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公眾號並設為🌟標,一天發多次
特朗普政府執政已經一個月了,關於在AI領域打算怎麼限制中國,儘管官方釋放的態度很少,但從美國政策圈的一些建言,以及媒體零星曝出的訊息,或許可以做個階段性前瞻。
半導體出口管制
特朗普政府應當如何處理拜登時代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政策,DeepSeek的成功是否意味著半導體出口管制失敗?甚至管制本身是否就是刺激DeepSeek橫空出世的原因?美國政策界經歷了一個辯論過程。
目前,儘管反對出口管制的觀點還有市場,主流的看法似乎是:DeepSeek不代表美國出口管制失敗了,只是效果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全顯現出來。拜登政府時期的出口管制方向是對的,但方式有問題:1、落實太慢,給了中國公司規避的時間視窗;2、規則過於複雜,造成了理解和執行的困難,以及很多漏洞;3、沒獲得盟友全力配合,效果打了折扣。這些觀點還認為,DeepSeek長期會推動推理側算力需求增加,美國對華晶片出口管制不僅不應放鬆,還應進一步管制H20等閹割版晶片。中國說DeepSeek代表美國的出口管制沒用,是一種宣傳策略,目的就是想讓美國放松管制,美國不能上當。
關於對中企遠端使用美國雲服務是不是要限制,一些頭部的美國專家(如《晶片戰爭》的作者Chris Miller)認為:這是特朗普政府內部一個有爭論的問題。目前有不少人認為應該禁,但也有人反對。反對的觀點,有的認為只要能保證中企透過美國雲服務獲得的算力低於某個閾值,就能確保它們沒法訓練出前沿模型,對美國就沒威脅。另一些人覺得,讓中企使用並且依賴美國雲服務而不是中國本土雲服務,美國雲能賺錢,中國雲發展不起來,對美國贏得AI競爭是有利的。
與這些政策辯論相呼應的,是西方主流媒體釋放的一些資訊:路透社和彭博社近期都報道,特朗普政府內部正論證對H20進行出口管制的可行性。路透社還強調,受DeepSeek 低成本 AI 模型需求推動,中國科技企業正瘋狂採購H20。
前天彭博社最新的報道釋放的資訊量更大,主要透露了幾個資訊:1、特朗普政府的官員最近和日本、荷蘭的官員開了會,討論:1)限制東京電子和ASML工程師給已經輸華的半導體裝置做維修保養;2)施壓日、荷政府要求其本國企業和美國泛林、科磊和應用材料這些美系公司在半導體制造裝置對華斷供上拉齊。這都是拜登政府時期一直推動但沒有做成的事。2、特朗普政府內部討論了:1)對特定中國半導體公司實施制裁;2)進一步限制英偉達出口中國的晶片數量和型別,包括管制特供中國的閹割版;3)把長鑫儲存放進實體清單;4)加強對中芯國際的限制。
這些訊號似乎顯示:特朗普不打算完全推翻拜登政府的半導體出口管制政策,而是會在其基礎上修改或加強。彭博社援引一名特朗普政府官員的話說,拜登團隊走之前把幾個沒完成的半導體出管制優先事項移交給了特朗普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安會也認可這些要優先去做。昨天,拜登政府的白宮國安會科技與國家安全協調員Tarun Chabra在CSIS播客做了一期訪談,也承認國安會新老團隊工作層在交接的時候的確就此進行了一些“協調”。
特朗普政府的BIS可能會優先加強現有出口管制的執法。今天特朗普提名的BIS局長Jeffrey Kessler在國會參院銀行、住房和城市委員會進行提名確認聽證,強調:“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和技術超級大國的地位正面臨著持續且日益加劇的威脅,中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高超音速、航空航天、先進製造等許多前沿技術領域正在迎頭趕上。” “如果我的提名獲得確認,將充分利用國會賦予BIS的出口管制工具,以強有力的執法行動來遏制違規行為,確保相關規則能夠實現預期目標。同時,BIS採取平衡的方式也很重要,要避免過於複雜的規則給美國企業和工人帶來過度負擔或懲罰。”
隨後的問答中,參議員Rounds拿《紐約時報》關於臺積電給華為流片管制晶片的報道為例問他:當了局長怎麼制定出口管制政策,怎麼改進執法並補上合規漏洞?Kessler再次強調:"這確實是個大問題,中國在人工智慧和半導體技術上的每次進步都讓人擔心,關鍵在於確保擁有強有力的執法措施,BIS必須充分利用執法和處罰許可權,透過調查,和情報界、國防界進行一體化協作,以優先確定執法目標,確保相關法規能夠有效應對挑戰。”參議員Kennedy問:這幾年BIS 的職業官僚一再輕率批准出口許可,跟橡皮圖章差不多,導致一些美國最關鍵的技術被輸送到中國,用來製造對付美國的武器,你打算怎麼阻止這種情況?Kessler回答說:“我不會像過去那樣輕易批准此類交易,會對相關出口申請嚴格審查,確保符合國家安全優先事項。”
關於怎麼處理拜登時期的政策,我還看到一種很新的觀點,來自Stratechery的創始人Ben Thompson。他建議特朗普政府可以放開對晶片的出口管制,但同時進一步收緊對半導體制造裝置的限制。在他看來,過度的晶片禁令只會迫使華為和中芯國際全力搞自己的,並加強合作,合力推動中國半導體加快實現國產自主。但如果放開晶片的管制,華為和其他中國科技企業就沒有動力全力搞自己的晶片,中芯國際也會失去大量訂單。與此同時,美國再對半導體制造裝置施加更嚴格的管制,確保堵上全部漏洞,讓中國永遠難以自己造出晶片,只能依賴臺積電和美、日、荷的裝置。
Ben Thompson和黃仁勳關係不錯,老黃好幾次做客他的節目接受訪談,保不齊這是老黃教給他的talking point。畢竟如果特朗普真採納這種方法,最高興的就是老黃了。
人工智慧擴散出口管制框架
AI擴散框架1月13號生效後,熱度下去了,但政策圈內部間或還有些討論,特別是特朗普到底會怎麼處理拜登的這個遺產。看下來,多數的觀點覺得AI擴散框架符合“美國優先”的政策取向,為特朗普提供了和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很可能不會取消。
但一些專家也呼籲特朗普修訂某些具體規則。例如,為Tier 2“中間國家”設立晉升Tier 1的通道,條件是這些國家必須加強出口管制執法、加大和中國切割等。還有人建議每年覆盤給Tier 2國家的GPU配額情況,根據情況給予更高的GPU配額和更簡化的認證程式,或者提升許可例外的GPU出口上限等。
媒體對它的關注一度更少了,市面上也不再出現甲骨文副總裁那種大聲疾呼,直到今天微軟總裁Brad Smith出來扔了一顆炸彈。
Brad Smith在微軟的部落格上公開發了一篇署名文章,呼籲特朗普修改AI擴散框架。這是一篇措辭很講究的政策建言,體現了微軟的水平。我把它連同Ben Thompson的評論原汁原味放在文末,供大家學習體會。
這篇文章核心目的就一個:想讓特朗普把原來在Tier 2國家佇列裡的瑞士、波蘭、希臘、新加坡、印度、印尼、以色列、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提到Tier 1,這樣Azure在這些國家的資料中心就能儘量多配置管制的GPU,為當地和全球客戶提供AI訓練所需的雲服務。
但建言獻策的方式很巧妙:首先,體現了學深悟透領袖思想的極高政策水平。Brad Smith說:特朗普總統最關心兩個事:鞏固美國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減少近1萬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但拜登的這個AI擴散框架和這兩者都背道而馳。微軟今年會在全球投資800億美元搞AI基建,其中過半在美國本土,大部分算力留在美國。微軟還想繼續增加投資,但這得看在海外還能不能賺到錢,拜登把那麼多國家放到Tier 2,影響了我們在這些國家賺錢,也就沒錢繼續在美國投資AI基建。微軟本打算在波蘭擴建資料中心,還能帶動上游供應商——比如印第安納州一家發電機廠增加對波蘭的出口,現在也因為波蘭在Tier 2變得很困難。特朗普總統敦促歐洲多買美國的東西,但拜登這個法規卻在阻止波蘭這些國家買我們的晶片。
其次,微軟沒有全盤否定這個法規,只是要求做出修改,把幾個對自己雲業務很重要的國家提升到Tier 1,好讓Azure想發過去多少GPU就能發多少。在國家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瑞士是微軟在歐洲的重要雲服務樞紐。波蘭、希臘分別是Azure在中東歐和南歐的雲業務中心。新加坡就不用說了,Azure在東南亞市場的中心。印度和印尼分別是Azure在南亞和東南亞增長最快的市場。阿聯酋和沙特是Azure在中東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以色列則給微軟提供了強大的科技生態體系,供其長期運營研發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微軟沒有要求把歐盟整體提到Tier 1,估計也是怕觸了黴頭,畢竟這幾天特朗普團隊上上下下對歐盟都沒什麼好臉色。
最後,微軟把擴散框架這個本來屬於對華AI競爭的法規,也說成了對AI的“過度監管”,而且把副領袖也抬了出來,上來就說:萬斯副總統在巴黎AI峰會上精闢地指出,美國應專注於AI機遇、推動更寬鬆的監管並優先把美國AI技術推廣到全球。但拜登的這個法規不改,就很難實現副總統講的這些戰略目標。
DeepSeek
總的來看,和在巴黎AI峰會期間的感受差不多。多數觀點覺得特朗普政府很可能不會禁止DeepSeek,特別是在模型層面因為缺乏可用的制裁工具。但也有一部分專家認為,應用程式可能被特朗普出一個行政令下架,也可能會同時禁止API,因為美國政府不只看制裁可行性和有效與否,還會關注是否展示了對華強硬。DeepSeek這類AI應用在美國政府眼中是比社交媒體更大的國家安全威脅,具有更多安全和軍事層面的競爭意義。
一些美國智庫談到了DeepSeek給美國帶來挑戰,主流觀點不覺得在技術上對美國公司的領先地位構成威脅,但重視其低成本和可擴充套件性對提升中國模型全球市場競爭力的價值,認為這會幫助中國開源模型加快向全球滲透,成為全球AI基礎設施。有的人指出,和美國開源模型相比,DeepSeek等中國開源模型更重視發展和競爭力,不太重視安全,因此普遍安全標準比較低,存在網路漏洞、模型安全、資料安全、言論審查等問題,如果讓他們成了全球的AI基礎設施,肯定會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除了全力發展閉源模型搶攻通用人工智慧,也得同時支援本國開源模型生態的發展,不能在這方面讓中國搶了先。
Brad Smith:特朗普政府可以避免在全球人工智慧競賽中的戰略失誤
一場決定哪個國家將主導全球新興AI經濟的高風險競賽正在進行中。在最近的巴黎AI峰會上,副總統萬斯(Vance)精準地指出,美國應該專注於AI機遇、推動更寬鬆的監管,並優先將美國的AI技術推廣至全球。然而,如果拜登政府的一項臨時AI擴散法規(AI Diffusion Rule)不做修改,它可能會削弱美國在這場競賽中的優勢。
拜登政府推出的這項AI擴散法規對美國的AI核心技術出口設定了上限,限制了許多快速增長且具有戰略意義的市場。按照現行方案,該法規削弱了特朗普政府的兩大核心目標:鞏固美國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以及減少近1萬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如果不做調整,這項規定將為中國提供長期戰略優勢,讓其在AI領域複製過去在5G通訊中的迅速崛起。
作為一家企業,我們支援在國家安全層面限制對手獲取先進AI技術,並認為法規中的部分內容值得保留。例如,該法規的定性標準(qualitative provisions)確保AI核心技術元件僅部署在經過認證、安全可信的資料中心,避免先進晶片流入不符合標準的實體,從而降低晶片被轉運至中國的風險。此外,法規也對這些可信資料中心運營商提出了嚴格要求,以防止晶片被轉運,並確保先進的AI服務不會被對手濫用。
有一個重要的機會可以進一步強化這些安全措施,其中包括確保美國商務部擁有足夠的資源來有效執行該法規。這不僅有助於加快企業的審批流程,還可以加強執法力度,特別是在防止非法晶片流轉方面。
然而,法規仍然存在一個重大問題:它超出了必要範圍。該法規將許多美國的重要盟友和合作夥伴劃入“第二梯隊”(Tier Two),並對美國科技公司在這些國家建設和擴充套件AI資料中心的能力施加了數量限制。這些國家包括瑞士、波蘭、希臘、新加坡、印度、印尼、以色列、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它們都是美國企業(包括我們公司)擁有重要資料中心業務的地方。
這一“第二梯隊”地位削弱了企業運營所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客戶信心**。這些國家的客戶現在擔心美國AI技術的供應不足會限制他們未來的經濟增長機會。這一政策的意外後果是迫使這些國家尋找替代AI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提供方,而唯一的選擇顯而易見。如果法規維持不變,它將成為中國迅速擴張的AI行業的“意外饋贈”。
這一切都發生在美國科技行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AI基礎設施投資浪潮之際。我們的公司便是一個典型例子。今年,微軟將在全球投資800億美元用於AI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超過一半用於美國本土。這表明,我們的大部分計算能力仍然留在美國。
然而,我們能否持續在這一規模上增長和投資,包括在美國國內的投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向國際市場出口技術服務的能力。這需要在其他國家建立AI基礎設施,以便讓當地企業和消費者可以低延遲地訪問AI服務。諷刺的是,這項AI擴散法規實際上是在抑制本應是美國經濟增長機會的事情——出口世界領先的晶片和技術服務。
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潛在負面影響遠不止於此。科技行業正投資數十億美元在全球範圍內建設資料中心,並形成國際與美國供應商結合的全球供應鏈。上週,我親自前往波蘭華沙,與總理唐納德·圖斯克(Donald Tusk)共同宣佈微軟7億美元的資料中心擴建計劃。該專案的受益者之一是美國印第安納州拉斐特市(Lafayette, Indiana)生產先進電力發電機的工廠,這些裝置將被運往波蘭。
這一情況的諷刺之處顯而易見。就在特朗普政府敦促歐洲購買更多美國商品之際,拜登政府的AI擴散法規卻讓像波蘭這樣的盟友質疑自己為何被歸入“第二梯隊”,從而無法確保未來能夠購買更多美國AI晶片。
這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機會:調整這項冗長複雜的法規,讓其更加合理。這項法規在《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中佔據了41頁,需要精簡最佳化。停止將美國的朋友和盟友降級至第二梯隊,以免他們對持續獲取美國產品失去信心。取消數量限制,讓市場自由運作。同時,保留最關鍵的部分,即定性安全標準和AI使用限制,以保護國家安全。
我們需要正視現實:中美AI競爭的起點在美國國內。它依賴於美國創新企業向全球志同道合的國家提供製造產品和技術服務的能力。我們已經做好投資的準備,現在,我們需要一項能夠支援這一目標的AI擴散法規。
https://blogs.microsoft.com/on-the-issues/2025/02/27/trump-administration-ai-global-race/
Ben Thompson:人工智慧的前景與晶片的不確定性
結束對中國的晶片禁令
美國首先應該做的事情——當然,這可以作為與中國更廣泛協議的一部分——是允許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公司在臺積電生產晶片,並進一步允許中國公司購買最先進的英偉達晶片。
華為的情況比較簡單:現在華為不需要外部晶片製造商,但如果華為能夠重新獲得臺積電最先進的製程技術,現實情況會證明,他們更傾向於使用比中芯國際(SMIC)能夠提供的更優質的晶片。而且,這種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當然,華為仍然會與中芯國際合作,但採購量將會下降,更重要的是,他們將不再面臨“別無選擇”的緊迫感。
與此同時,讓華為獲得最先進的晶片將對英偉達的主導地位構成重大威脅。英偉達之所以如此強烈反對晶片禁令,不僅僅是因為損失了收入,更是因為禁令迫使中國公司開發 CUDA 生態系統的替代方案。阻止這一挑戰的最佳方式——而且這符合美國利益,因為美國希望讓英偉達掌控局面,而不是華為——就是讓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和 DeepSeek 等公司有機會購買最好的晶片。
毫無疑問,這將讓中國在 AI 領域全面放開手腳,而這正是拜登政府實施各種晶片禁令的核心目標。然而,DeepSeek 的成功應該促使我們重新評估,美國是否真的能夠徹底將中國排除在 AI 發展之外。
加倍加強對半導體裝置的禁令
雖然我之前一直提及“晶片禁令”,但這其實並不完整:美國實際上還在限制中國獲得用於製造先進晶片的半導體裝置(例如,中芯國際的 7nm 生產幾乎完全依賴於西方的半導體裝置)。然而,由於中國是美國半導體裝置製造商的重要市場,再加上一些寬鬆的政策漏洞,這項努力迄今為止基本上以失敗告終。
現在是時候徹底堵上這些漏洞了。請記住,最核心的目標是讓中國大陸對臺灣地區的依賴加深,而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就是徹底削弱中芯國際和中國大陸其他晶圓代工廠的能力。是的,這會增加中國開發國產半導體裝置替代品的風險,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導致更多競爭,並減少美國企業的研發資金。但現在是時候做出艱難的抉擇了,提高臺灣地區對中國大陸的重要性比這些長期風險更加關鍵。
歡迎加入會員!影片+圈子+何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