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愛德思考試局更新了今年的C2命題:Union
並按慣例,針對Art&Design下設的不同方向,分別給出了參考文獻。
今年的C2命題該如何理解?又該怎樣讓自己的作品與之產生聯絡呢?
與去年一樣,針對平面傳達方向,考試局給出了4篇參考文獻,適用於不同傳播媒介。
同學們既可以將這些文獻作為切入點直接創作,也可以將其作為資訊素材或靈感來源,亦或是完全獨立創作作品,都是可以的。
第一篇文獻是一幅紀實攝影作品,記錄了1968年的奧運會上,湯米·史密斯和約翰·卡洛斯在頒獎儀式上舉起黑色拳頭,致敬黑人力量的瞬間:
拳頭舉起是一個非常經典且強大的圖形符號,它象徵著被壓迫和邊緣化群體的堅韌和團結,是一個反抗壓迫的最普遍標誌。
它的設計簡單且十分有力量,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和運動,代表著那些被壓制或被剝奪權利的人們的集體力量和決心。
法國畫家歐諾·杜米埃的畫作《起義》可以算是早期的拳頭標誌例子。
這個強大的符號一直受到許多設計師的喜愛,比如謝帕德·費雷、米哈伊·比羅、尼古拉·格林工作室、傑米·裡德、朱迪·塞德曼和弗蘭克·西西奧卡等。
馬克斯·勒納的《戰時公民自由》和阿特利埃·波普拉爾海報也是拳頭標誌的優秀例子。
第二篇文獻討論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旗幟設計與替代方案:
旗幟常常傳遞出一種強大的文化團結、歸屬感和集體身份的資訊。社會團體、工會和活動團體經常使用旗幟作為符號,來召集支持者並在示威活動中傳達他們的資訊。
而聯合旗(也叫聯合傑克)則代表了英國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聯合,它的演變反映了不列顛群島複雜的歷史以及政治變遷,象徵著定義英國的團結和多樣性。
弗雷德·威爾遜的《旗幟》透過移除常見國家國旗的顏色,重新構建了我們對國家旗幟的理解,也間接促進了不同國家的聯合。
這些旗幟與殖民權力向新獨立國家的轉移有關,顏色的缺失是對每個國家及其地理邊界的重新呈現的挑戰。
在數字時代開啟初期,黑膠唱片經歷了一場令人矚目的復興,而第三篇文獻則聚焦於唱片封面的設計。
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重新發現了黑膠唱片封面作為創意畫布的魅力,他們設法將聽覺和視覺元素結合起來,為欣賞藝術家的表達增添了更豐富的體驗。
例如披頭士樂隊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封面由彼得·布萊克設計,
與理查德·漢密爾頓為同一樂隊的《White Album》設計的完全空白封面相比,顯得非常複雜,是極簡和極繁的兩個極端。
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有很多很好的例子說明藝術家和音樂家如何在視覺藝術和音樂之間達成統一。
如今,設計師們享受著唱片封面設計的復興,像True Split Milk Designs和Braulio Amado的Bad Studio這樣的公司都在參與其中。
泰勒·雷米基為戴夫的專輯《We're All Alone in This Together》重新創作了莫奈的《印象·日出》。
“LOVE”這個詞是一個非常有力且靈活的元素,經常被用來傳達團結、情感和主題共鳴。
平面設計師們也經常使用各種字型、顏色和排版來增強這個詞的視覺效果,根據不同的環境調整它的表現形式。
而最後一篇文獻——來自羅伯特·印第安納在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標誌性作品《Love》,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愛的象徵。
如今,“LOVE”這個詞還經常被用於品牌、廣告和藝術作品中,以喚起積極的情感和聯絡。
米爾頓·格拉澤以“I ♥ NY”為主題的標誌性作品仍然裝飾著紐約市的T恤、帽子和海報,並被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廣泛借鑑。
當代設計師亞歷克斯·特羅丘特在作品《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中的字型設計,也展示了一些與羅伯特·印第安納的作品十分相似的審美。
相比去年的「observe, seek, challenge」主題,今年的「Union」其實相對簡單一些。
2024年的C2主題要求考生能夠從 觀察、探尋、挑戰 三個層面去思考事物,既要有探索的遞進關係,還要與C1的製作保持相同的主題,並不容易。
讓我們來看看文藍藝術24季學員Liu同學是如何分析主題,並透過平面傳播作品最終拿到A的!
Liu同學根據C1的製作過程觀察到,由傳統亞洲家庭培養的頂尖學生為了滿足父母和社會的期望,優先考慮傳統的成功觀而不是個人發展。
細緻「觀察」不難發現,他們一直在努力工作,但往往在成就背後隱藏著內心的焦慮和壓力。
這種對所謂“成功”過程的不斷追求往往使個人與自己的內心世界逐漸疏遠。
之後,Liu同學將「探尋」的主題延伸到了對整個東亞文化下對傳統期望和社會現象的徘徊和掙扎。
Liu同學研究了藝術家和設計師是如何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的,並透過自己的創作方法,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問題融入他們的創作中。
而到了「挑戰」的階段,Liu同學調研了鳶尾花的花語——華麗、光明、自由,並從中找到了對自由和突破束縛的靈感,並結合C1命題,確定了成品的方案:
將收集到的令人焦慮的短語翻譯成東亞國家的語言,然後將其撕碎困在一個相框之中,
然後用丙烯酸的珠子和一條破舊的紅領巾作為碎紙片的前景,組合在一起營造了一種焦慮的氛圍。
最終成品對「挑戰」的理解不止侷限於突破刻板印象的枷鎖,還在於對平面裝置媒介的挑戰性試驗,
那麼怎樣如何才能像Liu同學一樣成功拿到平面傳達方向的高分呢?
EDX 考試局的A-level藝術大考分為兩個部分:
其中,C1部分的成績佔比60%,主要考察內容為個人課題研究,沒有時間和主題的限制;也就是說按考綱完成相應的論文和作品,即可獲得成績。
C2部分成績佔比40%,這部分才是“5月大考”所指的內容,相關要求如下:
同往年一樣,EDX 考試局2025年A-level藝術C2大考需要在5月的連續三個星期內完成;
考試形式為線下 Sketchbook 製作,學生需要根據考試局給出的命題,在15小時內完成整本sketchbook及最終成品。
AO1: 靈感發展(25%)
記錄靈感來源過程,並進行批判性和分析性的研究。靈感可以來自於任何東西,但要將“如何把靈感轉變為藝術作品”的過程記錄在coursework裡。
AO2: 材料探索(25%)
研究和選擇適合的素材、媒介、材料、技法和過程,在製作過程中反思和迭代靈感。
AO3: 靈感記錄(25%)
記錄跟靈感相關的觀察(描摹藝術家的作品,大自然的景象,等等),並且在自己的作品和創作過程中體現出觀察到的元素。
AO4: 作品展示(25%)
在展示個人作品時梳理清晰的創作動機,並嘗試將視覺展示和其他元素串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