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觀察|衛星超級工廠的幾個思考

目前國內商業衛星的平均壽命為5~8年,而星座組網通常需要數百、數千乃至上萬顆衛星。因此,理論上,星座運營商需要持續補星以完成組網需求及維持網路穩定。
衛星超級工廠的幾個思考
文 | 楊豔
近年來,衛星超級工廠在全國多地展開佈局,既顯示了中國商業航天的產業抱負,但也暴露出行業快速發展中的深層挑戰與潛在風險。
概括而言,衛星超級工廠熱潮背後,“供給端爆發式增長與需求端疲軟”的核心矛盾,資本驅動下的泡沫隱憂,以及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現實困境,凸顯出產業生態與商業模式的一些結構性失衡。
短期來看,在政策、技術與市場的合力驅動下,星座建設和補星需求會支撐部分工廠的運營;但從長期來看,若應用端市場未能開啟並形成規模,預計將在未來3~5年後進入商業模式與行業洗牌的臨界點。高投入與低盈利甚至負盈利,技術同質化與供應鏈瓶頸,以及國際競爭壓力與標準壁壘制約等結構性矛盾將導致僅有少數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能夠存活下來。
由此,我們不得不在看似繁榮的表象下,對未來可能的挑戰與風險進行一些思考。
思考一
C端市場的現實困境
目前,衛星通訊、導航、遙感(通導遙一體化)在C端市場的滲透率仍然很低。而造成這一困境的因素大致包括:
01
成本與技術限制
成為C端滲透的核心壁壘
首先是裝置成本高昂。衛星通訊終端價格普遍在萬元以上,遠超普通消費者承受能力。
其次是技術適配性不足。傳統衛星終端重達數公斤,且操作複雜,難以適應消費電子輕量化和便利化需求。
第三是資料服務時效性存在短板。“即時遙感”需時間解析度低於0.5小時,但現有星座因星間通訊能力不足,資料呼叫延遲嚴重。而滿足時效性的定製化遙感影像價格大多超萬元,非定製產品更新頻率不足,企業不得不轉向免費公開資料。
02
市場需求與商業模式錯位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場景碎片化與偽需求並存
西部牧民、沿海漁民、應急救援等場景雖存在剛需,但使用者分散且付費意願低。
生態閉環未形成
星鏈透過“衛星製造-發射-使用者訂閱”閉環實現現金流平衡,而國內星座尚未打通全鏈條。政府訂單佔比高,企業營收依賴軍方、海事等傳統客戶,C端收入貢獻極低。
地面網路擠壓生存空間
中國4G/5G覆蓋率全球領先,衛星網際網路需差異化競爭。例如,低空經濟需衛星補盲,但相關標準尚未統一;車聯網場景潛力巨大,但需突破定位精度與低時延技術瓶頸。
03
產業鏈協同與生態培育滯後
上游技術瓶頸制約:整合度低導致整星成本失控;遙感演算法與AI融合不足,資料附加值低,難以支撐新興場景拓展。
中游服務能力薄弱:遙感企業從toG向toB轉型困難,智慧農業等新市場需“資料+決策”一體化服務,現有企業服務能力明顯不足。
下游使用者培育缺失:普通消費者對衛星通訊認知度極低,市場營銷依賴手機廠商,但終端普及率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思考二
資本能否倒逼應用突破?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解決低軌星座的規模化悖論問題。
理論上,大規模星座建設可以降低單顆衛星成本(如SpaceX的批次化生產模式),並推動終端裝置的降價。但問題在於,目前國內低軌星座的主要客戶仍是政府和行業,消費市場、規模應用在哪裡?誰在研究或深挖以尋求這個方面的突破?如果沒有大眾市場,各種研究報告中所提到的市場需求是否真實存在?
更關鍵的是,若多家企業同時建設星座,必將導致低軌軌道資源爭奪加劇;而另一面則必須面對實際商業回報的問題。如果答案不明朗,這樣的競爭格局是否健康?
而資本市場的非理性繁榮正催生產能過剩風險。最新資料顯示,已立項的數十個衛星產業園規劃年產能合計突破3,000-4,000顆,已達到或超過G60星座、千帆計劃等國內星座近幾年建設需求。這種供需張力的緊繃可能導致一些潛在風險,如成本下降曲線遠低於產能擴張速度造成的利潤空間壓縮;重複建設致使研發投入分散造成技術迭代速度滯後;政府補貼依賴症加重等等。
思考三
資金鍊困局與商業航天的生存矛盾
01
資金依賴與風險敞口
首先是融資結構失衡。 當前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基本上依賴一級市場融資。這種“輸血式生存”意味著企業抗風險能力極低。以目前企業資金鍊完全依賴融資及地方政府的投入來看,若融資環境收緊或降溫,地方政府的補貼不能夠持續,那麼絕大多數企業則可能面臨資金斷裂風險。星座運營商又無法盈利,那麼,訂單可能隨市場波動而劇烈變化甚至驟減。
還需要重視政府補貼的可持續性問題。地方政府透過稅收減免、裝置採購補貼支撐衛星工廠運營,但2025年多地財政預算顯示,商業航天專項基金規模大幅縮減,政策紅利消退的風險隨時可能來臨。
02
資本驅動與技術迭代的衝突
資本短期性與技術長週期的矛盾導致資本更關注短期可見成果,而忽視核心技術突破。大部分VC基金存續期僅7年,迫使企業轉向低門檻領域,導致扎堆通訊衛星的同質化競爭。
而應用市場滯後引發的“產能堰塞湖”,極可能導致資本的低效和產能的閒置。  
當前衛星工廠產能利用率僅一半左右,規劃產能已超過實際需求,剩餘產能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兜底採購。若衛星網際網路、自動駕駛高精定位等應用未達預期,數年後產能閒置的情況可能更嚴重。
資本可以加速技術迭代,但真正的應用突破仍需企業自身去開創並最終依賴市場需求。
一個可行的策略就是國有資本戰略介入,透過推動中國移動、聯通等運營商戰略持股商業航天企業,鎖定衛星頻寬採購長單;設立專項產業基金定向注資,重點支援核心技術突破;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航天國企與民企成立合資公司等措施,集多方之力主推2~3家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並集中部分重要力量推進應用市場的突破,則產能過剩風險,有望化解。
但在大型資本沒有進入之前,僅靠融資支撐,情況很難樂觀。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尚反覆強調發展危機,新興產業更要有深刻的憂患意識與超前的思考和佈局。可以預見的是,若能實現大型資本深度介入,形成“國家隊+民營龍頭+社會資本”的三角支撐結構,核心應用滲透率大幅提升以及發射成本的顛覆性降低,行業進入大規模整合期尚屬比較樂觀的走勢。
思考四
超級工廠的超級訂單問題
——補星需求與產能匹配的深層矛盾
目前國內商業衛星的平均壽命為5~8年,也就是以5~8年為週期再次發射同等數量的衛星。而星座組網通常需要數百至數萬顆衛星。因此,理論上,在組網計劃不變,組網計劃順利的前提下,星座運營商需要持續補星以完成組網需求及維持網路穩定。因此,“星座補星需求”聽上去,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現實上卻存在理論需求與市場集中度的矛盾,即實際需求高度集中於頭部企業,但其自建產能形成“自產自用”閉環,擠壓了第三方訂單空間。而腰部及長尾星座需求不足,中小星座年補星需求較低,何以支撐分散的超級工廠產能?
還需要注意的是,技術迭代對補星量的稀釋效應,衛星壽命延長和可靠性增強,導致補星需求低於預期。
因此,若不能形成“應用端補貼+技術端併購”的雙向機制,超級工廠的產能過剩風險是相當現實而緊迫的。
思考五
衛星超級工廠的
生態帶動邏輯與現實挑戰
超級工廠的潛在風險,首先是產業鏈協同與重複建設的矛盾。地方政府的期待是希望衛星超級工廠能帶動核心元器件、地面裝置、資料服務等上下游產業。但現實挑戰是,技術壁壘限制協同深度,衛星製造核心部件仍依賴少數軍工供應鏈或進口。民營企業短期內如果難以突破,那麼,地方政府規劃的“晶片-整星-應用”產業鏈就難以形成閉環。
而生態的“空心化”,導致地方政府理想的“衛星製造帶動地面裝置、資料服務”目標,因應用端市場未開啟而難以兌現。甚至在實際運營中仍依賴政策補貼採購衛星,不僅難以帶動,反而成為負擔。
其次是市場容量問題。若全國建設十幾個甚至更多超級工廠導致產能過剩,如何在短期繁榮與長期調整的矛盾中尋找到突破口?
第三是國際競爭壓力。SpaceX的星鏈已佔據先發優勢,國內企業若僅靠政策扶持,那麼,到底如何做,才能在全球市場形成競爭力?
思考六
未來走勢與可能性
先談樂觀情景:應用突破與行業良性迴圈
6G空天地一體化網路落地,國內頭部星座與地面5G/6G網路深度融合,形成“全球覆蓋+低時延+高頻寬”的通訊能力,支撐無人機物流、低空經濟等新興場景。星地融合網路創造千億級市場,覆蓋航空網際網路、應急通訊等剛需領域。
遙感資料商業化爆發,農業、環保、能源監測等領域的遙感資料需求激增,衛星資料開放共享機制建立並完善。
國家政策持續加碼,國家隊與民營龍頭協同,形成“製造-發射-服務”全產業鏈閉環。可複用火箭發射效率可支撐萬星組網計劃。
再談悲觀情景:資本退潮與行業洗牌
融資環境惡化與IPO受阻。當前商業航天企業主要依賴一級市場融資,若科創板上市門檻提高,頭部企業估值泡沫可能破裂。而應用端如不能突破,企業現金流或將斷裂。
地方政府退出。若地方財政縮減專項基金,依賴補貼的衛星製造專案將面臨爛尾風險。
國際競爭失利。 SpaceX星鏈已佔據全球80%低軌頻軌資源,若國內星座無法在成本和全球化服務上突破,可能被迫收縮至政府專網市場。
最後,談談最可能的中期走勢:結構性分化與整合
2025年起國內低軌星座開始進入密集發射期,但若應用端不能突破,2026年後可能出現行業整合訊號,如部分企業被收購或退出。2027年後進入星座建設高峰期,超級工廠訂單充足(主要來自國家隊和頭部商業公司)。2028年後,若應用遲遲未有突破,行業可能步入大的調整期,超級工廠產能利用率下降,面臨大整合和大洗牌。行業大機率將在未來幾年經歷“產能擴張-應用驗證-整合淘汰”的生死週期。
超級工廠模式在產業集聚和效率提升上的確具備理論合理性,但其生態故事能否持續,關鍵在於市場需求是否真實存在。商業航天作為典型的高技術、長週期、高投入行業,若盲目套用“超級工廠”邏輯而不深耕市場需求,最終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和行業泡沫。
商業航天的C端破局需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雙向奔赴。超級工廠模式需要能與真實消費場景深度融合,方能避免淪為一哄而上的產業泡沫和資本遊戲。
本文提出以上的思考,目的是期待,哪怕有一家商業航天企業,能夠真正深入地研究、探索、挖掘C端市場的突破,並能夠積極投入到其中,則產業未來更加可期。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公眾號原創,轉載全文及引用核心觀點至微信公眾號或其它新媒體平臺、及網站,請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部分圖片難以找到原始出處,故文中未加以標註,如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
HISTORY/往期推薦
商業火箭,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難以複製的SpaceX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 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編輯:豔玲、哈玫,周泳、邱莉、黃榕、娜娜
主筆記者:李剛、魏興、張雪松、霍劍、樂瑜稻子、趙棟
策劃部:楊豔、若㼆、李真子
視覺總監:董濘
專業攝影:馮小京、宋偉
設計部:顧錳、潘希峎、楊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業務部:王錦熙、瑾怡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等事宜,請加微信:15910858067
商務合作;展覽展廳設計、企業VI/CI及室內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及品牌推廣;企業口碑傳播及整體營銷傳播等,請加微信:13811260603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衛星與網路各分部:
成都分部負責人:沈淮
長沙分部負責人:賓鴻浦
西安分部負責人:郭朝暉
青島分部負責人:江偉
· 衛星與網路總部負責人:農燕
· 會議活動部負責人喬顥益、許克新、董今福
· 投融資及戰略層面合作:劉雨菲
· 本平臺簽約設計公司:一畫開天(北京)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負責人:楊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