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歌平 責編 / 黃靜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這個給我帶來無數快樂的行業,變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你喜歡吃甜品嗎?
反正我超級愛。
我是個雷打不動的吃貨,楊枝甘露是最愛,芒果的甜加上西米的軟糯,是所有煩惱都能忘掉的口感。
不過之前,有很多朋友告訴我,我深愛的甜品行業,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煩。
先是來自香港的滿記甜品,被媒體報道多家門店關閉、內地門店數量相比巔峰時期已經降低了40%-50%。
“滿記甜品被曝多地撤店”詞條,還一度登上熱搜,閱讀量超過3000萬。

(圖片來源:微博)
除了滿記甜品,其它一些品牌,例如許留山和鮮芋仙,似乎在內地市場也都遇到了困難。
一開始,我還有些驚訝,這些都是我們特別熟悉的老牌甜品品牌。
幾年前還勢頭大好,怎麼突然間,整個行業都似乎出了問題?
有人說,是人們注重健康、不愛吃甜食了。有人說,是奶茶搶走了甜品的市場。
我覺得,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總感覺還沒有觸及到本質。
前段時間,在和幾位甜品、奶茶行業創業者深度交流後,我意識到了一件事:
甜品行業遇到的問題,很可能不在甜品本身,而和奶茶、飲料、乃至整個餐飲行業都密切相關。
同時我覺得,我或許找到了一個答案: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我們獲取“快樂”的方式,變了。
此話怎講?今天,我斗膽用一篇文章的篇幅,盡力把這件事向你講清楚。
理解了這點,或許你就能看透近年來發生的很多事情。
這個過程稍微有些長,彆著急,你可以點份甜品,慢慢聽我說。


給人快樂的行業
先問你一個問題:
滿記甜品和喜茶,是在不同的行業,還是在同一個行業?
你很聰明,既然我都這樣問了,你一定能猜到,雖然看起來,它們分屬於甜品和奶茶2個不同的賽道。
但其實,它們是同一個行業。
本質上,無論是楊枝甘露,還是多肉葡萄,其實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或者說在解決同一個需求。
這件事叫做:用糖和脂肪等營養物質,給人帶來快樂。
什麼是快樂?從生物學的角度說,快樂,就是大腦對某種有益於生存行為的獎勵機制。
有點抽象哈,我給你打個比方。
你看過動物園裡的海獅表演嗎?海獅在飼養員的引導下,鑽鐵圈、頂小球、倒立行走。
每次完成任務,飼養員都會做什麼?對,會扔一塊小魚,獎勵海獅。
大腦和我們身體的關係,簡直就像飼養員和海獅。
每當人類做出那些對生存有益的事情,大腦就會像飼養員一樣,“啪”的扔給我們一塊“快樂物質”,讓你感受到源源不斷的快樂。
然後,你就會在快樂的獎勵下,持續的做這件事。
舉個例子,比如:吃,就是這樣一件事。
想想看,當你遭遇極大壓力時,做什麼事情,能給你帶來那種“最原始的快樂”?
估計你的答案和我是完全一致的:吃,瘋狂的吃。
連續加班,吃。
被領導罵了,吃。
失戀了,吃。
總之,幾乎一切不開心的事情,都可以用“吃”來緩解,而且不是普通的吃,是瘋狂的吃,是把肚子塞到炸的那種吃。
我還聽公司的年輕同事說,現在有一個新詞描述這種狀態:豬癮犯了。
專門形容那種,明明沒有生理飢餓,單純因為情緒波動而瘋狂進食的情況。我覺得這個詞,特別形象。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吃飽飯”這件事,其實不過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而已。
此前幾十萬年,身處狩獵採集時代的原始人類,過的全都是飢一頓飽一頓,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對你我而言,吃,意味著美味。
但對你我的祖先而言,吃,意味著獲取能量,獲取能量,意味著生存。
所以,大腦就會瘋狂的獎勵“吃”這件事,讓你獲得源源不斷的快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類還進化出了一套特殊系統:識別能量物質的味道。
糖和脂肪,作為最主要的能量物質,糖的甜味和脂肪的香味,就是幫助我們識別高能量物質的訊號。
為什麼棒棒糖對幾乎每一個小孩子,都有魔法一般的鎮靜作用?
就是因為糖的甜味。
為什麼M9級的雪花牛排那麼好吃?為什麼法式鵝肝那麼好吃?
就是因為脂肪,脂肪是極好的溶劑,可以將食物裡的各種香味物質溶解在其中,揮發出來。
也就是說,吃進糖和脂肪的過程,已經變成了一種“快樂”獎勵機制。
這套機制像在石碑上刻字一樣,牢牢“刻”在每個人的基因裡。
有沒有不把攝入糖和脂肪,當成生物本能的原始人?
或許歷史的某個時刻,曾經有。
他們看到一隻香噴噴的烤乳豬、看到垂涎欲滴的蜂蜜,高傲的說:
“呸,這麼高油高糖的東西,也想吸引我吃?休想。”
然後頭也不回的走了。
然後呢?然後他們就餓死了。
他們的基因,再也沒有機會傳遞下去。
換句話說,如今活下來的你我,都是那些“吃貨”的後代。
好,稍微總結一下,現在,你應該能理解我們前面的結論了。
奶茶和甜品,本質上是同一個行業,是給人帶來快樂的行業。
甚至,甚至,我們再擴大一點。
不只甜品和奶茶,飲料行業,乃至整個餐飲行業,本質上都是在做這件給人帶來快樂的事業。


2套營養學的對抗
到這裡,一個新問題出現了:
既然這個行業,本質是一個用糖和脂肪,給人帶來快樂的行業。
那為什麼我們的食物,不直接把能量拉滿,拿糖球進油鍋炸,再澆上巧克力糖漿,頓頓給顧客吃?
因為,這個行業,存在著一個糾結的商業邏輯:2套營養學之間的對抗。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著2套營養學。
第1套營養學,是前面所說的,億萬年的進化歷程,寫在我們基因中的那些本能。
這套營養學在不斷向我們吶喊:多吃點,再多吃點,不多吃你可能就要餓死了。
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後,麻煩來了。
隨著工業革命、科技發展,人類終於走出了數十萬年的飢餓迴圈。
如今,世界上除了少數戰亂地區,“吃飽飯”這件事,對絕大多數地區,都不再是一個難題。
絕大多數人的困擾早已不是吃不飽,而是營養過剩帶來的肥胖、糖尿病等各種健康問題。
第2套營養學,就是現代科學、專業醫生、科普機構每天向我們灌輸的那些健康知識。
比如低糖低脂飲食、糖尿病的危害、肥胖的原理…
這些知識真的很科學、很權威、很有道理。
一個理性的人,從邏輯上,並不難接受。
但邏輯上能接受,和身體上能接受,是兩回事。
王立銘老師曾經介紹過一個“節儉基因假說”,是由美國遺傳學家詹姆斯·尼爾提出的。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雖然身體進入了現代世界,接受了現代世界的生活習慣和教育。
但我們的基因,依然在不斷向身體發出攝取能量、儲存能量的命令。以防備那在基因看來,隨時可能到來的饑荒。
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好了,但基因卻沒來得及跟上變化。在基因上,我們卻還是那個生存在幾萬年前的原始人類。
於是,這樣一個糾結的消費邏輯就誕生了:
感性上,我渴望吃糖和脂肪;
理性上,請別給我糖和脂肪。
糾結的消費邏輯,帶來了另一個更糾結的商業邏輯:
誰能給消費者更多的糖和脂肪,誰就更能獲得消費者的喜愛。
但是,誰讓消費者“感受”到了更多的糖和脂肪,誰反而更容易被拋棄。
這個行業,所有的糾結、迷茫,本質都是“2套營養學的對抗”。
太難了,這個商業遊戲,該怎麼玩?


糾結的遊戲
現在,我把這個難題拋給你:
如何在讓消費者攝入更多糖和脂肪的同時,卻又不讓他們感受到?
有點難,是不是?沒關係,我給你兩個提示。
最經典、使用時間最久的2個方法是:加冰、加汽。
科學證明,同樣甜度的飲料,在冰鎮和加入二氧化碳後,就會讓人感覺“沒那麼甜了”,但喝進身體,依舊可以產生巨大的快樂。
有點熟悉,是不是?超市裡賣的絕大多數碳酸飲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順著這個思路,你還能想到怎樣的辦法?
聰明的創業者們,已經想到了特別多種辦法,比如:
方法一:換基底
要不,我們換個基底,不把糖加在水裡,而是加在更加健康的物質裡?
什麼看起來比較健康?對,奶茶。
奶,很健康。
茶,更健康。
組合成奶茶,用奶茶當基底,太健康了。再結合裡面滿滿的小料,感覺就像一杯粥一樣。
什麼?你說粥?似乎感覺更健康了。
除了奶茶呢?再比如,酸奶。
我們從小就聽說,酸奶有益健康,這種觀念早已經深入人心。用酸奶當基底,豈不是更健康?
但其實,只要你喝過無糖酸奶就會知道,不加糖的酸奶,根本不夠好喝。
雖然現在我已經喝習慣了,但我至今都記得,第一次喝無糖酸奶時的震撼:這東西要怎麼嚥下去?
你以為你喝下去的是健康酸奶,但實際產生快樂的,還是糖。
方法二:換原料
既然大家理性上反感直接加糖,那能不能不直接用白砂糖和果葡糖漿,而是換成看上去更健康的甜味來源?
比如,水果和蜂蜜。
蜂蜜中大約60%-80%是糖,但卻能讓人感覺健康很多。芒果、椰子這些高糖水果,更是能給人一種“天然”感。
那脂肪呢,有什麼辦法替代?
當然有,比如,奶蓋和牛油果。
奶蓋綿密的口感,其實就來自於牛奶中的脂肪。牛油果中15%-20%是脂肪,但能給人“健康水果”的感受。
方法三:更便攜
甜品,總要坐下來吃,感覺就像吃了一頓正餐,吃一頓甜品,會給人一種“今天吃了4頓”的罪惡感。
但奶茶,拿了就走,感覺只是喝了一杯飲料。
這就是在產品的形式上改進,讓快樂的獲得更加“便攜化”。
實際上,現在奶茶行業的一個重要的研發思路,就是將傳統的甜品、零食,裝進杯子裡,“奶茶化”。
甜品有什麼經典款式?楊枝甘露、酒釀圓子。
很簡單,加水,裝進杯子裡,直接就是奶茶。
下午茶零食有什麼經典款式?馬卡龍、麻薯、曲奇餅乾、焦糖布丁。
更簡單,直接搗碎,裝進杯子裡,加奶蓋,就變成了奶茶的配料,變成了奶茶行業的“基礎設施”。
這些在食品行業歷經數十年時間考驗的經典大單品,用新思路裝進杯子裡,稍微調整一下,固體換成液體,做成奶茶,立刻就是爆款。
有一位奶茶行業創業者,對我說他是如何描述這種趨勢的:
甜品奶茶化,奶茶八寶粥化。
我覺得,他總結的特別精準,就是這種感覺。
現在,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為什麼甜品行業遇到的問題,大機率不在甜品本身。而是人們獲取快樂的方式,變了?
因為甜品,其實只是“給人帶來寫在基因裡的快樂”這個大行業中的一個品類。
它在某個歷史階段,或許極好的滿足了人們的這項需求。
但就如同所有品類都有生命週期一樣,到如今這個快節奏社會,新品類層出不窮。
在“降低攝入糖和脂肪的罪惡感”這一點上,奶茶相比甜品,更加便攜化、選擇更加多元化。
甜品,或許已經不是滿足需求的最佳方式了,人們獲取快樂的方式,變了。
未來這個大行業會如何繼續發展?如果你也希望加入這個給人提供快樂的行業,有哪些方向可供參考?
我或許沒法給出更加具體的建議,但我覺得,只要你把握住了這個行業的本質:
在給消費者帶來快樂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減少他們攝入糖和脂肪的“罪惡感”。
那創新的方向,就是明確的。


呼,一口氣說了這麼多,感謝你有耐心看完,我先喝口奶茶,休息一下。
讓我們總結一下:
甜品、奶茶這個行業,本質上就是在做這樣一門“給人帶來快樂”的生意。
一方面,人類對糖、對脂肪、對能量,有著近乎本能的渴望,這種渴望寫在你我的基因中,並非意志力所能扭轉。
另一方面,各種現代營養學知識,又為我們攝入糖和脂肪,帶來了“罪惡感”。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在面對“吃不吃”的選擇時,會反覆地擰巴、糾結,甚至吃完之後再大呼後悔。
這一切的本質,都是兩套營養學,在我們大腦中的對抗。
投射到現實之中,在這個大行業的發展歷程中,必然向著更便攜、更少罪惡感的方向去發展。
所以,有了我們如今看到的甜品的困境。
每一件事背後,都有其商業邏輯。
看透一個行業的本質,才能對行業的未來,有著清晰地判斷,做出正確的決策。
祝你下次吃甜品、喝奶茶時,健康無憂,快樂加倍。
更祝你,也能看清自己行業的本質和方向。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