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將女性在此期間經歷的變化稱為“更年期”,但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1994年就建議使用“圍絕經期”一詞,更準確地描述這一時期。
圍絕經期,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分水嶺,伴隨著一系列健康問題:關節在陰雨天隱隱作痛,曾引以為傲的記憶力慢慢退化,過去必不可少的衛生巾,不經意間已在櫃子裡被遺忘許久。
作者:Yuki;編輯:芝士鹹魚 野格;本文來源:十點人物誌(ID:sdrenwu)。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當名為“月經”的紅色河流永久斷流,女性將經歷什麼?
前不久,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李靜在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中坦誠分享了自己絕經前後的心路歷程,並公開表示:“今年我54歲,已經絕經兩年了。”
作為一位長期接觸各種新鮮資訊的公眾人物,絕經前後帶來的種種症狀依然讓她措手不及:潮熱、皺紋增多、骨質疏鬆,隨之而來的還有強烈的倦怠感,她變得內向、不愛社交,“完全沒有精力,書也看不了,覺得自己廢了。”

李靜在節目裡談絕經,“女性不敢提,家庭不想談,醫院都難掛對號的隱形劫難”,圖源《看不見的更年期》
人們通常將女性在此期間經歷的變化稱為“更年期”,但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1994年就建議使用“圍絕經期”一詞,更準確地描述這一時期。
圍絕經期,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分水嶺,伴隨著一系列健康問題:關節在陰雨天隱隱作痛,曾引以為傲的記憶力慢慢退化,過去必不可少的衛生巾,不經意間已在櫃子裡被遺忘許久。
這個階段的女性往往會感到困惑,身體彷彿突然間背叛了自己,情緒波動、失眠等症狀,如同一場沒有預警的暴風雨,迅速席捲了她們的身體與心靈。
許多女性此時才意識到:“原來我已經到了絕經的年齡。”

某位網友繼承了已經絕經的媽媽的最後一箱衛生巾,圖片源於網路
再見了
我最後的卵子
月經是伴隨女性一生的重要課題,年輕時想擺脫它,年老後又會懷念它。
幾乎沒有女性不曾為月經所困。經前的情緒波動,經期身體疲乏,痛經者還要忍受手腳冰涼、頭暈目眩、小腹如撕裂般的疼痛。正如一位網友所言:“來月經宛如上刑。”

圖片來自網友@Larmersm的分享
當月經徹底結束,我們以為終於可以擺脫那些煩擾,享受輕鬆自在的生活,不必再擔心弄髒床單或衣物。然而,絕經帶來的並非只是解脫,還伴隨著斷崖式衰老和圍絕經期綜合症,讓不少女性身心俱疲。
絕經並非在某個瞬間突然發生的,它不像水龍頭那樣一關就停,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當你以為已經徹底停經時,血液卻再次緩緩流淌,直至最終無聲無息地離去。

圖源:韓劇《請回答1988》
從醫學角度來看,絕經通常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當女性停經一年以上即為絕經。從初次出現停經跡象開始,直到完全停經後的12個月內,這段時間都屬於圍絕經期。
絕經後,女性的卵巢進入“生理性耗竭”狀態,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驟降。這一階段,女性可能出現各種“查不出病因的小病”,身體上的不適與情緒波動形成惡性迴圈,讓她們難以確定問題的根源所在。

圖片來源自@Xzya的分享
許多人往往忽視了身體初期發出的細微訊號,將不適歸咎於“疲勞”“飲食不健康”“缺乏鍛鍊”等原因。即便醫生提示症狀可能與絕經有關,大多數女性仍感到錯愕:“月經已經停了好幾年,怎麼還會受到影響?”

圖片來自網友@徐tototo的分享
研究表明,絕經對女性健康的影響持續超過十年,由於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女性更容易遭受各種疾病的侵襲,而圍絕經期千變萬化的症狀,更讓她們在尋求醫療幫助時,走了不少彎路。
圍絕經期常見健康問題包括:失眠、潮熱、盜汗、尿頻、關節疼痛、體重增加、視力下降、喉嚨異物感、高血壓、記憶力衰退等。醫學統計顯示,圍絕經期可能出現的症狀多達五十餘種,幾乎涉及身體各個系統。

圖片來自網友@吳銘
這一時期,體檢報告中的異常指標會顯著增多,包括心血管疾病、甲狀腺激素紊亂、骨密度下降等等。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絕經前女性的冠心病發病率僅為男性的1/10,而絕經後,這一比例迅速上升,甚至高於男性。如今,冠心病已成為絕經後女性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資料來源;楊新宇,鮑百麗《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在絕經後女性冠心病中的預測價值》
即便是那些年輕時保持健康生活習慣的女性,隨著絕經後體內激素的變化,同樣難以避免地面臨各種健康危機。
擁有近十年長跑經驗的49歲金融從業者劉磊,在某天上班途中突發心率過快、四肢發麻。但去醫院檢查後卻未能發現任何具體病因,朋友們以為她是在“矯情”。

圖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圍絕經期女性的健康狀況往往呈現出“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狀態,即一種症狀緩解後另一種又會出現。資料顯示,約94%的女性在這此期間會經歷各種不適,只有6%能夠較為平穩地度過這個階段。
上述症狀尚且能公開討論,圍絕經期女性面臨的另一些痛苦,如卵巢功能衰退引發的陰道乾澀、性交疼痛、失禁等,則長期被社會忽視。這些問題難以直接歸因於圍絕經期變化,連患者自身都理不清癥結所在。
此外,社會對中老年人性健康的偏見,加劇了這些生理變化帶來的困擾,使其成為許多女性不願提及的隱痛。

日本女作家伊藤比呂美所著《閉經記》片段
對身體訊號的忽視與迴避,讓絕經這個自然過程變得如同一頭突如其來的猛獸,令不少女性驚慌失措。儘管她們或多或少聽說過相關資訊,卻很少有機會獲得系統而全面的指引。當她們尚未做好準備時,便已踏上這條需要獨自跋涉的荊棘之路。
絕經
像同時被青春和社會拋棄
對於正處在圍絕經期的女性而言,真正讓她們感到無所適從的,並非絕經這一生理過程本身,而是如何在這個特殊階段處理與自身及家人之間的關係。
絕經給女性帶來的首要難題,是關於性別認同和自我認知的困惑。
進入圍絕經期後,隨著身體迅速衰老,許多女性會經歷顯著的身體變化:頭髮失去了昔日的光澤,皮膚變得暗沉鬆弛,曾經挺直的背脊開始彎曲,原本優美的體態也逐漸僵硬。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了外貌,更對內心造成了強烈衝擊。當面對鏡子裡不再年輕的自己時,許多女性內心會湧起深深的恐懼,感嘆青春一去不復返。

來自網友@fa阿花小姐的分享
身體上的轉變往往會引發深層次的心理反應。女性開始質疑自己是否還具有“女性特質”,彷彿正被去性別化,提前進入了老年階段。如果她們試圖透過表現平靜來掩蓋內心的不安,這樣的壓抑只會讓不適症狀愈發明顯,情緒也會變得更加焦慮。

來自網友@Emily的分享
在與家人相處時,“更年期撞上青春期”的衝突屢見不鮮。許多青少年都感到難以與母親正常溝通,儘管他們理解母親正處於情緒波動較大的時期,但母親的情緒仍然像一座隨時可能噴發的火山。“我已經很懂事了,但最後她還是將所有問題怪在我頭上。”這成了不少青少年的心聲。

電視劇《金婚》中,文麗遇上了更年期
然而,在這一特殊時期,女性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理解與支援。
醫學研究表明,雌激素水平的變化(如月經週期、產後和圍絕經期),會影響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的功能,進而干擾情緒調節與認知功能。尤其是在圍絕經期,雌激素水平的大幅降低,使得女性對心理社會壓力更為敏感,情緒波動加劇和失調現象頻發。
處於圍絕經期的女性常常透過指責和抱怨,來宣洩身體上難以言喻的不適。實際上,這是她們向外界發出“我需要關心”的訊號。如果丈夫和子女對此表現出冷漠或忽視,則會進一步加劇她們的情緒波動,甚至讓她們感受到“同時被青春和家人拋棄”的無助與孤獨,從而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

中年夫妻吵架,圖源《底線》
在社會環境中,圍絕經期女性成為極易被汙名化的群體。不少人對“更年期”存在諸多刻板印象,如歇斯底里、胡攪蠻纏、脾氣暴躁、嘮叨、反應遲鈍等。“更年期大媽”“更年期又犯了”這類表述,幾乎成了對女性的常見羞辱。
這些偏見也加重了女性在絕經前後的沉默,促使她們逐漸接受他人眼中“毫無價值、毫無魅力的老年女性”形象,極大地增加了心理負擔,嚴重時甚至會引發焦慮和抑鬱。
2025年的研究顯示,中國約有32%的圍絕經期女性患有抑鬱症,這一比率遠高於其他群體。有人曾直言:“我發現更年期的本質就是抑鬱症。”由此可見,圍絕經期帶來的不僅是生理變化,還有心理上如影隨形的恥辱感和失落感。
像迎接初潮一樣
迎接絕經
長期以來,社會對絕經問題的關注不足,女性自身對這一階段的相關事宜也較少關注。
當女孩迎來初潮,母親往往會祝賀她長大成人,悉心教她使用衛生巾及生理期的注意事項。然而,當中年女性進入絕經期時,祝福與叮囑卻總是缺席,無人告知她們即將面臨的身心變化。

《柳葉刀》2024圍絕經期專輯
步入絕經期的女性既得不到祝福,也缺乏可傳承的經驗。
這種經驗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來自女性自身對絕經問題的迴避態度。許多女性長輩成長於性教育匱乏的環境,對自身身體的變化了解有限,長期的沉默導致全社會對月經相關話題普遍忽視。另一方面,女性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家庭,而忽略了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也是導致絕經經驗匱乏的重要因素。
北京阜外醫院心臟康復中心主任馮雪曾說過:“我們母親那一代被歌頌的美德就是‘忍一忍’。生孩子要忍,月經難受要忍,到了更年期還得繼續忍。”

圖源:英劇《倫敦生活》
當女性長期忽視自身健康狀況,絕經便成了身體發出的重要訊號:“從現在起,是時候放下性別枷鎖,全身心取悅自己了。”

圖源:韓劇《請回答1988》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有約12億女性進入圍絕經期。而在我國,預計將有超過2.1億女性面臨這一階段。隨著女性平均壽命延長至81.2歲,絕經後期佔據了她們生命的三分之一。因此,面對這段漫長的時期,我們有必要重視且研究有效的應對方法,讓絕經不再被視為“青春的終結”。
對於正在經歷圍絕經期的女性,尊重自身生命狀態,並坦然接受月經的離去至關重要。

章小蕙分享圍絕經期感受相關片段
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只有人類和兩種鯨類存在停經的現象。其他物種在雌性失去孕育能力後不久便會死亡。從這個角度看,絕經實際上是女性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女性在無法產生卵子後仍能享有漫長人生。
絕經非但不是某種“結束”,反倒是重啟人生的契機。
德國婦科專家希拉·德利茲在《炙熱的你》中建議,圍絕經期女性應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日常生活中,多攝入富含植物雌激素的豆製品、亞麻籽,積極進行晨曬和戶外運動,以此改善生活方式。如果體檢發現激素水平異常,應及時尋求更年期專業門診諮詢,評估是否需要採用激素替代療法。
現代醫學的發展以及資訊科技的進步,為圍絕經期女性提供了更多支援與解決方案。如今,透過調整生活方式、最佳化飲食結構及必要的藥物干預,可以有效緩解圍絕經期的各種症狀,使得女性無需再在這個階段感到茫然無措。
每個女孩初潮時都有母親陪伴左右。同樣地,願每一位即將或正在經歷絕經的女性,也能得到溫暖的支援,平穩走過這段重要的生命轉折期。

參考資料
1、三聯生活週刊《看見更年期:中年女性的新處境》《關於更年期,汙名化背後的誤解、悖論和診療困境》
2、丁香園《被婦產科遺忘的病人》
3、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4、【德】希拉·德利茲/【德】路易莎•施託默爾 著. 《炙熱的你:關於了不起的女性更年期的一切》
5、【日】伊藤比呂美 著. 《閉經記》
6、楊新宇,鮑百麗《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在絕經後女性冠心病中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