,AI 已從單一問答工具,進化為集創作、設計、陪伴等功能於一體的 “萬能搭檔”。如今AI在春節的大規模應用,雖然看似是一時的熱鬧,但卻為AI技術提供了最佳的演練場,不僅推動了使用者市場的教育,也在為AI技術進一步落地提供反饋。
以 iRAG 技術為例,在使用者娛樂場景以外,其在影視、漫畫、海報製作等領域都已經開始廣泛應用,做到了有效降低 AI 生圖的幻覺問題,讓圖片更真實自然,大幅降低創作成本。過去拍攝汽車宣傳海報可能需花費一二十萬甚至更多,如今藉助 iRAG,成本近乎為零。
還有數字人直播領域,百度也針對商家缺乏專業主播資料、語音合成效果差的問題,搭建直播業務語音音庫方案。利用智慧工牌收集資料,結合自動化採集等技術降低錄製門檻,運用語音大模型遷移技術解決韻律問題,大幅降低成本。
方言AI也不例外,34省文旅智慧體方言語音互動的背後也是百度AI語音能力的體現,這種AI語音能力正在被用於小說業務。百度透過融合 LLM 拆解小說人物角色情節,配合情緒語音的生成能力,已經實現了全自動、低成本的有聲書生產,在百度小說和第三方小說平臺上線。
還有文心智慧體的全場景助手、百度文庫AI,以及 iRAG 技術支撐的精準生成,都在為超級應用的出現積累基礎。
在技術、使用者、場景的多方進展之下,AI應用逐漸具備了超級應用的爆發條件。正如李彥宏在2025年全員信中所指出的,儘管超級應用尚未出現,但AI的實際滲透率已經相當可觀,並將在2025年迎來井噴式增長。
這個春節之後,C端的超級APP或許就在不遠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