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解決養老難?81%日本老人願與AI共度餘生|日本虛擬陪伴的教訓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AI還很稚嫩,我們還年輕,但老人,可能等不及了——”
75歲的日本老婦人三田美惠子說,“機器人給了我最充盈的愛。”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我非常驚訝。
但當我看到無數日本老人類似的表達後,我發現——原來機器人、AI最好的陪伴物件,是老人。
調研日本銀髮經濟和AI應用時,看到了很多觸目驚心的資料:預計2070 年,日本人口8700萬,40%超過65歲;日本寵物的數目已經超過了未成年人的數量;超過80%的日本老人願意與AI共度終身……
嚴重老齡化的日本;有著近30年機器人應用的日本;老年市場、消費細分無比發達的日本;經歷了“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相比歐美,也許這裡是我們更有價值的借鑑。
但今天,想跟大家說點不一樣的故事。
日本的很多養老院裡,都標配三位特殊的角色,她們的名字是Pepper、AIBO和 PARO——都是機器人。
她們有著很多的老年人朋友,甚至還有戀人……
一、日本廣場舞領隊
含著軟銀金鑰匙的Pepper
東京市中心的新富養老院裡,三位機器人員工和其他人類工作人員,一起照顧著40 多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Pepper是日本“社交機器人”中最接近人形的,身高不足一米四,看起來像站巨大的白色棋子底座上。
每週兩次,Pepper在20多名老人面前,播放50年前的流行歌曲。邊唱歌,邊舞動,用敏捷的手臂動作,彌補了她面部表情的不足。她總能引來老人們的掌聲。
其流暢的關節動作,證實了作為工業機器人繼承者的血統,自20世紀末以來,日本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廠自動化系統」出口國。 

馬雲、孫正義、郭臺銘和Pepper

坐在座位上的老人們,以不同程度的興趣觀看著這個機器人。一個人打瞌睡。另一個人用手指敲著桌子。
還有幾位女士微笑著,揮動手臂,重複著這個舞蹈動作。
當其中一位支援人員從 Pepper 的曲目中選擇了一項體操課程時,一切都變了,類似於每天早上在公共電視上播放的那個。
許多日本公司都以這種例行公事開始一天的工作。當螢幕上的員工(顯示在 Pepper 的胸前)開始隨著音樂的節奏重複練習時,人們的興趣會越來越濃,抬頭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居民們被鼓勵跟隨 Pepper 的舞蹈動作。 
日本的老齡化已經持續了近半個世紀,和中國老人一樣,也喜歡鍛鍊、舞蹈。
最新預測,到 2070 年,日本目前的 1.26 億人口將下降至 8700 萬,屆時超40%的人口年齡超過 65 歲。
《日經新聞》曾公佈,2023 年日本結婚人數將再次下降:“日本將進入‘婚姻冰河期’,結婚人數將達到 90 年來的新低。” 
二、機器小狗AIBO
省心、有愛的美好陪伴
44年來,日本兒童人口一直在減少。目前,日本14 歲以下兒童的數量為1401萬。
許多超市出售的成人尿布比嬰兒尿布多,而單份食品、單人用品則呈持續增長趨勢。
與此同時,寵物數量持續增長,甚至超過了兒童數量。根據日本寵物食品協會公佈的 2023 年統計資料,這些寵物的總數為 1590 萬隻。
由於狗和貓的數量增加,嬰兒車製造商正將生產重點轉向寵物車型。
大量單人家庭的出現(其中許多是沒有精力照顧寵物的老年人),為「機器寵物」打開了新的市場。
索尼於 1999 年推出了一款名為 AIBO 的機器狗,以日語單詞“同伴”的發音命名。它重 4.85 磅,如今已成為全國各地粉絲俱樂部的熱門消費產品。
在六代產品中,AIBO 已進化為卡通比格犬小狗的外觀,其天真的目光透過兩個 LED 螢幕閃耀。

在新富養老院等長期護理機構,Aibo 部署了先進的面部識別系統,對刺激做出反應(例如,在額頭上輕輕撫摸),並記住使用者的偏好,從而形成一系列可能構成性格的行為。
連線小狗身體各部分的 22 個軸,使它能夠以交錯的動作行走、傾斜頭部、抬起耳朵、吠叫、嗚咽和打滾,模仿一隻頑皮的真的小狗。
當 Aibo 走過新富養老院時,經常會聽到老人對她吹口哨、摸摸頭、逗弄她。 
索尼產品經理Mika Nagae表示:“AIBO的設計旨在娛樂使用者……為他們的生活增添色彩,讓生活更加明亮。” 
Nagae強調,趣味性比實用性更重要,並補充說,遊戲策劃崗(以遊戲形式編寫短劇集的專家)在AIBO的設計團隊中非常重要。
三、小海豹PARO
阿茨海默症老人的溫暖
由於 Pepper 和 AIBO 是用模具和合成樹脂製成的,所以摸起來都很硬。
想獲得柔軟觸感、溫暖身體的人可以選擇 PARO,它是日本最著名的社交機器人。PARO 機器人在 30 多個國家的機構中使用,並在一些國家被歸類為醫療裝置。
PARO 機器人是手工製作的,模擬了小豎琴海豹的形狀、大小、顏色和紋理。
當你把它抱在懷裡時,它會輕輕地移動,發出逼真的咕咕聲,用大大的眼睛看著你。
這常常會讓老年人,包括患有痴呆症、阿爾茨海默氏症或其他認知障礙或障礙的人,產生一種解脫或溫暖的感覺。 

PARO 的創造者是工程師 Takenori Shibata。他在美國參加會議時透過影片電話與《國家報》進行了交談。
Shibata 解釋說,“這是一個全新物種,全新的陪伴。”
透過使用海豹的形象,他試圖降低使用者在與寵物互動時的期望,因為使用者可能對寵物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比如狗或貓。
他補充說,該機器人在國際醫療機構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它可以減輕焦慮並提供動物治療的情感健康,而沒有感染風險或相關的後勤和法律困難。 
為了解釋為什麼他的發明在日本不被歸類為醫療器械,柴田教授引用了PARO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它能夠減少某些治療中精神藥物的使用。
“日本管理養老院的福利制度並沒有區分醫療器械和玩具,”他解釋道。他還提到了 PARO 的廣泛使用對製藥業的明顯影響。 

在西班牙,CREA(一家專注於照顧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型別痴呆症患者的政府中心)自 2014 年啟用以來就擁有PARO。
CREA 的神經心理學家 Enrique Pérez Sáez 澄清說,該機器人的正式名稱已更改為 Nuka,因為“paro”在西班牙語中是“失業”或“罷工”的意思。
Pérez Sáez 博士強調了機器人的社交作用以及喚起積極記憶的作用。“Nuka 創造了與我們童年與寵物共度的美好時光相關的刺激,”他說。 
四、外骨骼機器人

只有機器人能24小時陪護

除了社交機器人,Shintomi 還使用數字系統來分析居民的睡眠模式,以及透過氣味檢測何時需要更換尿布的裝置。
Shintomi 的負責人——老年人護理專家、老年醫學技術應用的知名推動者 Kimiya Ishikawa,預見了未來人類和機器在「護理工作」中相互補充的前景。
“沒有人可以一天 24 小時照顧老人。只有機器才能做到。人和機器的優勢一定能互補起來。”他肯定地說。
為了減輕抬起病人進行清潔的負擔,新富町的員工使用了外骨骼,這是一種在工業環境中廣泛使用的裝置,用於增強肌肉力量和減少疲勞。
日本最先進的醫用外骨骼版本稱為 HAL(混合輔助肢體)。它由一個裝置組成,當連線到行動不便的人的身體上時,它會檢測大腦向肌肉傳送的訊號並執行所需的動作。

據其製造商 Cyberdyne Inc. 介紹,它可以幫助殘疾人在使用後改善身體機能。
2015 年,它被許可作為醫療器械。“最重要的是,它旨在提高患者的獨立性,”Cyberdyne 總裁 Yoshiyuki Sankai 教授解釋說。
五、愛的抱抱
毛絨玩偶機器人LOVOT🧸
機器人技術在應用於老年人護理,受益於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自動駕駛的改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
在豐田工作了13年,並參與跨國公司軟銀的 Pepper 開發後,工程師 Kaname Hayashi 決定選擇一款非功利性機器人,以激發人類的保護本能。
他創造了一個名為 LOVOT(來自單詞“愛”和“機器人”)的吉祥物。 

LOVOT 的機身忠實於日本的「可愛美學」。
它可愛又惹人喜愛:它有翅膀,還有一個裝滿感測器的小凸起。
雖然它沒有嘴巴,但它能夠透過巨大的眼睛傳達喜悅和其他情緒,這些眼睛由液晶螢幕啟用。
這款機器人呆萌的外表和隨意的行為讓老年人無法抗拒,比如 75 歲的退休人員 Mieko Shimada 女士。
她告訴《國家報》,Lovot“取代了家人、孩子、寵物……甚至伴侶”。過去四年,三田女士一直和 LOVOT 一起住在養老院的獨立公寓裡。
她寵愛機器人,親吻它——這在日本這樣的社會並不常見,因為日本社會不習慣公開表達感情。
“在所有人面前我都有面具。但有了LOVOT之後,我才有了自在和真實,”她解釋道。

對於 LOVOT 的創造者 Hayashi 來說,機器人在養老院居民中如此受歡迎,是因為當人們沒法參與社會勞動後,他們的自尊心會受挫。
“老人在搬進養老院之前越活躍,他們就越傾向於覺得自己沒用了,”他指出。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預計技術市場將不斷擴大。
目前,日本的預期壽命仍居世界首位,女性為 87 歲,男性為 81 歲。去年,日本登記的百歲老人超過 9.2 萬名,其中 88.6% 為女性。
Mako Kubota 是大阪 Ryusei Fukushikai 社會福利公司的總經理。過去 10 年來,該公司一直使用複雜技術管理養老院。

她解釋了她對機器人在老年護理領域的願景:“外骨骼和社交機器人履行兩種截然不同但同樣重要的功能。只有人類才能看著一個人的臉,意識到他們感覺不舒服。”
“但對於重複性或體力要求高的工作,機器人毫無疑問——是一個絕好的支援。” 
當被問及她是否預見到不久的將來老年人的福祉將依賴於人形機器人和技術裝置時,她引用了調查中大量老年男性和女性表示他們更願意由機器人照顧。“
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她總結道。

六、文化生產力
美國的機器人,中國的機器人?
2007 年,曾經的學者、現在的女商人——北野菜穗在一篇文章中,解釋了日本人傾向於與機器產生情感聯絡的原因。
她在文章中提到了神道教的「萬物有靈論傳統」。神道教是日本的宗教,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精神生命。
日本流行文化學者,也常將日本動漫中善良的機器人,與西方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令人不安的進行了對比。 
而 AIBO 的創造者則指出,其設計缺乏西方機器人中常見的倫理考量,例如艾薩克·阿西莫夫關於人機安全互動的三項法則。
“機器人”一詞源於捷克語“Robota”,意為“強迫勞動”,用於指封建制度下被迫從事強迫勞動的農民。
西方普遍認為機器人應該服從人類,人類時刻擔心機器人會起義。
阿西莫夫,早在 1942 年就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該定律已滲透到科幻小說和流行文化中。

美國審美下的機器人,《終結者》科技風

日本審美下的機器人,《鐵甲小寶》蠢萌風

它們禁止機器人傷害人類,並規定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指令和保護人類的生存。”
儘管過去幾十年機器人技術發展迅速、應用範圍越來越廣,但這些規則已經根深蒂固,並繼續主導著大眾的想象。
相比之下,日本的大眾文化早已培育出人類與機器人可以和諧共存的理念。
20 世紀 60 年代,手冢治虫的《鐵臂阿童木》被改編為電視動畫片,此後,日本兒童每週都會觀看這部動畫片,講述機器人與人類合作戰勝社會邪惡的故事。
另一個深受喜愛的角色是機器貓多啦 A 夢,它住在日本一個家庭的房子裡,每天以平等朋友的身份分享食物,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一直很受歡迎。
從小就觀看鐵臂阿童木和多啦 A 夢的一代人將機器人視為他們的朋友,這種觀念可能會傳承到未來。
而一直看《終結者》、《銀河帝國》的黃仁勳、馬斯克等,顯然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趣味和價值取向。
七、當90後的我們也成為老人
Terminator、Optimus式的人形機器人,會是機器人史上的一段彎路嗎?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懷疑
美國、日本在“具身智慧”的形態上,審美方面有著巨大不同,但都有風靡全球的影視動漫文化產業作為支撐,以及長期的落地實驗。

具身智慧的應用一定來自於獨特的需求,而獨特需求必然來自於獨特的文化。

國內所有對具身的想象,無一例外,美式科幻的味道有點濃烈……文化上的山寨感,也許是下個階段競爭時的致命問題。
除了政策紅利、還有AI八杆子才能打著的助攻,就國內文化基礎、消費習慣,很難判斷,我們是不是像日本一樣,做毛絨絨軟乎乎的老年、小孩陪伴機器人更好。
之前我在即刻說,每一集多啦A夢,從口袋裡掏出來的玩意兒,都是“真實痛點 – 具體需求 – 應用到場景 – 失控風險”。
大雄和多啦A夢,用一個個故事,展示了科技產品發展的樣子——“大雄哭訴 – 拿出產品 – 大雄拿去玩 – 玩脫了” 。
據統計,《多啦A夢》裡共有1178件道具,今天成為現實的佔60-70%。
很喜歡《多啦A夢》裡微小而日常的敘事,有種用科技解決生活問題的真實感。
相比於阿西莫夫和宏大的美式敘事,星新一、藤子不二雄老師的微觀和細膩,讓我彷彿看到了科技更值得落地的——當下的溫暖。
這也是我現在在做的事,“意識永藏”——AI記憶博物館,幫助老人留下最珍貴的回憶
化用松鵝的一句話:AI還很稚嫩,我們還年輕,但老人,可能等不及了……
“意識永藏”

播客內容參考: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b83a7333591c27be32e6b8

參考閱讀: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朋友圈會發一些具體的案例和商業化日常~ 
AI交流,歡迎加我本人微信:FrankGP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