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下班”或成趨勢,在醫院能實現麼?看看美國的情況吧…

醫路同行,技術成就夢想。
關鍵:醫生;工作時長
導言:
近日,中央與國務院聯合釋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可謂掀起了一股“強制下班”風潮,各行業紛紛迎來“反內卷”新局面
大家紛紛歡呼:終於不用熬到深夜,手機自動關機也變得正常了!
但對於醫院裡的醫護人員來說,這波政策似乎離他們太遙遠了……..
畢竟他們的“加班”早已成了職業常態,甚至可以說是職責所在,怎能簡單地用一紙檔案來約束?
我們都知道,醫院不是企業;醫生與護士常年在生死線上與時間賽跑。白天他們忙於門診急診,夜晚則是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有人調侃道:醫院如果“強制下班”,恐怕連夜裡的急診也會變成“定時包場”,患者排隊等待就像等公交車一樣。
現實是,醫護人員的加班並非出於企業效率的追求,而是為了守護患者生命、保障社會健康
政策檔案明確指出,要加強對休息休假權益的監督、遏制“內卷式”加班,目的在於為廣大勞動者營造一個健康、合理的工作環境。
這對普通上班族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然而,醫護行業不同,他們從事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無法像辦公室職員那樣按時“打卡下班”。醫院中的加班,多半意味著處理突發狀況、搶救危重病人、書寫繁多的文書,而不是那種為追求業績而不斷延長工作時間的無謂內耗。
試想一下,如果醫護人員真被迫“強制下班”,那將可能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救治程序。
誠然,醫護人員同樣需要休息與調整,但這份休息必須建立在充足的人力資源、合理的排班制度和薪資待遇上,而非簡單依賴行政命令。
長期以來,醫護加班雖被視作“理所當然”,其實背後既有制度缺陷,也有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的高強度依賴,醫護人員的責任是保障患者利益和緊急救治的需要。
現實問題是,醫護人員的工作節奏和職場文化,與那些天天加班熬夜的企業員工根本不同。
換個角度看,政策的出臺更多是對那些內卷嚴重、加班氾濫的行業進行調控,對救死扶傷的一線人員似乎是不切實際……
編者按:
在這場席捲各行各業的“反內卷”聲浪中,醫護人員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加班”節奏,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責任與擔當。
我們在為普通勞動者爭取合理休息權益的同時,也應給予醫護人員更多理解與支援。畢竟,他們的每一次加班,都是對生命的守護,對社會安全的捍衛。
美國醫生加班不?
很多人一說起來職業保護,就說歐美怎麼怎麼樣。實際上,對於美國醫生來說,也同樣存在嚴重的超時工作和職業倦怠。
美國的大學醫院或醫療集團機構,醫生的工作時間通常超過標準的40小時工作周,平均工作時間為50-60小時/周,超過四分之一的醫生每週工作超過60小時。他們的工作包括病人護理、教學和研究等職責。
美國的私立醫院的醫生也面臨繁重的工作負擔,但主要集中在臨床工作上,常見的工作模式是“7天工作,7天休息”,表明在工作周內可能工作超過80小時。
美國的診所和私人執業醫生通常有更規律的日間工作時間,但文書工作和行政任務常使他們的實際工作時間每週接近或超過50小時。

其中以外科和急診科醫生工作時間最長,尤其是重症監護醫師和普通外科醫生,平均每週工作約55-60小時,常涉及緊急干預或長時間手術。

更多閱讀: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本公眾號所有資源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助理:ChatGPT
Healsan醫路成長,由中美醫生共同主持,分享醫生成長故事,關注中國醫生的職業發展。特別分享美國醫生科學家的故事,美國執業醫師、超聲師、醫學檢驗師等的職業發展。
(點選👆,Skill Up, Dream Bi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