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託大家務必給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設定的方式就是點選上方的公眾號名稱,然後再點選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設為星標”了。

昨天有位同學問了我一件事,內容是這兩年流行度似乎超過了三伏貼的一種“三伏養生大法”。

如果只是涉及到養生之類的,那其實沒必要說太多。還是要尊重每個人決定自己的生命要如何養的自由和權利的。願意吃冰棒養生的就吃,願意吹空調養生的就吹,相反,自願貼三伏天養生的就貼,願意曬出溼氣的當然也能曬(雖然就算以我這種水平,也知道中醫裡的祛溼邪和出汗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但最近發現,這個曬背已經從養生進化成減肥秘籍了。那就跟大家聊聊吧,畢竟關於如何健康的減肥,一直是我們比較關注的話題。

其實關於曬背減肥這種噱頭,回憶一下初中生物知識,就能自己破解了。
減肥減的是什麼?減的是“肥”,也就是身上的肥肉、脂肪。
為什麼我們總說減肥的關鍵方法是管住嘴、邁開腿。這是由人體內的脂肪代謝流程而決定的。
脂肪是人類身體的蓄電池。我們將三餐攝入的營養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在身體裡,需要的時候再將脂肪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
減少電池的電量要少充多放。而減少體內脂肪的方法也是少吃少合成,或者多動多分解。
夏天用太陽曬背,不可能直接達成分解脂肪的效果。2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聊過類似的話題。如果說脫光了挨凍還能靠打哆嗦消耗一丟丟脂肪,大夏天曬太陽的直接後果只能是讓人的身體感覺熱,為了避免體溫過高而自動減少新陳代謝,從而減少脂肪消耗(點選閱讀:張朝陽:脫光了就能靠散熱減肥?)
但有時候,人們會將“曬背”的一些結果和減肥搞混。
比如最簡單的,就是把出汗帶來的體重減輕,誤以為是減肥。雖然脂肪分解產物中有水,但在炎熱天氣出汗,和脂肪分解沒什麼太多關係,只是簡單的排除體內水分,達到降溫的效果。
無論是曬太陽出汗,還是桑拿出汗,或者是最近幾周我在北京只要出門幾分鐘之後的滿身大汗。其實都不會有什麼減肥效果。雖然暴汗之後上稱可能會輕一點,但每個人身體的正常的水分佔比是穩定的,這樣出汗再多,之後也只會讓你多喝幾杯水、少去廁所方便幾次而已。只要開始喝水,很快又恢復成穩定的體重。
如果這樣出汗就能減肥,馬上要做的應該是去洗浴中心辦個年卡。
但出汗帶來的短期“稱面數字安慰”還不是我們最需要擔心的。更嚴重的,是把疾病症狀和減肥搞混,那就是錯把“減命=減肥”了。
就如同前面同學留言中提到的那位曬背之後連著腹瀉3天,以為自己成功減肥了的。
這其實是很典型的中暑症狀了。中華醫學會的《中華急診醫學雜誌》在2021年曾經發表過關於熱射病,也就是重症中暑的診斷標準。

其中在消化道系統的表現上就很明確的說明,中暑和其他相似疾病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會在3天內出現腸胃功能紊亂。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噁心、嘔吐、腹瀉……


對於已經經歷過數十個夏天的成年人來說,如果在太陽下暴曬後,出現皮膚髮癢、刺痛,流鼻血,嘔吐腹瀉,暴汗,出虛汗、噁心頭暈之後,其實都能知道自己是出現了曬傷或者中暑,也基本知道自己需要想辦法應急處理。
但如果先入為主,相信了所謂的養生/減肥專家,把這些身體因為日曬、炎熱等原因而出現的症狀,誤以為好事,那就可能錯過治療休息的時機,甚至繼續惡化。畢竟“專家”對於這些中暑等症狀的解決方案,大多比較簡單:繼續多曬曬就好了。


無論是噁心帶來的食慾下降,還是嘔吐腹瀉帶來的體重減輕,從結果上講,或許能稱為“減肥”。但中暑的後果可以很嚴重,甚至有可能有生命危險。減個肥而已,沒必要玩命。
最近因為曬背中暑的新聞其實並不少。尤其是出現大量出汗、嘔吐腹瀉等脫水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如果問問醫生,無論是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基本都不會把中暑出虛汗拉肚子當做一件值得鼓勵的減肥方式。

那為何還有那麼多人相信曬曬太陽就能減肥。包括一些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的:一邊流行出門“中東式防曬”,一邊流行“三伏曬背”?
這屬於我寫了10年科普,也還是沒能搞懂的重大課題。
最近文章
本期優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