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在說《好東西》的不好

電影《好東西》,我已經看完好幾天了,一直沒有寫影評,我想能一口氣把它的好說透。
試試吧。
第一、不算計
什麼是算計呢?我們能看到不少熱門話題的電影題材,簡直就是從微博熱搜裡扒出來的,你們恐婚他們就拍殺妻;有城鄉差異,他們就拍鳳凰男;你們吃紙片人那一套,他們就拍純愛。
《好東西》無疑選了一個最有爭議的話題:女權,但是她在儘量避免極端,避免恐嚇,避免挑撥。
我們發現導演是真正從自己的人生經歷裡得出了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不是在算計觀眾:怎麼讓你哭,怎麼讓你憤怒,怎麼讓你傷感。這份真誠久違了。
對比一下,韓寒說寫劇本得要傷感,因為人人都傷感,底子裡在想:傷感有市場。而邵藝輝的女權在電影裡沒有刻意討好誰,沒有激怒誰,沒有算計到底怎麼樣才能被觀眾接受。媚男媚俗媚票房,總會有些痕跡的,這電影乾淨。
第二、不挑事兒
女權的革命目標是“父權”,不是男人。
電影努力地解釋這個理念。
鼓手小馬作為男孩也會逃離父權家庭,女神王鐵梅也有利用優勢享用年輕男人身體又不給予感情回饋的自私,眼科醫生突然會自大到想負責。沒什麼絕對的好人壞人,誰也不恨誰。
有些電影看完了讓觀眾心生仇恨,而《好東西》看完了以後則讓人想到人性脆弱時候自嘲一句:“算了吧,誰還不是那樣。”
第三、真幽默
女權主義無須苦大仇深緊張兮兮,也可以妙語連珠、機靈淘氣。
片中金句頻現,沒有扮醜。女喜劇演員必須扮醜的規則,輕輕地碎了。
第四、典型女性
王鐵梅略顯完美了,才貌雙全正直勇敢,幸虧宋佳擔得起。我更驚豔小葉這個角色。
注意到了嗎?鐵梅和茉莉都是花兒的名字,而她叫小葉,不是主角,是陪襯。
因為缺愛,所以會降低自尊去附和順應人際關係,小葉呈現了女孩子為什麼會接受不好的關係這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如果我們沒有被好好愛過,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敢去要求被愛。
美女,也會自卑嗎?也會有不配得感嗎?男人們完全不懂的一面,只有女導演能捕捉到。
美,在某種暴力機制中,是被鄙視被仇恨的。影片中小葉述說了自己媽媽曾經怎麼罵她的大眼睛,哪怕是母親看到女兒的美,也會聯想到性感是邪惡的,美也會成為攻擊孩子的磚頭。
如果說一個孩子遇到不好的父母是一個社會問題,那麼父母會用漂亮這件事攻擊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女權話題了,男孩不會被罵這一句。
母親可能是因為經濟健康婚姻等各種原因不愛孩子,母親也是家暴受害者,但當她發洩的時候,卻變成了舊倫理的代言人。她沒有直接找到自己的痛苦,比如怪女兒耽誤自己青春什麼的,而是攻擊女兒的美麗,就像一個守貞的女人攻擊狐狸精。群體意識替代了個體的體驗,甚至代替了親緣,“代表”群體去罵人的時候,無知的個人更能感到力量感吧。

看她有多愛時尚,每次配的牛仔下半身都不能一樣!時尚icon鍾姐的表演終於起範兒啦
小葉這個人物我在中國電影裡第一次看見,美女終於有了自我歷史和成長,而鏡頭對她,只有憐惜,沒有審判,她日子還長,會越來越好。快要成服裝博主的鐘楚曦終於遇到了值得的角色,微表情表演非常好。
第五、女權敘事的完整性
最近這電影評論很多,總有人跳出來說:“我才不看女權的呢。”然後會有女生好心相勸說這不是講女權的電影,這講的是女性的人生體驗。
不要這樣,我們要泰然自若,這電影就是討論女權的。
女權不是一個丟人的話題。每個認真生活的女性都會多少疑慮過、思考過性別議題。
這可以說是當下中國城市女權議題的參考書,差不多該有的都涉及了:婚姻中的經濟地位、職責分工、女性互助、月經、傳承、性自由、性教育、原生家庭傷害……
第六、真小孩
電影裡的小孩,演得真自然,像極了那種讀書多心裡有譜的酷孩子,面對霸凌時候那種“靜靜看你表演”的神態,比很多偶像演員都鎮定。出來影院一查資料,才知道是梅婷的女兒。
這個角度很像她媽媽哦
第七、非典型男人
前夫實在是個有趣角色。據說劇組找了好些演員都不肯演,趙又廷看了劇本自己要求的,他說這很像芭比裡的肯,而他喜歡肯。
導演闡述中說這個角色是女權表演藝術家,他離婚後的舔狗姿態,求復婚,到底真的假的沒人知道。透過角色們的聊天,我們發現他離婚後根本就是先有了女朋友,還對前妻可能會有男情人耿耿於懷。戴女權宣言胸針,會很多名詞,能力不強但對孩子很好,他是在女強男弱的關係裡不舒服提出離婚的,卻又希望在妻女面前能永遠“落好”。
這麼微妙的男性角色,中國電影裡也很少,少到我相信一定有女觀眾看不懂,覺得這麼帥的前夫舔狗不是挺香嗎,說不定還有人覺得女主不珍惜他。
國民美女高圓圓嚴選
第八、窮一點
厭倦了電視劇裡女主角總是住豪華大平層,《好東西》力求將這個故事放在工薪階層。
小葉的樂隊成員們也都是普通收入。
以至於出現一個不合理的bug,大人揹著小孩!大概是想說沒錢不會隨便打車吧。現實中十歲的娃困了也能熬一熬了,走路體力也許比大人強,上海街上揹著10歲孩子走路的場景,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但是,這個努力的企圖值得肯定。
第九、不糾結的性觀念
影片呈現了一種有現代文明背景的性觀念,性不是發給英雄的獎品,不是獵奇咂摸,不是家長裡短撕扯當中的武器。性是成年人的需求。
“男人很好玩的。”“工具,也挺好。”把性跟愛解除繫結關係。
有人疑惑說這不是宣傳不健康的婚戀嗎?唉,電影必須是宣傳品嗎?這種觀眾好好看新聞聯播不香嗎。電影只是呈現多一個角度的生活,不喜就路過,破防的多半是太在乎。
成年人,可以有成熟的,自洽的,或者說,就算想不通也能“算了”的性觀念,在一個《甄嬛傳》能成經典的文化市場上,這是多稀罕的作品。
第十、擔當
煎雞蛋整理家務的暴風雨,這個情節,足以讓《好東西》成為一部重要的電影。
王鐵梅對小葉說:“總要有人對你說聲對不起。”這個情節,足以讓《好東西》成為一部重要的電影。
小孩告訴媽媽,她的警句是媽媽寫的,在生她之前。小孩讀過媽媽所有的文章!這個情節,足以讓《好東西》成為一部重要的電影。
是歌頌,是愛,是連結,讓這部電影重要,影片嘗試給予觀眾的,全是溫暖的,包容的,這難道不偉大嗎?
好了,差不多說完優點,來說別的。
我是個挑剔的觀眾,電影一開場,就很牴觸,因為第一句歌詞是外語的,好像是法語?
由女權觀察和思想來架構的故事,是作者的“表達”,這種表達比傳統的原故事結構先天就有一種危險:架構水平不夠的話會顯得假。
現實中會有這樣的人嗎?——其實現實中也不會有孫悟空,大家仍然看得很開心,對不對?
引起牴觸的並不是真假,而是,架構虛擬世界的泥瓦工必須高明到他創造的這個世界是自洽的。《好東西》的表達欲極其旺盛,對白機靈,密密麻麻,連角色衣服上的文字都在表達,有點像伍迪艾倫。你在紐約隨便交幾個朋友,也不可能是伍迪艾倫的生活狀態,但是在電影裡卻可信。那麼《好東西》呈現的每個人都在反省性別的世界,能有說服力嗎?
《好東西》的音樂,在我看來,在這個世界構建中是拉後腿的。既然小葉是歌手,音樂在電影裡理應承擔起更重要的分量,音樂還需要一種文化上的支撐,在一個表達密密麻麻的世界裡,聲音裡出現英語法語都是不相稱的。我覺得主創們根本沒意識到這個,他們可能覺得大家不都聽這些歌嗎?畢竟對白裡黴黴都時而被提及,知識青年的精神世界是全球化的,帶點天真。
看到電影的開機場地,真的很上海。這是上海著名的爵士俱樂部,也是那個突如其來的萬聖節的發源地。
小葉家裡堆滿物資,也會令人想到那個上海。
作為生活在北京的上海人,我大概已經有三十年零星被人告知:真沒想到你是上海人。
工商業大城市背景也是原罪,在議論女權時候,也有一股潮流就是說,女童教育、生育捆綁、無償勞動、婚內暴力、農村離婚婦女生存權等等那麼多嚴重問題沒解決,你們城市女人約炮是不是被尊重,這還是個話題嗎?!是不是太矯情了?
這幾乎也是中國城市知識青年的女權的現狀。
城市,是長大以後投奔的城市;精神營養,多少由西方來的。生存壓力下努力向上的女權思想,還在生長發育中,還遠遠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社會思潮。複雜的結構性議題不可能透過電影來解決,而不允許電影去訴說,只會更糟。
亞馬遜的蝴蝶翅膀煽動,另一個地方能下一場雨。
痛苦沒有你死我活,每一種都有被安慰的權利,我要是說,一個女人的性覺醒與女效能拿宅基地,是聯動的,你相信嗎?
一切都是剛開始。
請去支援票房吧,這樣我們才能一定在將來看到更成熟更完整的城市女性電影。
最後,回到標題,想說電影引起的爭議。
提前點映了整整一週,這麼聰明而自信的營銷!適合如此慢熱的題材,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惡評——是惡評不是差評,基本都是男的留下的。
我想最惹事的那句對白,就是小馬說的“我們都有原罪。”這句話就跟調侃前夫“看了幾本上野千鶴子呀?”是一個意思,你可以把它看作懺悔,也可以把它看作嘲笑。但是部分男人認為是宣判,其說辭是都給我們宗教審判了,我們還不反抗?——看,知識分子覺得就是個詞兒,原民族主義者,看到的是宗教殖民,這就是舶來比喻系統的文化風險。
惡評者特有意思的是,基本都沒看過電影。
有時候,你只是活得跟一些人不一樣,就能激怒他們。
惡意的烏雲在我們的上空遊蕩,這也不是一部電影能解決的。這個週末剛算正式上映,這個電影也許還會帶來更多風雨。
又是一篇在開會間隙手機寫的,不排版了,各位包涵🤝
小賣部今日好貨
這褲子哦
去年冬天,我們這麼小的社群,居然賣了一百多條。又來了。
一米七以上的姑娘不要買,長度不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