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熱搜榜單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河南一位54歲的女士,因為每天曬背,把自己“曬進了醫院”。她連續一週頂著38℃-40℃的高溫,每天從上午10點到下午3點在太陽下曬背,直到出現頭暈、噁心、乏力、吃不下飯等症狀。醫生診斷,她這些屬於中暑甚至熱射病的早期症狀。

大河報新聞影片截圖
“曬背”已經是流行了幾年的“夏季養生大法”,這兩年因為這種所謂的養生,把自己“養出內傷”,甚至住進醫院的新聞一直不少。


而且這個養生大法的流傳範圍也不僅僅是50+人群,去年我曾經在文章中談到過這個事情,就是因為有同學提到了“我科高知女性”也因為曬背拉肚子而認為這可以養生排毒。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養生喜好,也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命要如何養。願意吃冰棒養生的就吃,願意吹空調養生的就吹,相反,自願貼三伏天養生的就貼,願意曬出溼氣的當然也能曬(雖然就算以我這種級別的中醫知識儲備,也知道中醫的祛溼邪和出汗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但這兩年很多養生自媒體、博主、達人等等,發現“曬背”是一個不錯的流量詞之後,就開始大肆宣傳這種方法,甚至編造出了一些所謂的“曬背後的正常反應”,來作為這是有效養生、排毒排溼、甚至減肥的證據。

如果我們看一下這些所謂“曬背正常反應”中的大部分內容,基本就是曬傷、皮膚過敏或者中暑的表現,比如流鼻血、渾身發冷、停止出汗、包括拉肚子等等,都是輕度中暑的症狀,而不是什麼排毒。
在人體出現中暑症狀之後,要做的當然不是繼續曬,而是轉移到陰涼的地方,儘快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用溼毛巾擦拭身體降溫,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就醫。如果不加註意,那就有可能發展到重度中暑(熱射病),出現更嚴重的問題甚至生命風險。

(中華醫學會的熱射病診斷標準)
中暑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前幾天我回合肥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順便參加了一個體育比賽。結果恰好趕上高溫天氣,賽場上直接暈倒了好幾個。我自己即便拼命喝水,減少直曬時間。但即便如此還是輕微中暑,緩了幾天才好起來。
其實正常的成年人如果不是信了什麼養生教義,僅憑自己數十個夏天的“生存經驗”,在太陽下暴曬後,發現自己有皮膚髮癢、刺痛,流鼻血,嘔吐腹瀉,暴汗,出虛汗、噁心頭暈之後,也都知道自己是出現了曬傷或者中暑,懂得要如何處理。
但這些自媒體和所謂達人,卻將症狀描述為排溼排毒的表現,不但不叫停,而且還建議讓人多曬,增加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如果不小心信了這些反常識的“建議”,那就說不定會成為下一次新聞中的案例。

需要說明的是,夏天是需要保持一定的室外活動,包括曬曬太陽。在避開紫外線強烈的時間段和高溫天氣的前提下,適度的活動可以改善我們的身體健康情況。
隨著空調的普及,現代人的夏天生活,基本是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裡,很少出門。這同樣不是什麼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也是很多人去曬太陽後,身體會感覺更舒適。
但養生不是從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不是在不曬太陽到曬到中暑之間二選一。
如果問問醫生,無論是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基本都不會把中暑出虛汗拉肚子當做一件值得鼓勵的生活方式。

如果真的相信什麼傳統的養生方式,那最應該參考的一句話應該是:道法自然。
適度出門活動,避免中暑,就是健康度夏的自然生活方式之一。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