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et簽下2.3億美元合同,
客戶是誰?
剛剛過去的1月底,Planet宣發了一則重磅訊息,其拿到了一份2.3億美元的衛星交付合同,將建造並交付其高解析度的 Pelican 衛星星座,不過並未披露客戶是誰,只說是亞太地區的長期合作伙伴。
而就在本週三,日本SKY Perfect JSAT公司宣佈,將投資約2.3億美元,利用美國Planet Labs公司的鵜鶘(Pelican)衛星構建一個低地球軌道衛星星座。

該公司表示,此次投資將透過其美國子公司進行,標誌著JSAT正式進入地球觀測衛星業務領域。
Pelican 星座:
Planet的新一代遙感衛星
鵜鶘(Pelican)是Planet公司的新一代高解析度衛星,它在影像質量、光譜波段、成像能力和延遲等方面實現了對現有SkySat衛星群的延續和提升。

Pelican satellite
技術細節顯示,Pelican星座將包含10顆新一代小型遙感衛星,計劃2027年完成部署。
引數
|
描述
|
---|---|
|
|
|
|
|
|
|
|
|
|

值得關注的是,該星座將率先採用英偉達Jetson平臺進行在軌計算,使資料到資訊的轉化時間縮短80%。
AI的介入將使得關鍵資料交付時間縮短至幾分鐘。
JSAT 的戰略佈局:
從通訊衛星到遙感市場
JSAT 作為日本最大的衛星通訊運營商,長期以來主要業務集中在地球同步軌道(GEO)通訊與廣播。
本次合作的緣起可追溯至十年前。作為日本最大的衛星通訊運營商,SKY Perfect JSAT自2015年起就代理Planet的遙感資料在日銷售,逐步積累起空間資料增值服務能力。

JSAT 通訊衛星
長期以來,JSAT以衛星通訊能力著稱,自2023年以來開始著手空間情報業務,比如投資合作SAR衛星。

QPS-SAR 3 satellite
從商業邏輯看,這場合作呈現雙向賦能特徵。JSAT借力Planet成熟的衛星製造體系快速切入遙感市場,其目標是在2030財年實現衛星資料業務收入230億日元,較現有規模增長近6倍。而Planet透過產能共享模式,既獲得持續7年的穩定現金流,又可利用冗餘衛星資源服務自有客戶群體。
這種"衛星即服務"(Satellite-as-a-Service)的商業模式,正在改變傳統遙感產業的成本結構。

JSAT-31 satellite
戰略層面來看,JSAT的佈局折射出日本在太空經濟領域的深層考量。JSAT選擇Pelican,背後是日本對“遙感自主權”的焦慮。
當前,全球高解析度資料市場長期被美國Maxar、法國Airbus等企業壟斷。Pelican星座的敏捷性(如10分鐘內響應指令)與Planet的日覆蓋能力,為日本提供了不受他國掣肘的監測手段。這種合作模式與2016年DLR(德國航天中心)和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透過技術共享應對全球挑戰的策略一脈相承。
作為擁有17顆地球同步軌道通訊衛星的亞洲第一大運營商,此次向低軌遙感市場延伸,既是對國防安全需求的回應——日本防衛省計劃在2026年前建立自主天基偵察體系,也是對全球商業市場的看重。

Pelican星座在災害預警、農業監測等民用領域的應用前景,則為JSAT打開了估值重塑的空間。
傳統資料服務
向衛星即服務的模式轉型
傳統的資料即服務(DaaS)模式在商業航天1.0時代曾大放異彩,但近年來遭遇增長瓶頸。
當Planet與JSAT的2.3億美元協議公佈時,其背後折射的不僅是商業模式的迭代,更是國家空間能力建設路徑的正規化轉移。
根據NSR報告,2018-2023年全球DaaS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僅為7.4%,而同期衛星製造與運營服務的增速達到19.2%。
這種此消彼長背後,是主權國家對核心空間基礎設施控制權的訴求升級——日本防衛省在2024年《宇宙基本計劃》修訂中,明確要求關鍵衛星系統必須實現本土可控。
"衛星即服務"模式轉型,切中了全球衛星遙感市場的演變脈絡。
Satellogic在阿根廷國家衛星計劃中的技術輸出,Iceye與波蘭軍方的衛星聯合研製,再到本次JSAT與Planet的合作,共同勾勒出衛星即服務(SATSaaS)模式的三大特徵:技術移植、產能共享、主權可控。
透過技術授權或合作,實現產業升級。
降低單顆衛星成本,提高資料可用性。
透過本土化運營,確保資料安全和戰略自主權。
JSAT透過協議獲得的不僅是10顆衛星,更是包括載荷設計、星座管理、資料處理在內的完整技術棧。這種"交鑰匙工程+持續運維"的打包方案,使日本在不具備完整產業鏈的情況下,快速建立起亞米級遙感能力。
從市場格局看,SataaS模式正在重塑商業航天的價值分配。Planet財報顯示,其2024財年政府客戶收入佔比已升至58%,其中衛星定製服務貢獻了70%的增量。
這種轉變倒逼企業從資料供應商轉型為能力建設夥伴——當客戶需要的不再是現成影像,而是專屬衛星星座時,商業航天公司必須重構其技術架構和商業模式。
國內很多公司也在出海尋求機遇,並且拿到了不小的訂單。
透過技術授權而非整星出口,企業既能規避貿易壁壘,又可實現智慧財產權的持續變現。JSAT選擇在美國設立子公司運作Pelican專案,正是這種"技術離岸、控制在岸"策略的典型體現。
當太空經濟進入能力競爭時代,主權國家與商業衛星公司的合作正在改寫遊戲規則。
Planet此次簽約不僅驗證了SataaS模式的商業可行性,更預示著全球遙感市場將從資料產品競爭轉向空間能力輸出競爭。
這種轉變帶來的不僅是產業鏈的重組,更是國家空間戰略從採購到自主的認知躍遷。
>End
>>>
本文轉載自“空天感知”,原標題《2.3億美元衛星訂單背後:日本借Pelican星座卡位低軌遙感,衛星即服務模式如何重塑商業航天》。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