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最好的養生:宜三樣,忌三事,順三時

文 | 有書唐適願&馬超 · 主播 | 賞新晴

唐代學者張守節說:
“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每到農曆六月中旬前後,就進入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悶熱潮溼的日子,也是疾病的爆發期。
保養不當,就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腸胃問題,還會給之後埋下隱患。
所以,三伏天就成了一年當中非常重要的養生階段,講究“三宜三忌三順序”。
宜三樣
《黃帝內經》有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時節,正是陽氣生髮的時候;
而三伏時節,又是天地間陽氣最為旺盛的時期。
因此,三伏天,就成了養陽氣的是最佳時期,更是養生的黃金期。
三伏天養生,有“三宜”。
1.宜曬背踩地
《黃帝內經》中講:
“夏三月,此為蕃秀。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意思是說,這個時節天氣雖然炎熱,但不能躲著太陽,反而還要向太陽“借”一份能量。
“借能量”的最好方式,就是曬背。
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
背部是人體的陽經,總管身體裡的陽氣。
夏日曬背,可以起到補陽的作用。
同時,還可以進行地灸,也就是赤腳踩地。
頭為諸陽之會,腳為陰中之根。
三伏天赤腳踩地,陽氣更容易進入人體,從而促進腳部血液迴圈,達到驅除寒涼的效果。
2.宜泡腳
中醫理論認為:
“精從足底生。”
一個人的健康,與雙腳有著極大的關係。
所以,平時必須做好腿部和足部的保養。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候溼熱,不宜泡腳。
其實不然。
中醫古籍有注:
春天泡腳,昇陽固脫;
夏天泡腳,祛溼除暑;
秋天泡腳,潤肺濡腸;
冬天泡腳,丹田溫灼。”
三伏天泡腳,不僅可以化寒除溼,更能達到防暑的效果。
而且,這也是冬病夏治最為日常的方法。
但要注意,三伏天泡腳,水溫不能過高,時間也不能過長,以免適得其反。
3.宜午睡
《黃帝內經》中有言:
“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是說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陰氣盛則睡,陽氣盛則醒。
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是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
午時(中午11點至下午1點)則是陽氣最盛、陰氣最弱的時候。
這兩個時間段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合陽”的時候。
此時睡覺,有利於人體“養陰”“養陽”。
因此,中醫提倡睡“子午覺”。
三伏時節天氣炎熱,夜晚的睡眠容易受到影響。
很多人會出現睡不著、頻繁驚醒、起夜的情況,直接導致第二天精神狀態不佳。
適當的午休(30分鐘左右為最佳)能夠達到補充精力的效果。
同時,午時也是心經循行的時間。
把午覺睡好,也能有效預防冠心病,改善腦供血不足的情況。

忌三事
“六月連三伏,人間似焰爐。”
三伏時節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
很多人為了消暑,過度貪涼,埋下了病根。
三伏天是養生的好時節,當注意三大忌諱。
1.忌貪涼
夏季炎熱,很多人喜歡透過吃冷飲、吹空調、洗涼水澡來防暑納涼。
這樣的做法雖然能獲得一時的涼爽,卻不能真正達到消暑降溫的效果,還會傷及身體。
古醫書有言:
“病起於過用,需防因暑取涼。”
三伏時期,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的陽氣較為虛弱。
一味貪涼,會導致中氣內虛,讓溼氣侵入人體,溼邪趁虛而入,損傷體內陽氣。
一旦脾臟陽氣受損,就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造成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胃滿腹脹等情況。
2.忌情緒過激
在中醫學上,人體五臟對應五時,與夏季相對的,便是“心”。
中醫所講的“心”不單指心臟,而是“主神”的所有系統,比如心情、心態,還有情緒。
《靈樞·百病始生》曰:
“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
如果情緒太過激烈,便容易傷到心神,甚至影響其他器官,引起脾胃虛弱、胃痛胃脹等病症。
《淮南子》也有言: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
由此看來,無論大喜還是大怒,只要情緒過激,都會傷及身體。
而夏季又極易出現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疾病,如果不對情緒加以剋制,很容易對心腦血管造成損傷,從而引發急症。
3.忌食辣
中醫學上講:
“夏屬火,宜清補。”
是說夏季應當多吃清淡食物,儘量避免油膩、火大的東西。
而且,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新陳代謝相對加快,消化系統比較薄弱。
此時如果再食用辛辣,不僅會加重體內火氣和毒素,導致腸胃受損;
還會耗傷陰液,出現熱感冒、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併發症。
同時,辛辣的食物具有發散性質,三伏天食用,會加重耗損體內陽氣。
陽氣不足,人體就容易遭受風寒邪氣的侵擾,造成頭痛、咳嗽、腹瀉等情況。

順三時

三伏分為“頭伏”“中伏”“末伏”三個階段。
今年三個階段的時間分別是:
7月15日入頭伏,7月25日中伏,8月14日末伏。
三伏天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養生重點。
1.頭伏清內熱
進入炎夏,往往會出現心煩不寧、口乾舌燥、口腔潰瘍等情況。
這其實都是內熱引發的典型症狀。
頭伏前後,就是清內熱的好時機。
我們可以透過食療的方法,養陰清熱、滋陰降火。
《本草綱目》有記載,西瓜具有去暑降溫、清涼解毒的功效,非常適合夏季食用。
瓜瓤可以直接食用,瓜皮可以做菜,瓜籽也可以泡茶。
都能起到清熱解暑的效果。
此外,像甜瓜、香瓜、冬瓜等瓜類,也同樣具備解毒利尿、清熱祛溼的功用。
頭伏時節還可以食用草莓、獼猴桃、檸檬等性涼性寒的食物,以改善內熱症狀。
但脾胃虛弱、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要儘量少吃。
2.中伏健脾祛溼
民間有一個說法:
“中伏天,溼氣重,脾氣虛。”
進入中伏之後,溼氣更為旺盛,而脾臟喜燥厭溼。
所以,中伏很容易出現脾氣虛弱、不思飲食的情況。
同時還伴有身體乏力、倦怠,面色枯黃沒有光澤的症狀。
因此,中伏時期,就要注意健脾祛溼,雙管齊下。
平時可以多吃紅豆、薏米、山藥等,這些都是排溼氣的好食材。
睡前泡腳,刺激足部經絡,按摩足三里穴,也同樣能夠起到健脾祛溼、緩解疲勞的作用。
3.末伏排寒補陽
進入末伏,酷暑漸歇,伏天接近末尾,也是滋補陽氣的最後時節。
所以,末伏最應排寒補陽。
民間俗語有云:
“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夏天吃伏羊的飲食習慣,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
‌古人認為,伏天吃羊肉,可以驅溼氣,‌補元陽。
《本草綱目》記載:
“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三伏溼熱,人體經常出汗,極易導致身體透支,因此,吃羊肉就成為了進補的最好方式。
而且,羊肉是溫性食物,末伏吃羊肉,有助於祛除身體寒涼,驅散體內毒素。
特別是腎虛胃寒、寒涼體質的人群,適當進食羊肉,可以暖胃生津,補充陽氣。
古人有云:
“順四時而適寒暑。”
最好的養生,莫過於順應時節,讓自己的生活方式,順應時節的變化。
養生之道,並不複雜。
只要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順應四時,就能保障身心通暢,身體健康。
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亦是一種順其自然的養生理念。
點個在看,願健康常伴你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