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希望可以時常見面,歡迎標星🌟收藏哦~
來源:內容編譯自IEEE。
這顆晶片的面世,改變了晶片程序!
20世紀70年代末,8位處理器仍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而CMOS工藝在半導體技術領域卻處於劣勢。AT &T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大膽地邁向了未來。他們豪賭一把,希望超越IBM、英特爾和透過將尖端的 3.5 微米CMOS製造技術與新穎的 32 位處理器架構相結合,在晶片效能上超越其他競爭對手。
儘管他們的發明——Bellmac -32微處理器——未能像英特爾 4004 (1971 年釋出)等早期產品那樣獲得商業成功,但它的影響力卻更為深遠。如今,幾乎所有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中的晶片都依賴於 Bellmac-32 開創的互補金氧半導體 (CMOS) 原理。
20世紀80年代即將到來,AT&T正努力轉型。幾十年來,這家綽號“Ma Bell”的電信巨頭一直主導著美國的語音通訊業務,其子公司西部電氣(Western Electric)幾乎生產了美國家庭和辦公室裡所有常見的電話。美國聯邦政府正敦促以反壟斷為由剝離AT&T的業務,但AT&T卻獲得了進軍計算機領域的機會。
由於計算機公司已經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AT&T 無力追趕;它的戰略是跨越式發展,而 Bellmac-32 就是它的跳板。
Bellmac-32晶片系列現已榮獲IEEE里程碑獎。揭幕儀式將於今年在新澤西州默裡山的諾基亞 貝爾實驗室園區和加州山景城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舉行。

獨一無二的晶片
AT&T 的高管們並沒有效仿業界標準的 8 位晶片,而是向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們提出了挑戰,要求他們開發出一款革命性的產品:第一款能夠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傳輸 32 位資料的商用微處理器。這不僅需要一款全新的晶片,還需要一種全新的架構——能夠處理電信交換,並作為未來計算系統的骨幹。
“我們不僅僅是在打造一款速度更快的晶片,”貝爾實驗室新澤西州霍姆德爾工廠架構團隊負責人邁克爾·康德瑞(Michael Condry) 表示,“我們試圖設計一款能夠同時承載語音和計算功能的晶片。”

當時,CMOS技術被視為當時使用的NMOS和PMOS設計的一種有前景但風險較高的替代方案。NMOS晶片完全依賴於N型電晶體,速度快但功耗高。而PMOS晶片依賴於帶正電的空穴運動,速度太慢。CMOS採用混合設計,既能提高速度,又能節省能源。CMOS的優勢如此引人注目,以至於業界很快意識到,即使需要雙倍數量的電晶體(每個柵極分別使用NMOS和PMOS),也是值得的。
隨著摩爾定律所描述的半導體技術飛速發展,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電晶體密度翻倍的成本很快就變得可控,最終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當貝爾實驗室進行這場高風險的賭博時,大規模CMOS製造技術仍未經驗證,而且成本看起來相對較高。
這並沒有嚇倒貝爾實驗室。該公司利用位於霍姆德爾、默裡山以及伊利諾伊州內珀維爾的園區的專業知識,組建了一支由半導體工程師組成的“夢之隊”。團隊成員包括康德瑞、晶片設計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康成模(Steve Kang)、 另一位微處理器晶片設計師維克多·黃(Victor Huang)以及數十名AT&T貝爾實驗室的員工。他們於1978年開始著手掌握一種新的CMOS工藝,並從零開始打造一款32位微處理器。
從設計架構開始
康德瑞(Condry)曾是IEEE終身院士,後來成為英特爾首席技術官。他領導的架構團隊致力於構建一個原生支援Unix 作業系統和C程式語言的系統。當時,Unix和C程式語言都處於起步階段,但註定會佔據主導地位。為了應對當時記憶體的限制——千位元組(KB)非常寶貴——他們引入了一套複雜的指令集,執行步驟更少,並且可以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完成。
工程師們還設計了支援VersaModule Eurocard (VME)並行匯流排的晶片,從而實現分散式計算,使多個節點能夠並行處理資料。支援VME的晶片也使其能夠用於即時控制。
該團隊編寫了自己的Unix版本,並賦予其即時功能,以確保新晶片設計與工業自動化及類似應用相容。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還發明瞭多米諾邏輯,透過減少複雜邏輯閘的延遲來提高處理速度。
透過 Bellmac-32 模組,開發並引入了額外的測試和驗證技術。Bellmac-32 模組是一個由黃仁勳領導的複雜多晶片組驗證和測試專案,它使複雜的晶片製造實現了零錯誤或接近零錯誤。這在VLSI測試領域尚屬首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制定了系統性計劃,對同事的工作進行反覆檢查,最終使多個晶片組系列的整體設計能夠無縫協作,形成一個完整的微型計算機系統。
接下來是最困難的部分:實際製造晶片。
“當時缺乏佈局、測試和高良率製造的技術”,Kang 回憶道。Kang 曾是 IEEE 終身院士,後來擔任韓國大田韓國科學技術院 ( KAIST ) 院長。Kang表示,由於沒有可用於全晶片驗證的CAD工具,團隊只好列印超大尺寸的Calcomp圖。原理圖顯示了電晶體、電路線和互連應如何在晶片內部排列以提供所需的輸出。團隊用膠帶將它們在地板上組裝起來,以建立一個邊長超過 6 米的巨大方形圖。Kang 和他的同事用彩色鉛筆手工描摹每個電路,尋找斷路、重疊或處理不當的互連。
物理設計敲定後,團隊又面臨另一個難題:製造。晶片在賓夕法尼亞州阿倫敦的西部電氣公司(Western Electric)的一家工廠生產,但Kang回憶說,良品率(矽片上符合效能和質量標準的晶片的百分比)非常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Kang和他的同事每天從新澤西州開車來到工廠,捲起袖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包括掃地和校準測試裝置,以建立同志情誼並讓大家相信,工廠工人們曾經嘗試生產的最複雜的產品確實可以在這裡生產。
“團隊建設進展順利,”Knag說道,“幾個月後,西部電氣就能夠生產出超出需求數量的優質晶片。”
Bellmac-32 的首版於 1980 年問世,但未能達到預期。它的效能目標頻率僅為 2 MHz,而非 4 MHz。工程師們發現,他們所使用的當時最先進的武田理研測試裝置存在缺陷,探頭和測試頭之間的傳輸線效應會導致測量不準確,因此他們與武田理研團隊合作,開發了用於糾正測量誤差的校正表。
第二代 Bellmac 晶片的時鐘速度超過了 6.2 MHz,有時甚至高達 9 MHz。這在當時可謂是飛快的速度。IBM於 1981 年釋出的初代 PC 中搭載的16 位英特爾8088 處理器的時鐘速度僅為 4.77 MHz。
Bellmac-32 為何未能成為主流
儘管Bellmac-32技術前景光明,但它並未獲得廣泛的商業應用。據康德瑞稱,AT&T在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關注裝置製造商NCR,而後轉向收購,這意味著該公司選擇支援不同的晶片產品線。但那時,Bellmac-32的影響力已日漸擴大。
Condry 表示:“在 Bellmac-32 之前,NMOS 佔據主導地位。但 CMOS 改變了市場,因為它被證明在晶圓廠中是一種更有效的實現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認識重塑了半導體行業的格局。CMOS將成為現代微處理器的基礎,推動桌上型電腦、智慧手機等裝置的數字革命。
貝爾實驗室大膽嘗試——採用未經測試的製造工藝並跨越整整一代晶片架構——是技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正如Kang所說:“我們站在了可能性的前沿。我們不僅僅是追隨已有的道路,而是開闢了一條新路。” 曾任 IEEE 終身院士、後來擔任新加坡微電子研究所副所長的黃教授補充道:“這不僅包括晶片架構和設計,還包括大規模晶片驗證——使用 CAD,但沒有當今的數字模擬工具,甚至沒有面包板(麵包板是在將電路元件焊接在一起進行永久連線之前,檢查使用晶片的電子系統的電路設計是否有效的標準方法)。”
Condry、Kang 和 Huang 深情地回顧了那段時光,並對許多 AT&T 員工表達了欽佩,他們的技能和奉獻精神使得 Bellmac-32 晶片系列成為可能。
參考連結
https://spectrum.ieee.org/bellmac-32-ieee-milestone
END
👇半導體精品公眾號推薦👇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43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