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7 星期一
六月十三
乙巳年 蛇

古詩有云:“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小暑,顧名思義,是夏日炎炎的序曲,它雖未至酷熱之巔,卻已讓人感受到那份不可小覷的熱情。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在夏日的熱浪中
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
第十一個節氣——小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節氣的到來
標誌著季夏時節的開始

此時初伏將至
在一日勝過一日的炎風熱浪中
荷花怒放、流螢飛舞、蟬鳴陣陣
萬物用熱情禮讚生命的美好

小 暑

物 候
Lesser Heat
古代,人們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組圖|誰最中國

溫風至丨一候,溫風至。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蟋蟀居宇丨二候,蟋蟀居宇。在火熱的七月,蟋蟀也嫌熱,不得不避到人類居住的庭院牆角,以期找到陰涼的一角避暑。

鷹始鷙丨三候,鷹始鷙。七月,鷹也怕被“上蒸下煮”的日子,開始遠離地面,翱翔於高空,在清涼的高空中避暑。

圖|物道 ©
小 暑

習 俗
Lesser Heat
食新:客家人的憶苦思甜


食療:吃麵吃肉消暑排毒

“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氣候炎熱起來。有民諺稱“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舊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說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此外,“小暑黃鱔賽人參”,相傳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無窮,就是因為常吃鱔魚的緣故。清代張璐《本經逢原》上,還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藥就是鱔魚。鱔魚味鮮肉美,而且刺少肉厚,又細又嫩,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美味。
曬伏:衣服書畫“日光浴”

小暑時節,民間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經過晦暗的梅雨季,難得有如此放肆的陽光。這一天,人們都會不約而同“曬伏”,把久存箱櫃裡的衣服晾出來暴曬,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家中若有大量書籍,也可以拿出來曬一曬了,讓書頁浸透光線,驅趕藏匿其中的書蟲。

寺廟裡也要拿經書出來曬,俗稱“曬經”。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溼、蟲蛀鼠咬。
小 暑

養 生
Lesser Heat

平心靜氣: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心神受損則必涉及其他臟腑,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少動多靜:炎炎夏季,驕陽普照,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此時,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

切勿赤膊:當外界溫度超過37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透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且易曬傷。

暑熱配西瓜:「頭伏西瓜賽人參」,到了小暑,也就到了頭伏,這時候的西瓜既熟且甜,又好吃,又解暑。西瓜紅壤解暑清心火。但西瓜好吃,若是在空調房間大塊朵頤,就有傷身體了:西瓜寒涼,空調房也寒冷,內外寒涼,導致熱毒鬱表不散,脾胃寒涼。入秋易發過敏、腹瀉。
小 暑

詩 詞
Lesser Heat

小暑六月節
【唐 · 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前調(小暑)
【《明詞彙編》】
返照射村斜。三兩人家。行行忽被暮雲遮。
惆悵郭宗昨宿處,林滿歸鴉。
散綺細看霞。城鼓初撾。征塵飛上敝裘些。
又早見蟾光升樹,映著蘆花。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 ·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圖源:新華網
倏忽七月天
一晃半年又至小暑
小暑至,盛夏啟
願有人陪你納涼,願有人陪你細數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