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者 | 楊安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一審 | 汪晨涵 復旦大學
二審 | 俞悠悠 國際關係學院
編輯 | 戴 鈺 蘭州大學
Izzy 美國西北大學
責編 | Susan 中國政法大學

一、案情概述
(一)案件背景:谷歌的主導地位及其隱性原因
搜尋引擎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革新。在眾多搜尋引擎中,有一家通用搜索引擎一直獨佔鰲頭:谷歌(Google),使其成為搜尋的代名詞。十多年來,它的主導地位無人可撼動。據統計,2009年,美國80%的搜尋查詢都透過谷歌完成。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到2020年,這一比例接近90%,在手機等移動裝置上甚至更高,接近95%。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搜尋引擎必應(Bing)僅佔所有搜尋查詢的6%,比谷歌少了84%。[1]
與競爭對手相比,谷歌有一個巨大的、隱性的優勢:預設設定(Default Distribution)——即谷歌會成為絕大多數裝置初始設定中的“預設搜尋引擎”,被排佈於“預設位置”。大多數使用者透過瀏覽器(如蘋果的Safari)或移動裝置上預裝的搜尋小工具訪問通用搜索引擎,而這些搜尋接入點預設有“預設”搜尋引擎。預設搜尋引擎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因為許多使用者習慣使用預設搜尋引擎進行搜尋。因此,谷歌每天都會透過這些接入點收到數十億次查詢,從而從這些搜尋中獲取了大量使用者資料。在這之後,谷歌利用這些資訊不斷提高搜尋質量。
此外,該預設設定協議(Distribution Agreement)還以另一種重要方式使谷歌受益。更多使用者意味著更多廣告商,更多廣告商意味著更高的收入。隨著谷歌的搜尋使用量增長,其廣告收入也隨之增長。2014年,谷歌的廣告收入接近470億美元,而到2021年,這一數字增長超過三倍,達到1460多億美元。相比之下,必應的廣告收入僅為谷歌的一小部分,在2022年尚不足120億美元。
多年來,谷歌一直透過此類預設設定協議(Distribution Contract)來確保預設展示位置(Default Placement)。它已與瀏覽器開發商、移動裝置製造商和無線運營商達成此類協議,這些合作伙伴同意將谷歌設為預設搜尋引擎,並在關鍵搜尋接入點開箱即用地提供給使用者。相應地,谷歌支付鉅額資金來確保這些預載入的預設設定。由此,谷歌不僅獲得了關鍵搜尋接入點的預設展示位置,還確保其合作伙伴不在裝置上預裝其他通用搜索引擎。因此,在美國,大多數裝置的搜尋引擎僅預裝谷歌。這些協議迫使谷歌的競爭對手尋找其他方式來接觸使用者。
(二)訴訟誘因:針對谷歌壟斷的推測與初步結論
谷歌的該主導地位最終引起了美國司法部和幾乎每個州的司法部長的注意。他們盯上了谷歌的預設設定協議,並於2020年底提起了兩起單獨的訴訟,指控這些協議和某些其他行為違反了《謝爾曼法》(Sherman Antitrust Act)第2節。
根據他們的指控,谷歌非法利用預設設定協議來阻礙競爭,並維持其在通用搜索服務市場和各種線上廣告市場的壟斷地位。隨後的訴訟程式備受矚目。調查於2020年12月啟動,並於2023年3月結束。法院於2023年9月開始舉行為期九周的法庭審判,並於2024年5月初進行了結案陳詞。
二、爭議焦點
原告指控Google違反了《謝爾曼法》第2節[2],透過簽訂獨家協議來確保在其美國幾乎所有桌上型電腦和移動裝置上的預設設定,非法維持了其在三個產品市場的壟斷地位。涉嫌的市場包括通用搜索服務、搜尋廣告和通用搜索文字廣告。

同時,原告根據第2節提出了三項索賠,每一項都對應一個市場。他們尋求責任認定、對被質疑行為實施禁令以及必要的結構性救濟,以消除由此產生的任何反競爭影響。
具體而言,本案法律依據為《謝爾曼法》第2節。
“Section 2 of the Sherman Act makes it unlawful for a firm to ‘monopolize.’”. The offense of monopolization requires proof of two elements: “(1) the possession of monopoly power in the relevant market and (2) the willful acquisition or maintenance of that power as distinguished from growth or development as a consequence of a superior product, business acumen, or historic accident.”.
“《謝爾曼法》第2節規定,公司壟斷是違法的。” 壟斷罪需要證明兩個要素:“(1)在相關市場上擁有壟斷力量;(2)故意獲取或維持壟斷力量,而不是由於優質產品、商業頭腦或歷史偶然而促成的公司成長或發展。”
The D.C. Circuit’s decision in Microsoft explains how to evaluate claims of monopolization.
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院在微軟案中的判決解釋瞭如何評估壟斷指控的訴訟請求。
The first element—“monopoly power in the relevant market”—consists of two inquiries: (1) market definition, both product and geographic, and (2) power within the relevant market. The plaintiff bears the burden of proof on both.
第一個要素——“相關市場的壟斷力量”,包括兩項調查:(1)市場定義,包括產品市場和地理市場,以及(2)相關市場內的壟斷力量情況。原告對這兩項都負有舉證責任。
The second element—“willful acquisition or maintenance” of monopoly power—involves a burden-shifting inquiry. The plaintiff bears the initial burden of establishing a prima facie case of anticompetitive effects resulting from the challenged conduct. If the plaintiff makes out its prima facie case, the burden shifts to the defendant to “proffer a ‘procompetitive justification’ for its conduct,” that is, “a nonpretextual claim that its conduct is indeed a form of competition on the merits because it involves, for example, greater efficiency or enhanced consumer appeal[.]”.
第二個要素——“故意獲取或維持”壟斷力量——涉及舉證責任倒置。原告最初承擔舉證責任,即證明被告的行為產生了反競爭效果。如果原告舉證成功,舉證責任就轉移到被告身上,被告需要“為其行為提供‘有利於競爭的理由’”,即“提出一個有利的、非藉口性的主張,證明其行為確實是一種實質上的正當競爭形式,因為這種競爭形勢包含許多優點,如帶來效率的提高或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Finally, “[i]f the monopolist asserts a procompetitive justification…then the burden shifts back to the plaintiff to rebut that claim.”. “[I]f the monopolist’s procompetitive justification stands unrebutted, then the plaintiff must demonstrate that the anticompetitive harm of the conduct outweighs the procompetitive benefit.”
最後,“如果壟斷者主張有利於競爭的理由…那麼舉證責任就又轉移回原告身上,原告需要反駁該主張。” “如果壟斷者的有利於競爭的理由無法反駁,那麼原告必須證明該行為的反競爭危害超過有利於競爭的好處。”
同時,根據《謝爾曼法》第2節的構成要件規定,本案存在以下幾個主要爭議焦點。
1
谷歌壟斷的相關市場確定。在本案中,法院最終認定通用搜索服務、通用搜索文字廣告是谷歌享有壟斷力量的相關產品市場。
2
谷歌是否在相關市場從事排他性行為,主要體現為其預設設定協議的評估與認定,分析其是否在上述市場中具有反競爭效果。
The court structures its conclusions of law consistent with Microsoft’s analytical framework. After first summarizing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market definition, infra Section II.A, the court in Section II.B addresses whether general search services is a relevant product market, and finding that it is, then evaluates in Section II.C whether Google has monopoly power in that market.
法院的法律結論與微軟的分析框架一致。在首先總結了市場界定的原則(見第II.A節)之後,法院在第II.B節中討論了通用搜索服務是否為相關產品市場,並認定其的確是相關產品市場,然後在第II.C節中評估谷歌是否在該市場擁有壟斷力量。
In Part III, the court considers the three proposed advertiser-side markets. The court finds that Plaintiffs have established two relevant markets—search advertising and general search text advertising—but that Google possesses monopoly power only in the narrower market for general search text advertising.
在第三部分中,法院考慮了三個擬議的廣告商一方市場。法院發現,原告已經認為兩個相關市場成立——即搜尋廣告和通用搜索文字廣告市場——但谷歌僅在範圍較窄的通用搜索文字廣告市場中擁有壟斷力量。
The court then determines whether Google has engaged in exclusionary conduct in the relevant product markets. Plaintiffs’ primary theory centers on Google’s distribution agreements with browser developers, OEMs, and carriers.
然後,法院確定谷歌是否在相關產品市場中從事排他性行為。原告的主要觀點集中在谷歌與瀏覽器開發商、OEM和運營商的預設設定協議上。
The court first addresses in Part IV whether the distribution agreements are exclusive under Microsoft. Finding that they are, the court then analyzes in Parts V and VI whether the contracts have anticompetitive effects and procompetitive justifications in each market. For reasons that will become evident, the court does not reach the balancing of anticompetitive effects and procompetitive justifications. Ultimately, the court concludes that Google’s exclusive distribution agreements have contributed to Google’s maintenance of its monopoly power in two relevant markets: general search services and general search text advertising.
法院首先在第IV部分中討論了預設設定協議在微軟的保護下是否具有排他性。法院發現確實如此,於是在第V部分和第VI部分分析了這些合同在每個市場是否具有反競爭效果和促進競爭的理由。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法院認為合同達成反競爭效果和促進競爭理由並不對等。最終,法院得出結論,谷歌的預設設定協議有助於谷歌在兩個相關市場維持其壟斷地位:通用搜索服務和通用搜索文字廣告市場。
In Part VII, the court evaluates Plaintiff States’ additional theory of exclusionary conduct: that Google caused anticompetitive effects in the proposed markets by purposely advantaging its own advertising platform over Microsoft’s on its search engine management tool, SA360.
在第VII部分中,法院評估了原告的對於排他性行為的附加觀點:谷歌故意在其搜尋引擎管理工具SA360上優先自己的平臺廣告而非微軟的,從而在擬議市場中造成了反競爭效果。
The court finds that Google’s SA360-related conduct does not give rise to antitrust liability for two reasons: (1) as a matter of law, Google has no duty to deal with Microsoft and (2) Plaintiff States did not produce evidence of anticompetitive effects.
法院認為,谷歌與SA360相關的行為不會引起反壟斷責任,原因有二:(1)從法律上講,谷歌沒有義務與微軟達成協議;(2)原告沒有提供產生反競爭效果的證據。
Finally, in Sections VIII.A and VIII.B, respectively, the court discusses the intent evidence in this case and Plaintiffs’ request for sanctions under Rule 37.
最後,在第VIII.A和VIII.B部分中,法院分別討論了本案中的意圖證據和原告根據美國聯邦法院民事訴訟規則37條提出的制裁請求。

(圖片源於網路)
(一)谷歌在相關產品市場是否存在壟斷力量
首先,谷歌在通用搜索服務市場具有壟斷力量。
僅僅擁有壟斷力量並不構成反壟斷違法行為。壟斷力量是控制價格或排除競爭的權力。更準確地說,如果一家公司能夠以盈利的方式將價格提高到遠高於競爭水平,那麼它就是壟斷者。具體而言,確定壟斷是否存在的重要考慮因素不是價格是否上漲和競爭是否被排除,而是在公司需要時,其是否有能力提高產品價格或排除競爭。[3]
在證明是否具有壟斷力量時,可以透過直接或間接證據兩條路徑進行查明。
壟斷力量的直接證據很少。如果有證據表明某家公司實際上已經將價格提高到遠高於競爭水平的水平並從中獲利,那麼這顯而易見構成壟斷。[4]一般而言,原告會採取另一種證明方式,即審查市場結構以尋找壟斷力量的間接證據。在這種間接的結構性方法下,壟斷力量可以從一家公司在受到進入壁壘保護的相關市場中所佔有的主導份額來推斷。
在本案中,原告提出了以下幾點直接證據:第一,谷歌的鉅額利潤是判斷其是否壟斷的重要指標;第二,若谷歌降低其搜尋引擎質量,仍然不必擔心使用者的流失,這隻有具有壟斷權力的公司可以做到;第三,谷歌並未為其使用者提供充足的隱私保護,同時也無需擔心競爭對手提供更優的隱私保護,這也是壟斷力量的證據。
在間接證據層面,原告從市場份額和准入壁壘兩個維度提出間接證據。在市場份額角度下,美國最高法院表明,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內市場份額佔比可以被視為“主導市場份額”。原告很容易就證明了谷歌擁有占主導地位的市場份額,以查詢量衡量,谷歌在一般搜尋服務領域的市場份額為89.2%,而在移動裝置上則上升至94.9%。從准入壁壘的角度,原告主張高資本成本、谷歌對關鍵預設設定渠道的控制、品牌效應等成為了其他市場主體進入該市場的重要阻礙,從而維護了谷歌在該市場的主導地位。
其次,谷歌在通用搜索文字廣告市場具有壟斷力量。
在間接證據層面,谷歌在通用搜索文字廣告市場仍佔有主導份額。2020年,谷歌在該市場所佔份額為88%。廣告商的支出分配也證實了谷歌的主導地位,資料顯示廣告商向谷歌支出90%的預算,而向必應支出僅10%。同時,通用搜索文字廣告市場的進入壁壘成本非常高。建設新文字廣告平臺所需的高額費用使谷歌能夠保持其主導地位,避免市場份額受到外界侵蝕。
在直接證據層面,谷歌在該市場定價完全無需考慮其他競爭對手,而這是一個沒有壟斷力量的公司無法做到的。
由此,法院認為谷歌在以上兩個市場具有壟斷力量。

(圖片源於網路)
(二)谷歌是否在以上兩個具有壟斷力量的市場從事排他性行為
因為擁有壟斷本身並不違反《謝爾曼法》第二節,因此,下一步需確定谷歌是否從事了關於通用搜索服務和通用搜索文字廣告市場的排他性行為。原告的主要論證集中在顧客的搜尋預設設定協議上,分別包括瀏覽器協議(主要是與蘋果和Mozilla簽訂)和安卓協議(MADAs和RSAs)。谷歌被指控利用這些協議來維持其在相關市場的壟斷地位。
具體而言,谷歌是Safari和Firefox瀏覽器的預設搜尋引擎。此外,在除三星以外的所有安卓裝置上,谷歌搜尋部件都出現在主螢幕上Chrome被預安裝為專有瀏覽器。原告表示,這些預設設定協議有效地“鎖定”了一半的搜尋市場,進而鎖定了近一半的通用搜索文字廣告市場。這些獨家交易保護了谷歌在兩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避免其與其他公司競爭。原告還明確指出了會阻礙競爭的某些合同條款。例如,ISA中規定的條款限制了蘋果從谷歌轉移搜尋的能力,而RSA則禁止合作伙伴在安卓裝置上預安裝“其他搜尋服務”。
三、判決結果
在仔細考慮和權衡證人證詞和證據後,法院得出以下結論:Google 是壟斷者,並且它一直以壟斷者的身份行事以維持其壟斷地位,違反了《謝爾曼法》第2條。
具體而言,法院認為:
(1)存在針對通用搜索服務(General Search Services)和通用搜索文字廣告(General Search Text Ads)的相關產品市場(Product Market);
(2)Google在這些市場擁有壟斷力量;
(3)Google的預設設定協議是排他、專有性的,具有反競爭效果;
(4)Google沒有為這些協議提供有效的支援競爭理由。
重要的是,法院還發現 Google 透過對通用搜索文字廣告收取超競爭價格(Supracompetitive Price)來行使其壟斷權。這種行為使 Google 獲得了壟斷利潤。
同時,法院也做出了一些有利於谷歌的裁決。法院認為:
(1)搜尋廣告(Search Advertising)存在產品市場,但谷歌在該市場缺乏壟斷權;
(2)通用搜索廣告(General Search Advertising)不存在產品市場;
谷歌不應對其涉及廣告平臺SA360的行為負責。法院還拒絕根據《聯邦民事訴訟規則》(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第37(e)條對谷歌未能儲存員工聊天訊息的行為進行制裁。
四、案例評析
在21世紀的資訊經濟中,科技巨頭的市場行為正受到法律的嚴格審視。美國司法部對谷歌提起的反壟斷訴訟,標誌著對數字市場競爭規則的一次重大考驗。這起案件觸及了網路搜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對谷歌長期以來的市場領導地位提出挑戰。它關係的不僅是谷歌一家公司的未來,更涉及整個科技行業的發展前景和消費者權益的維護。
訴訟的焦點在於谷歌是否透過獨家合同和其他策略,限制了市場的競爭,從而違背了公平競爭的法律原則。如果法院最終確定谷歌的行為構成市場壟斷,這可能會迫使谷歌調整其商業模式,為其他競爭者提供市場機會,從而激發市場的創新活力,給使用者帶來更多樣化的搜尋服務。
此外,此案的裁決可能會對其他科技企業產生廣泛影響,促使它們重新評估自己的市場策略,以避免潛在的法律風險。這起訴訟的結果,無疑將對未來的反壟斷案件產生示範效應,對科技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 [2024].
[2] Section 2 of Sherman Act provides: Every person who shall monopolize, or attempt to monopolize, or combine or conspire with any other person or persons, to monopolize any part of the trade or commerce among the several States, or with foreign nations, shall be deemed guilty of a felony, and, on conviction thereof, shall be punished by fine not exceeding $100,000,000 if a corporation, or, if any other person, $1,000,000, or by imprisonment not exceeding 10 years, or by both said punishments, in the discretion of the court.
[3] Am. Tobacco Co. v. United States, 328 U.S. 781, 811 (1946) .
[4] U.S. Pls.’ Proposed Findings of Fact, ECF No. 839 [hereinafter UPFOF], at 2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