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皇家園林的傳世絕響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雖然現在已然不是書信傳情的年代,但那種類似“見信如晤”的驚喜感,依然是無與倫比的享受。書籍也是。一本妥帖的好書可以讓人瞬間跳脫現實的侷限,飛臨那個渴望瞭解的時空當中。
正是本著“見書如晤”的做書初衷,我們做出了一本幫你對接中國古典皇家園林的傳世絕響、身臨湖山輝煌勝境的全綵圖文書——《頤和園》。
賈珺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2024年8月
為什麼要了解頤和園?
翻讀《頤和園》前言,原因大概在此:“在清代所有的皇家園林中,頤和園是造園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座,也是目前北京西北郊唯一儲存完整的御苑,被譽為中國古典皇家園林的傳世絕響。更何況,頤和園還是擁有超過270年曆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其前身清漪園,由乾隆欽命並舉全國之人、財、物力打造,建設週期達15年之久。
清代乾隆年間北京西北郊皇家園林分佈圖
頤和園不但是對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重要理念、巔峰技藝、各地名園實踐的萃取和集大成,更將民俗風物、神佛詩畫、異域舶來、豐盛草木……融納一園,堪稱“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國家級文化寶藏,如明鏡般映照出中華民族對於空間佈局的獨特追求、心靈世界的豐富圖景以及深邃厚重的歷史記憶。走近它,便打開了一個迷人的宇宙。
頤和園前山景區鳥瞰(樓慶西/攝)
即便你曾經拜訪過這裡,以頤和園佔地約300公頃的巨大體量、隱沒於湖山深處的無數細節與神秘,恐怕是普通人無法在短短一日或幾次的行程內全然消化的。
頤和園須彌靈境現狀鳥瞰(樓慶西/攝)
由清華大學教授、建築史學者賈珺實力書寫的《頤和園》,力求以一書全解中國巔峰御園的權力、居遊、審美、技藝、哲思、神佛和歷史,也許是幫你認知或重溫這一宇宙的最佳時空導覽、審美指南。
“圖”謀“在場感”
乾隆盛讚“碧鏡光中拖曲堰,綠雲叢裡出高樓”的頤和園,可謂非凡風景的代名詞。如何打造紙本《頤和園》的“在場感”、吸引力,幫讀者迅速融入這座名園的勝景之中,繼而有興趣展開更深度的認知旅程?
即便在影像超載的年代,還是難有畫面可以超越晚清《頤和園八旗兵營圖》(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給人的震撼初印象。此圖不但將頤和園冠絕西郊的山水佈局、湖山亭橋紛繁呈現,還將周遭的田莊、寺廟、御苑,以及其高明借景的物件——玉泉山三峰兩塔,也寫實入畫。於是,我們乾脆把它變成了《頤和園》封面。
《頤和園八旗兵營圖》
《頤和園》全書共284頁,採用進口特種內文紙全綵印刷。偏向中國傳統色的裝飾背景色青藍、柏綠、杏紅,既是對此處天光、樹影、彩畫的色彩吸取,也頗貼合這座園林的初代“主理人”乾隆的野心和趣味。
16開(170×230mm)尺寸,令閱讀視界更開闊;排版富於變化和自由感;穿插出血設計讓昆明湖、十七孔橋、清晏舫……等關鍵影像的張力拉滿。配合裸脊線裝,可平攤閱讀的安心感值得擁有。
40幅園林與建築繪圖、200張全綵實景照片、77張珍貴文史資料圖的組合,如同頤和園中以柱子、橫楣、窗欞打造的豐富“視窗”,幫你多角度理解這座名園
明代北京西北郊平面圖
清代王翬等繪《康熙南巡圖》卷(區域性)、清代董邦達繪《西湖十景圖》卷(區域性)
頤和園畫中游建築群立面圖
德和園總平面圖及總剖面圖
《頤和園》以開門摺頁形式呈現的《都畿水利圖》(區域性),為清代中葉畫家、康熙之孫弘旿的精彩之作,不但極具欣賞性,全面展現了頤和園前身清漪園的湖山風情,還是關於京城水利科技歷史的重要研究資料,形象反映了北京運河上修渠建槽、導引泉流、開拓人工水庫等方面的工程細節。
請旋轉90° ,橫屏觀看《頤和園》拉頁
清代弘旿繪《都畿水利圖》中的清漪園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顏值之下“硬核”輸出
亮點1:清華建築史學者賈珺誠意書寫
《頤和園》的作者賈珺,不但是古建及園林研究領域的實力學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優秀寫作者,曾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第三屆中國建築圖書獎。
賈珺老師本世紀初開始長期在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師承著名建築學家郭黛姮,主要從事建築歷史、風景園林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研究、教學與設計工作。主持並參與過北京圓明園及故宮、西藏布達拉宮雪城、河南登封古建築、山西太原晉祠、浙江東陽盧宅、浙江寧波保國寺等20餘項國家級重點文物建築保護工程的設計。

賈珺

清華校園本是皇家園林,並臨近圓明園、頤和園、靜明園、靜宜園,出於近水樓臺之便,賈珺老師與這些御苑結下了深厚緣分,他將案頭研究與實地踏訪結合,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長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解讀,最終呈現了這本集專業解析、文史爬梳、審美點評於一體的普及性佳作。
《頤和園》全書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頤和園前身——清漪園的歷史脈絡,從皇權的威嚴與私慾的交織中,深入剖析其造園理念、精妙佈局、詩意韻味及深層含義,同時揭開乾隆帝鮮為人知的一面。隨後三章,則聚焦於頤和園歷經滄桑後的重生之路,詳盡探討了其如何在劫難後得以修繕恢復,再現了帝后生活空間的奢華與雅緻,以及現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風貌與魅力。
亮點2:看乾隆的江南夢、千詩頌、遊園記
若《頤和園》是一座紙本園林,賈珺老師對乾隆帝心機趣味、造園之道的細緻梳理,當得起一條精彩“遊園”線。
1744年還在《圓明園後記》裡頭鐵宣告不再修建新御苑、告誡後世體恤民力的乾隆,六年後便“出爾反而、自打耳光”,啟動了頤和園前身清漪園的建設,“從治水到訓練水軍,再到為崇慶皇太后祝壽,乾隆帝找出了很多造園理由,但最根本的理由,是實現他心目中真正的理想園林”。
(傳)清代郎世寧繪乾隆帝中年畫像(故宮博物院藏)
“萬壽山清漪園”玉印(大英博物館藏)
六次南下巡視,對西湖美景念念不忘的他,誓將江南“縮地成寸,納景入懷”,變為京郊快樂園。每次進入清漪園遊玩,都自喻為“畫中游”,並獨為此園作了1500多首詩。矛盾而有趣的是,乾隆從不留宿清漪園內——遊園行程基本是從圓明園出發前來,有時坐船,有時乘轎,有時水陸兩路換乘,偶爾於清漪園吃早飯、辦公、拜佛,逛完一圈後原路返回,全程緊湊豐富,只花半天時間,可謂工作休閒兩不誤,Park walk資深玩家,“玩物喪志”?不可能。
乾隆帝御筆《西湖十景》詩冊(區域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漪園水陸游覽路線圖
亮點3:以園為徑,直通山水意趣、造園機密
《頤和園》也是古建及園林文化愛好者不可錯過的靠譜之鑰,引你踏入中華古典造園藝術的廣博天地。頤和園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集納了不同時空造園及建築的思想和實踐,既有皇家園林的富麗,也融合有私家園林的玲瓏,有北方湖山的壯闊,也有南國園景的秀媚,更不乏對異族、異域元素的吸收。
俯瞰大氣雄渾的排雲殿建築群
林林總總、引人好奇的諸多線索交織於這部書中: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佈置了怎樣的“一池三山”,又如何在清代被大加重現?乾隆所說的“屋包山”與“山包屋”孰優孰劣?頤和園的具體營造,暗藏怎樣的風水觀念和太極陰陽?帝王與工匠們如何在此疊山理水、分割槽佈局、借景境外、移天縮地?
清漪園的山水陰陽關係示意圖
頤和園萬壽山西部的“畫中游”,巧妙地以視窗來借景、透景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頤和園竟“偷師”了杭州西湖、無錫寄暢園、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南市集與西藏佛寺的妙趣靈光。
杭州西湖與清漪園平面比較圖
頤和園原址復建的景明樓,摹擬了湖南洞庭湖的岳陽樓
乾隆年間岳陽樓圖景(引自乾隆《岳陽府志》)
亮點4:以園為窗,窺視權力人心、能匠技藝
在《頤和園》看來,風景背後的人,同樣是複雜而迷人的景觀。中國古代歷史上定都北方的皇帝,為何多鍾情於造園實踐與藝術?漢武帝在長安打造皇家苑囿上林苑;宋徽宗於東京開封營造艮嶽;終生痴念西湖、夢想“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金朝皇帝完顏亮,至死未能親臨其境……
清代康、雍、乾三帝,更是接力大興御苑,使其規模臻於鼎盛。一心期求“頤養天年”“樂壽沖和” 的慈禧將“清漪園”易名“頤和園”,並於樂壽堂留下多多奢靡往事。
樂壽堂內的炕床(樓慶西/攝)
慈禧太后御筆“龍”“虎”“福”“壽”(引自《清史圖典》)
清代著名建築匠師家族“樣式雷”,竟服務宮廷長達200餘年。其始祖來自江西,康熙年間進京參與暢春園工程,此後子孫世代供職於內務府樣式房,耀目之作疊出:矢高七米玉帶橋、三間抱廈玉瀾堂、兩層重簷轉輪藏……
頤和園玉帶橋
樣式雷繪曇花閣立樣(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亮點5:為園為課,理解中國人的文化宇宙
《頤和園》的湖山之下,也蘊湧著中國人特有的自然觀、生命觀、對宇宙的設定想象:中軸佈局、大報恩延壽寺、藏地風格建築群和耕織田的背後,是皇權至尊、孝治天下、仙境嚮往、重農崇儉的精神潛流;龍王廟、關帝廟、文昌帝君、五聖和擦擦佛的存在,是諸神合唱;紛紜草木間,更不乏太平、祥瑞和道德節操的象徵。
從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復原平面圖中明顯可見中軸佈局
位於萬壽山山頂的大型佛殿智慧海,密佈佛龕裝飾
德和園不僅三臺的名稱追求吉祥,窗格處也以蝙蝠和壽字造型表達祈福之意
亮點6:以園為鏡,縱覽時代榮辱浮沉
動盪時代中的湖山又變幻著怎樣的面貌?《頤和園》也進行了細緻梳理: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逃避熱河。聯軍搶劫並焚燒了清漪園、圓明三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
佛香閣焚後景象(引自《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1898年4月,德國親王亨利乘轎前往頤和園,接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接見。
1898年6月,光緒帝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派領袖康有為……
仁壽殿
仁壽殿寶座(樓慶西/攝)
從乾隆盛世、同光中興、戊戌變法、庚子事變到清帝退位,從興盛、衰敗到復甦重建……頤和園不只有動人的風景,更是承載諸多歷史事件的主要舞臺之一、一座值得你瞭解的厚重歷史資料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