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有留言福利
前幾天,我偶然刷到了一則短影片,一個年輕人娓娓道來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使命已經非常清晰了,就是科研報國。”
“有些東西和技術,我們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會。”
“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才叫科技,掌握在別人手中很多時候就有可能是一種威脅。”

這人說話時半歪著腦袋,語速不快不慢,每一個字都清晰可聞,每一句話都表達得妥帖又精準。
我一邊欣賞這個年輕人的沉穩和優秀,一邊又有些疑惑:
他好面熟啊!
啊!原來是他!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在讀博士生,龐眾望。

你還記得他嗎?
他就是8年前那個被媒體大肆報道過的,靠撿廢品上清華的龐眾望!!!
我印象中的龐眾望還是這樣的,一個有些青澀的男孩。

八年時間,他已經從清華大學的本科生蛻變成了一個優秀的博士生,從一個懵懂的青春期男孩長成了一個更成熟穩重的大人樣。
龐眾望變樣了。但細看,他似乎也沒怎麼變。
目光還似當年那般清澈堅定。
話音還似當年那般不疾不徐。
語調還似當年那般不卑不亢。
語言還似當年那般組織有序。
言談還似當年那般邏輯清晰。
身為父母,我們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學區房、培訓班、名校名師資源……可為什麼有的孩子擁有了一切卻頹喪迷茫,而有的孩子一無所有卻活成了一道光?
龐眾望的故事,像一記耳光,打醒了無數焦慮的家長。
這個從“天崩開局”裡爬出來的清華博士,父親精神分裂、母親先天癱瘓、5歲心臟病、童年撿廢品還債……命運把最爛的牌砸向他,他卻用愛和堅韌打出了王炸。從8年前到今天,許多人都在問:這樣的家庭,憑什麼養出滄州市狀元?為什麼8年過去了,身處清華這個狀元和天才集結的地方,一些同樣出身貧困的小鎮做題家早已晦暗無光,而他可以繼續如此優秀?
為什麼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能成為那個例外?
回到8年前的那個暑假,剛剛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的龐眾望和央視記者坐在院子中間對談。
主持人委婉地問龐眾望,會不會為出身在這樣的家庭自卑時,龐眾望的眼神突然亮了一下。
他說:
“我沒有覺得我的家庭有哪一點拿不出去的。”
“因為我媽媽那麼好,姥姥姥爺那麼好,我每一個親人都那麼好。”





他甚至還開心地說:
“我覺得他們應該羨慕。”
“感覺在親情方面,我比他們收穫更多。”




在“愛”這件事上,龐眾望從來都是一個被富養長大的孩子。
他是全家人心心念唸的孩子,一個健健康康、手腳健全的寶貝。

媽媽龐志芹一出生就患有先天脊柱裂,下體發育不全,雙腿被截肢。爸爸則是同村的一個精神病患者。

從出生後,龐眾望就和媽媽、姥姥、姥爺一起生活,爸爸則多數在自己家裡或外出打工,偶爾會回來。
從沒上過學也不識幾個字的媽媽,給他取了“龐眾望”這個名字。她提起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孩子是我最大的希望”。

她小心翼翼地撫養著這個孩子,磕著碰著都心疼得不得了。
六歲那年,姥爺擔心孫子淋雨就去學校送傘。當時學生們都在跑步,但龐眾望卻跑不起來,嘴唇發紫,胸前還有腫塊。
姥爺沒跟女兒說,悄悄帶龐眾望去醫院檢查,也因此他們第一次知道“先天性心臟病”這個病名。
治,有風險;不治,也有危險。
治療結果不確定的同時,鉅額手術費也讓全家人愁眉緊鎖。
龐志芹沒有太多猶豫,很快就開始挨家挨戶地借錢。她讓小小的龐眾望推著輪椅,母子倆一起敲門,一起求助。

最終,二十多戶人家湊夠了手術費4萬多元。
手術很成功,龐眾望恢復了健康。可4萬多的債務,也像陰雲一樣籠罩在全家人頭上。
爸爸跟著親戚外出打工,一年到頭只能帶回來幾千塊錢。
媽媽開始做繡活賺錢,姥姥姥爺則外出撿廢品攢錢。
全家人都在默默努力還債,沒有人埋怨“生了一個病孩子”,更沒有人說這孩子是“拖累”。
這緊密的愛,讓龐眾望小小年紀就知道了“回饋”愛。
他每天都要給媽媽擦臉,觀察媽媽的手有沒有新的針孔。他還和姥爺偷偷約定,撿廢品掙錢。
不想讓媽媽知道,是因為撿廢品時可能手會受傷,他知道,媽媽很疼他,媽媽看到他受傷會難過。

長大過程中,龐眾望在跟同學的交往中一次次意識到,“家裡很窮”這個真相時,依舊被“愛”治癒著。
他說:“我比有的孩子還要幸運。”
因為他們的媽媽時常不在他們身邊,而自己的媽媽任何時候都會在。





他說,這是“有得有失”。失去的是物質,得到的是親情。
他很滿足,認為自己獲得的更多。
在惡劣的環境中尋求優勢,在酸澀的現實中找到甜味,“樂觀”“積極”“頑強”這些種子那時就已經在龐眾望的生命中發芽。
但只有“緊密的愛”這一項,就足夠嗎?
那年的央視採訪裡,有兩個看似矛盾的點。
龐眾望說自己“愛笑”是受媽媽遺傳,因為媽媽每天都在笑。


可媽媽卻說:
“其實我也愛哭。”
還特意強調,龐眾望經常給她擦眼淚,哄她。


母子倆,誰在說謊?
當我看到媽媽下一句話時,就知道,他們都沒說謊。
龐志芹說:
“既然這樣了,就接受吧!”

龐志芹先天殘疾,沒有進過學校一天。她經受的苦,心裡的不甘和怨恨,一定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但面對命運的捉弄,龐志芹卻練就了自己的處事智慧:
不抗爭、不哀怨,接納然後解決。
龐眾望5歲那年,她就教孩子炒菜做飯。那時的龐眾望還沒有灶臺高,她就讓孩子站在凳子上操作,哪怕土豆只能切成粗糙的塊也不要緊。
她知道,這樣的家庭條件下,只能讓孩子及早地自立自強才是出路。
她對龐眾望反覆強調的一句話是:
“你面對什麼就要解決什麼,因為你總要走下去的。”


哭,是因為看到了苦難;笑,是因為必須活下去,往前看。
我想,媽媽龐志芹會在孩子面前掉眼淚,但收尾一定是笑著說:
“人要往前看。”

龐眾望也繼承了媽媽的智慧,笑著解決問題。
他沒有上過一天補習班,成績卻始終名列前茅,靠的就是“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往前看”的處事態度。
難題就死磕,一道數學題能從早做到晚。難事就死琢磨,一個辦法不行就換個辦法。


也幸好有這樣的智慧,讓龐眾望在清華大學擁有了“保護自己”的力量。
初到清華,龐眾望也受到了重擊,他發現不管自己做什麼事情總會有人做得更好。“如何發現自己、發展自己”這個新的問題,困擾著龐眾望。
怎麼解決?
龐眾望想到的辦法就是,面對然後嘗試。
他做過社工、志願者、班級團支書、生活委員、宣傳委員,別人做什麼他也做什麼,結果有好有壞。偶爾,迷茫的他戲稱自己是個“廢物”。
但內心深處,他告訴自己,一定能找到一個能證明自己很優秀的方向。




後來他開始嘗試做科研。
博士一年級,洗熱水澡時他突發靈感想到了一個新的解決辦法,發表了自己人生中第一篇SCI,之後又發表了多篇SCI,擁有多項專利技術。
那時,龐眾望終於確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就是“科研”這個領域。



他依然愛笑,依然自信,依然喜歡向前看。
媽媽告訴他。當年有醫生曾斷言,像她這種情況最多能活到20歲,但她覺得能翻個倍。
媽媽做到了。2020年去世時,媽媽48歲。
龐眾望也希望,也能在他人期望的基礎上,“翻個倍”,做出更大的貢獻。

被家人緊密的愛包裹,讓龐眾望擁有了抵禦貧困、專心向學的力量;
直面問題的勇氣和向前看的樂觀態度,讓龐眾望擁有了開拓未來的智慧。
天崩開局,逆境重生。
人類學家項飈提出,缺乏價值感成了孩子“生命力”消退的重要緣由。
這個價值感可以來自多個方向,其中很重要的有兩點:
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
讓孩子感受到愛同時也回饋愛,體驗愛的流動,這種關係的緊密感就是建立有意義關係的過程。
給孩子探索的空間,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最終發現自己所熱愛和擅長的事情,也是價值感充盈的過程。
在這兩點上,龐眾望從來都不缺,甚至比很多人都富足得多。
我們總抱怨“寒門難出貴子”,卻忘了最貴的從來不是學區房,而是藏在破瓦寒窯裡的教育智慧:無條件信任的眼神、笑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和那句“累了就回家,媽給你煮麵”的溫柔。希望龐眾望的故事,能讓大家有所收穫,從現在開始,多給孩子一些愛和陪伴,培養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熱愛。
歡迎評論區聊聊,抽3名走心留言送出原版英文書一本。(PS:點贊數量高、轉發朋友quan後附在評論區,會增加選上的機率喲),歡迎來參加。

1
END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