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172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今天(5月13日)的新聞。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京東、美團、餓了麼等平臺企業。
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
嚴格落實主體責任,
主動履行社會責任
,加強內部管理,合法規範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平臺內經營者和外賣騎手的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有序發展。
02
新聞不長,事情不小。
這次雖然“發起約談”的部門是“市場監管總局”,但是在參與部門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社會工作部”。
中央社會工作部(全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社會工作部)是黨中央職能部門,於2023年3月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組建,主要職責涵蓋信訪、基層治理和社會領域黨建三大核心板塊。
信訪以及基層治理的職能,就不多說了。這次約談可能主要和“社會領域黨建”這一這一職責相關
既,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企業及“三新”組織(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維護勞動者權益 。
而“社會工作部”的下場,大概意味著外賣這個行業,終於走到了“終局”
03
2010年之前,外賣行業最初就是電話訂餐為主,部分餐飲企業透過傳單和卡片提供配送服務。2008年,上海交大學生創立“餓了麼”,成為中國首個線上外賣平臺 。
那個時期尚未形成規模化騎手群體,多為商家自行僱傭的兼職配送員,人數
不足10萬 。
2013年美團外賣上線,2014年百度外賣入局,加上“餓了麼”開啟“三足鼎立”格局。平臺透過高額補貼吸引使用者,日均訂單量從百萬級躍升至千萬級 。
騎手數量也從2014年的100萬(以兼職為主)左右,逐步提升到2016年的400萬規模。
2017年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行業進入美團、餓了麼“兩強並立”階段。同時政策監管趨嚴,出臺《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理辦法》,推動行業規範化 。
騎手數量也逐漸從2017年的450萬逐步上升到2019年突破700萬。
2020年,疫情推動即時配送需求,行業持續擴張。中間也陸續有巨頭如“抖音”,希望入局,但都不是很成功。從業人數也逐步增長到2023年的1300萬人。
直到2024年京東入局外賣,市場掀起新一輪“外賣戰”。
而據不完全統計,到2025年,全國從事外賣行業的兼職和全職騎手的數量,已經逼近1800-2000萬人。
04
這次的約談,其實是一個訊號
行業監管的趨嚴本質上是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的分水嶺。
當政策明確要求平臺承擔勞動者權益保障、食品安全追溯等社會責任時,企業的運營成本結構將發生根本性轉變。
以社保繳納、合規審查、資料安全為代表的硬性支出,直接推高行業准入門檻。中小平臺既缺乏資本實力構建合規體系,也無法透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最終被迫退出市場。這種“合規成本門檻”成為天然的篩選機制,宣告了草莽時代的終結。
今天的外賣三巨頭,可以憑藉先發優勢已構建三重護城河:
使用者黏性(數億級消費習慣沉澱)、
技術沉澱(演算法排程、供應鏈管理等隱性知識)、
資本儲備(抵禦政策風險的冗餘資金)
即使新玩家模仿其商業模式,也難以在使用者體驗、履約效率上實現超越。
更關鍵的是,監管政策往往以頭部企業為樣本制定細則,客觀上形成“規則適配者通吃”的局面——美團、京東等巨頭既是規則的遵守者,又是規則迭代的參與者,進一步擠壓後發者的生存空間。
當行業的核心資源(如騎手、商戶、流量)被少數平臺瓜分殆盡,新進入者將面臨“三無困境”:
無足夠騎手支撐配送網路(勞動力被頭部鎖定)、
無優質商戶豐富供給(佣金抽成倒逼商家排他)、
無使用者遷移動力(消費習慣固化)。
這種市場結構的終極形態,本質上宣告了行業創新視窗的關閉。
05
這樣看來,“京東”還是蠻“幸運”的。京東能在終局前夜躋身外賣戰場,恰是時代機遇與企業稟賦共振的結果。
其入場時點,正逢政策尚未完全收緊、使用者對平臺多樣性仍存期待的關鍵視窗期;而自身成熟的物流體系、高淨值使用者基礎,則大幅降低試錯成本。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京東將外賣業務嵌入零售生態的戰略,恰好契合監管層對“實體經濟數字化”的期待,這種政治正確性成為其規避政策風險的隱性籌碼。
所謂幸運,不過是精準踩中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交匯點。
而京東的“末班車”是外賣行業的個例麼?其實不是……
如果小夥伴們有認真的留心過去裡面的趨勢,會悄然發現:
那些年鼓勵拆分,增加供給,來提升的行業競爭力和效率的政策導向。已經逐漸變為,鼓勵合併,減少供給,來提升行業利潤和相應合規標準的政策導向。
而隨著一個又一個巨無霸的出現,在巨頭的攜手下,我們會發現大多數基層勞動者的權益一定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而與之對應的一系列的中小企業,一系列在上一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長起來的“腰部”中小企業,只有兩條路能走。
一條,是抓住最後的時間視窗,拼命成為細分行業的龍頭。
另一條,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