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Eric ,編輯|Zuri
如果給你一張進入宇宙的太空飛船票,你會心動嗎?
9月10日,SpaceX的一枚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龍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這次它將執行“北極星黎明”任務:四名非職業宇航員組成的機組人員搭乘飛船進入地球輻射帶,並計劃進行首次商業太空行走。
這四名非職業宇航員分別是一名億萬富翁企業家、一名退役軍事戰鬥機飛行員和兩名 SpaceX 員工。

圖源:BBC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繼NASA阿波羅計劃之後,人類50年多年來距離地球最遠的一次太空旅行。這也意味著,人類離實現太空旅遊的夢想越來越近。
除了憧憬太空的新奇體驗,人們還對那裡的巨大商機充滿嚮往。
最近,麥肯錫釋出的一份報告指出,太空經濟不僅僅影響著火箭這樣的大事,還越來越影響著人們日常的小事,包括早上看的天氣預報、送貨上門的晚餐、手機通訊的網路等等。
報告還指出,預計到2035年太空經濟將達到1.8萬億美元,高於2023年的63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9%——遠高於全球GDP的增長率,並且影響著地球上幾乎所有行業。比如,像供應鏈和運輸等行業,將會越來越依賴於衛星和其他太空技術。

瞄準太空經濟的巨大想象空間,大批初創企業紛紛誕生,形成了一股創業熱潮,同時也吸引了資本的湧入。在太空經濟的全新賽道上,哪些初創企業成為資本寵兒?阻礙又是什麼?
太空經濟中的資本寵兒
說到太空經濟和科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訊。這個領域其實發展地比較成熟,但仍有一些初創企業在打破傳統。
1、太空通訊:Astranis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Astranis成立於2015 年,主要業務是開發並運營地球靜止軌道上的小型通訊衛星。目前,Astranis已經發射了數顆第一代衛星“MicroGEO”,它們的大小接近於洗碗機,比校車般大小的傳統衛星要小得多。

今年4月,Astranis又推出了“Omega”衛星,這個衛星外形同樣小巧,而頻寬容量提升了五倍。
在商業模式上,Astranis將衛星的頻寬容量出售給美國、菲律賓、墨西哥等國的電信公司賺取收入。Astranis方面表示,截止今年4月售出的衛星,在其使用壽命內將帶來12億美元的收入。
Astranis的商業模式,也吸引了不少資本的興趣。自成立以來,Astranis已籌集了7.5億美元,矽谷早期風險投資機構UpHonest Capital參與了其第一輪融資。今年7月,Astranis宣佈完成2億美元的D輪融資,這是2024年到現在美國太空公司獲得的最大一筆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與投資公司BAM Elevate 共同領投了Astranis的D輪融資。Andreessen Horowitz 的增長基金在2023年就首次投資 Astranis,並領投了一輪2億美元的股權和債務融資。
獲得資金後,Astranis計劃從2025年開始每年製造24顆衛星,到2030年讓一百多顆第一代衛星在軌道上執行。這一規模對於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執行的航天器來說,顯然是前所未有的。因此,Space Capital將Astranis評為第七大私人太空基礎設施公司。
2、太空挖礦:Astroforge
我們經常聽到,有太空探測器進入火星或者月球,帶回了那裡的地表土壤,而這也是小行星採礦商AstroForge乾的活兒。
Astroforge成立於2022年,此後花幾個月籌集了約130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並對外宣稱公司的目標是將小星球中有價值的材料帶回地球。2023年4月,AstroForge完成了小行星採礦的首次任務。

圖源:NextBigFuture
今年8月,Astroforge宣佈完成4000萬美元A輪融資,這輪融資由Nova Threshold領投,至此Astroforge的總融資額達到5500萬美元。
AstroForge表示,新一輪融資將用於支援其第三次太空任務——Vestri。具體來說,就是2025年“Vestri號”飛船將前往一顆未公開的小行星並在其表面著陸,以對其進行特徵分析,包括評估可從中提取的貴金屬含量。
3. 太空充電:Star Catcher
在地球上,人類最不能缺少的資源之一就是電,在太空中同樣如此。
隨著大量的商用衛星發往地球軌道,發電需求也變得愈發旺盛。據預測,到2030年低地球軌道可能承載超過4萬顆衛星,發電需求可能達到840兆瓦,而目前的發電需求僅為數十兆瓦。
這也為Star Catcher提供了創業機會。
今年7月,佛羅里達州初創公司Star Catcher獲得1225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Initialized Capital和B Capital聯合領投,Rogue VC參投。
據悉,這筆資金將用於開發Star Catcher計劃中的能量傳輸衛星星座,其中第一顆衛星最早可能於明年發射。

圖源:Space
具體來說,這個衛星星座就是在低地球軌道建設一個太陽能發電站,然後向軌道上的其他衛星提供電力。Star Catcher聯合創始人、總裁兼執行長Andrew Rush在宣告中表示:
“電力基礎設施是文明和工業的基礎構件。我們的目標是利用太空電網和服務將這一基礎擴充套件到低地球軌道及更遠的地方。”
他表示,在近地軌道隨時隨地為航天器購買電力,這將加速人類實現第二個太空黃金時代。
總之,在太空經濟領域,有大量像Astranis、Astroforge、Star Catcher這樣的企業在出現,熱潮湧起。
最大推手和最大贏家?
當大量的創業公司瞄準太空,其實有一個隱形的推手,那就是SpaceX,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了發射成本。
從2019年到2023年,每年發射的衛星數量以超過50%的增長率在增加,而發射成本在過去20年中下降了10倍。更低的成本,讓那些資金不算充足的初創企業能夠發射更多的衛星或者航天器。
在發射成本的下降背後,SpaceX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太空梭時代,飛往太空的發射費用約為每公斤65000美元,而SpaceX如今的Transporter服務(也被稱為“拼車”航班),費用為每公斤6000美元,不到原來的1/10。有行業分析師表示,未來如果SpaceX的星艦具備穩定發射能力,費用甚至可能低至每公斤200美元。
由於發射成本相對更低,許多初創企業選擇SpaceX發射自家產品。
比如前面提到的,AstroForge在首次完成小行星採礦的過程中,就是透過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將自家衛星發射到低地球軌道。另外,SpaceX還計劃今年用一枚獵鷹9號火箭,發射四顆Astranis衛星。

圖源:CNN
總體上,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火箭發射223次,SpaceX佔98次,約佔45%;衛星發射方面,全球共2945顆,SpaceX佔2514顆,佔87%;入軌質量上,全球共1492噸,SpaceX佔1286噸,佔86%。
可以說,佔據C位的SpaceX推動著太空經濟的發展程序。
另外,SpaceX還間接推動了太空創業的浪潮。新一代太空創業者中,許多都受到SpaceX和馬斯克的影響才開始創業。比如,商業航天公司Relativity Space創始人Tim Ellis就是馬斯克的“迷弟”,受其影響後才開始創業。
推動太空經濟的同時,SpaceX本身也收穫到了發展紅利,其營收持續翻倍增長:2020年為13.5億美元,2021年為23億美元,2022年為46億美元,2023年為87億美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133億美元左右。
目前的形勢就是,SpaceX如同領路人帶著一幫初創企業,浩浩蕩蕩奔向太空。
但在這條路上,存在著一個最大難題。
邁向太空路上的最大阻礙
事實上,現在的太空產業不缺資金也不缺關注度,最缺的就是人才。
先說為什麼人才重要。麥肯錫的研究人員估計,一家能夠招募到合適員工的航空航天公司,可以抓住的機會價值約為3.3億美元。人,才是太空創業公司的差異化競爭力。
然而,從二十年前到現在,太空行業最難的就是招募人才。
2002年馬斯克創立SpaceX的時候,航天行業正處在低谷期,基本吸引不到優質人才,有點夢想的都去了網際網路行業,再就是去做金融、醫生和律師,因為這些領域來錢最快和最多。
而太空產業往往投入多,回報週期長。搞航天的人,都是絕對的理想主義者。
直到現在,太空產業蓬勃發展,但招人仍然是個難題。Astranis方面也表示,尋找生產人才、技術人員和機械師尤其困難。這些技能非常重要,需要多年時間才能培養出來,但人才確實很難找到。

圖源:AI生成
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AIA)也承認,勞動力供需缺口持續存在。AIA通訊副總裁艾莉森·林恩表示:“在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招聘和留住人才仍然是一項挑戰。”
另外,航天行業的員工流動率也很高。2023年,AIA會員公司因退休以外的原因導致的人員流動率達到近13%,比美國3.8%的平均流動率高得多。
員工不好找,招到了流動率又高,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AIA做了一項調查研究發現,高於平均水平的人員流失率,可能跟員工授權、參與度等因素有關。接受調查的員工中,有高達48%的人表示:
儘管在新工具和技術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他們缺乏高效完成工作所需的工具和資源。
說白了,就是航天人才野心很大,但是許多太空企業沒法給他們更多的資源去施展野心,導致吸引不了人才和流動率過高。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因為這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初創企業本身剛起步,無法為人才提供更多資源。無法獲得更多人才,初創企業也就難以獲得更大發展,資源還是不容易積累。
因此,風險投資的參與就顯得很重要了。知名風投憑藉機構資源和影響力,能夠太空企業帶來更多加分,吸引更多人才。
葛優曾在電影《天下無賊》說,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未來太空產業的發展之路,也將是由人才鋪成的。
參考資料:
-
Astranis is set to build Omega constellation after $200M Series D(TechCrunch)
-
Intuitive Machines wins $116.9M contract for a moon mission in 2027(TechCrunch)
-
Astranis CEO Talks 2024’s Largest US Space Funding Round(PayLoad)
文末互動:
你看好太空經濟這一賽道嗎?
評論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哦~
別忘了點關注,不迷路啊。
👇👇👇


Get Rich


點贊+在看,搞錢穩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