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和董明珠,正面剛

雷軍與董明珠的恩怨情仇還沒有結束。
來源 | 鹽財經
作者 | 莫 奈
近日,董明珠的言論再次登上新聞頭條。
在一檔網際網路財經訪談節目裡,主持人問道:
“你覺得小米的空調怎麼樣?”
她回答說:“我可以說我是世界最好的空調,我們有十幾萬項專利。小米最近還賠了我們50萬專利侵權,好不好讓他自己去說。
董明珠曝小米空調專利侵權賠了50萬/圖源:微博@新浪財經
專利糾紛,對處於紅海市場的家電行業來說並不罕見。
由於該領域競爭激烈,創新形勢發生變化,品牌之間的侵權案件多發,更是在輿論層面引發了一次次的口水仗。
這一次,輪到了董明珠和雷軍——兩位在當下討論度最高的企業家。
11年前,他們兩人訂立“十億賭約”。
近12年小米和格力營收對比圖,轉折發生在“十億賭約”訂立的第6年——2019年,小米總營收超過格力/圖源:科技專家
雷軍稱,五年內小米營業額將超過格力,如果超過的話,他希望董明珠能賠償自己一元錢。
董明珠回應稱,如果超過願意賠10億。
這場賭局小米輸了,但兩人的恩怨情仇還沒有結束。
隨著小米入局傳統家電賽道,兩人迎來了正面交鋒。
01

 小米侵權格力?

現在回顧董明珠和小米的相關言論,首先需要釐清目前的事實。
董明珠在節目裡提到,“小米最近賠了我們50萬”,具體涉及是哪一起侵權案件,目前,還沒有搜尋到相對應的公開資料。
關於此番言論,小米方面給出了否認。
12月16日,其公關部總經理在個人微博轉發表示:
“今日相關新聞,經過再次核查,資訊不實。第一:小米空調沒有專利侵權行為;第二:小米空調更沒有因為專利侵權賠償的情況。”
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發聲/圖源:微博@王化
梳理這起爭議,還有一些細節。
首先,根據報道,格力電器證券部工作人員回應媒體稱,網傳影片應是錄播,不是當天的言論;
而這檔訪談節目的完整版還未釋出,目前被廣泛傳播的只是節目片段。
所以,該提問和回答的詳細語境還有待披露。
其次,格力和小米確實有過相關糾紛,而最近一次可查的記錄是在2024年7月。
7月9日,格力電器的賬號“格力文傳”釋出訊息:
針對小米官方旗艦店銷售的米家小米電風扇BPTS01DM侵犯專利權一案,最高人民法院在2024年6月18日作出的二審判決中,要求米家小米電風扇不得再製造和銷售,並賠償185萬元。
當時,小米已經回應:“經查,我司並未收到任何環境電器相關訴訟。”
小米否認後,隔了一天,格力文傳再次發文,進一步明確了本案的被告更名為“造夢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
在其控股股東名單裡,能看到一家叫天津金星的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擁有其8.0439%的股權,而這家公司由小米科技100%持有。
“造夢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名單裡,有一家天津金星的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由小米科技100%持有
網上資料顯示,造夢者改名前名稱為星月電器,是一家浙江企業。
2017年,其獲得順為資本的戰略融資,並在2018年進入到小米生態鏈裡。
小米的生態鏈企業涵蓋製造、醫療、汽車等多個領域,2023年小米年報顯示,其投資超過430家公司。
事實上,小米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整合供應鏈。
它透過對相關產業進行佈局,形成完整的生態圈。
而由於小米的使用者群體清晰、固定,所以這些生態鏈企業也能以較低的成本打造“小米模式”。
目前,涉事的產品已經下架。
在小米的淘寶、京東和自有商城店面,搜尋上述提及的電風扇型號,沒有發現在售的頁面。
這一番糾紛會否給雙方銷量帶來影響,還不可知。
但可以確定的是,專利糾紛的案件在家電行業並不少見,關於智慧財產權的糾紛也不止格力和小米兩家。
02

家電行業專利糾紛頻發

背後的複雜性

專利侵權是個較為複雜的話題,涉及法律領域的專業知識。
回到上述侵權案例裡,涉及侵權的是名為“一種外殼以及風扇”的實用新型專利權產品。
這些類似的案例,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很常見,專利糾紛為何容易陷入爭論當中?
客觀來說,這和智慧財產權糾紛的複雜性有關。
上海蘭迪(廣州)律師事務所遊戲與智慧財產權部負責人謝子仟律師告訴我們:
從他的執業經歷來看,專利糾紛案件由於行業和技術屬性很強,而且有著不同的解決途徑,所以有程式耗時長、審查難度比較大的特點。
同時,他表示,該領域的法律規範繁多——
除了專利法以外,還有最高院頒發的司法解釋與批覆,以及專利審查指南和各地頒佈的專利管理條例和審查指引等。
此外,專利案件還存在糾紛量大以及賠償金額較高的現象。
那麼,專利案件的賠償金額是怎麼確定的?
從普遍情況來看,有著特定的評判因素,包括權利人損失大小、侵權人獲利情況、涉案專利的價值以及對產品價格或利潤的貢獻率、侵權的惡劣程度等。
目前,很多企業都對自己的專利數量進行展示和強調。
專利的數量是否具有代表意義呢?
謝子仟表示,專利作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智慧財產權,具有很強的財產屬性,肯定可以作為衡量一個企業的價值以及創新性指標,但也不是唯一的指標
一方面,有的技術方案創新性很高,可能會透過商業秘密的方式進行保護;
另一方面,除了考察專利的數量,專利的質量更能體現企業的創新性。
其實,在家電行業,智慧財產權糾紛很常見——
小米與飛利浦、戴森與追覓科技、格蘭仕和美格電子等國內外企業之間,曾經產生過歷時數年的糾紛。
格力電器與奧克斯之間,更是有長達6年的專利糾紛案件。
彼時,奧克斯購買東芝壓縮機專利,並以該專利為基礎,起訴格力電器侵權。
去年底,這場接近馬拉松的案件落下帷幕,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認定格力不侵權。
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認定格力不侵權後格力釋出的相關澄清宣告/圖源:格力電器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家電領域裡普遍採用OEM、ODM等代工方式,這些委託加工的模式會讓侵權的成本降低。
而且,行業裡同質化情況普遍。
具體如渠道佈局、營銷方式和產品賣點等等都存在同質化的情況,給專利糾紛的產生帶來了空間。
拋開這次專利糾紛案件,外界關注到,小米和格力原本是兩家賽道不同的企業,現在,他們來到了同一片市場。
格力最見長的是空調產品,在市場領域具有足夠的口碑和地位,但作為後來者的小米空調,份額漸漸攀升。
今年11月的資料顯示,其在中國線上市場額份額來到了行業第三的位置。
雖然,格力還處在領頭羊的位置,但是在美的、小米市場份額都有所下降的前提下,格力的資料出現了下滑。
03

董明珠與雷軍的衝突

在傳統家電領域,小米成為了那條鯰魚。
進入家電行業不久,小米就開始痛批行業亂象。
一次財報電話會上,小米集團合夥人兼總裁盧偉冰直白地表示:
“有些公司,一款產品換五個名字,在不同的渠道賣不同的價錢,小米是完全反對這種行為的……
小米之家的空調就10多個點的利潤,但傳統家電可能需要有30個點甚至40個點的利潤驅動空間。有些3000塊的空調卻賣到2萬塊,這是在蒙消費者。”
他直言,行業固化太久,創新力嚴重不足。
盧偉冰/圖源:微博@盧偉冰
而小米的優勢,則是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把使用者痛點放在企業理念上。
小米最新推出的“上吹風”空調雖然不是首創,但確實解決了很多人被空調風口吹到頭痛的煩惱。
軍一句“我以為家電賽道很卷,沒想到路這麼寬”,更是帶來了凡爾賽式的好評。
董明珠此番言論直指小米,不過是兩者市場地位激烈競爭的縮影而已。
雷軍和董明珠,他們所代表的小米和格力,其實是兩家基因各異的公司。
雷軍是科技大佬,天生帶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小米的底層邏輯是用網際網路思維進行製造業升級;
而董明珠則更是傳統企業家特質,講求標準化、規模化和思想品質,講求用堅毅的思想品質對抗外界世界的困難。
把他們聯絡到一起的開端,是那場讓人印象深刻的“十億賭約”。
2013年,一場頒獎盛典上,成立小米才三年的雷軍向已經是知名企業家的董明珠下達“戰書”:
如果小米營業額能在五年內超過格力,董明珠就要輸一塊錢給他,但董明珠稱“不可能”,並且將賭注提高至10億元。
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
格力以總營收1981.2億元擊敗小米1749億元,格力勝出。
不過,董明珠頗為大方地表示,“自己沒有去找雷軍要錢”。
在最新的訪談影片裡,董明珠還重提舊話:
第一個五年雷軍輸了,至於第二個五年沒有人跟她賭,成功不成功有各自的邏輯。
她自信表示:“我有股民利益最大化,雷軍跟我比,你給股民分了多少錢?
你拿了股民那麼多錢,用完了,錢去哪兒了?
股民得到的回報又是什麼?”
直言不諱,是董明珠的作風,她還提出過不少熱門觀點。
比如,她建議個稅起徵點提高至10000元,規範五險一金相關勞動法規,以及保護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
除此以外,她還建議立法對經過企業長期培養後跳槽的員工收取培訓費。
和雷軍一樣,他們都是各自企業最鮮明的形象代言人,但是,兩人擅長的方向顯然不一樣。
董明珠初入行時完全不懂營銷工作,碰過許多壁。
面對過一次次的刁難,晉升到後來的經營部部長,再到掌管格力,“堅韌”“原則性強”是她的成長經歷所賦予的特質。
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投資領域,她的眼光還有待提高。
比如,從2015年尋求多元化發展至今,格力在除了空調以外的領域裡,還沒有看到明顯亮眼的回報。
格力曾經嘗試進軍手機、醫療裝置、預製菜、新能源等行業,但這些業務的規模還沒成體系,空調業務的營收佔比依然在七成以上。
而“投資”“多元化”,是雷軍的擅長。
他從剛開始的天使投資人,到成立順為資本,再到打造米鏈條,佈局範圍涵蓋半個中國網際網路。
小米背後的米鏈企業,羽毛漸豐——
430家企業總賬面價值超過671億元,包括智慧可穿戴領域的華米、專注家用智慧清潔機器人的石頭科技等知名品牌。
現在,小米全速切入家電賽道,必然會經歷傳統家電企業的挑戰,專利糾紛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口水仗也少不了,兩家企業的硝煙味,還會蔓延。
  ·   END   ·  
視 頻 推 薦
合 作 對 接
尋求報道、商務合作、投融資對接媒體互推、開白、投稿、爆料等……

掃碼新增投資人說運營者微信,備註「商務合作」詳細溝通。


超 級 社 群
【投資人說】正在組建超級投資者社群、超級創業者社群、超級讀者群、超級媒體群等,目前總人數已超1000人。
關注【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傳送資訊「進群」,與各行業精英直接交流,共同進步。
旗 下 媒 體
發現在看了嗎,戳下看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