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半生都活在擰巴里,請你看看北大女碩士的人生選擇

文/姚望
人這一生,很難真正的選擇。包括我自己,很多選擇,都是被動做出來的。因此,我常常覺得不快樂,常常覺得生活操蛋。
我們的不快樂,未必都源自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是更多地受到外力的干涉,尤其是父母加七大姑八大姨,共同打出來的組合拳,讓許多人二十多歲就考公考編、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這一套重複的流程,幾乎說代代相傳。
這並沒有錯,但是這未免也太千篇一律。
當你老了,當你回憶往事的時候,你不會想起沒錢付房租,在成都睡長椅;你不會想起,在長白山上,你曾邂逅一生難忘的女孩;你不會想起,那些孤獨寂寞的夜晚,你一個人吹著夏夜的風……
這些的這些,都是一種人生的遺憾。也許你遺憾過,他遺憾過,大家都遺憾過。
但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不那麼循規蹈矩時,我們似乎很難喜歡上她。前幾天,我寫吳豔妮,我說我喜歡她的狂。也有好多人表示,對這個人愛不起來。

現在,我要告訴大家,我同樣支援北大26歲的黃女士,做食堂阿姨。
很多人為她的選擇扼腕嘆息,覺得這是對學歷與教育資源的浪費。但是隻有她自己想得很明白。
她說:“自洽贏過一切體面。”
她說:“在食堂工作的時候,比在網際網路大廠更快樂,做食堂阿姨是自己特別特別開心的一段時間了。”
但也許除了她自己外,少有人支援她的決定。
畢竟北大碩士=百萬年薪+體制編制+社會地位,怎麼能把自己“賤賣”給食堂?
這種想法,這些嘲諷,背後藏著中國社會最深層的困局——我們將“成功”變成了一個封閉的牢籠,每個人都必須按既定軌道行走,否則就是浪費、失敗、荒唐。
我們為什麼見不得高學歷者“低就”?
答案簡單,因為中國人的成功觀是一座圍城。每個孩子從小被灌輸一個等式:讀書=出人頭地=社會認可=人生贏家。

科舉的幽靈盤旋千年,化作今天的高考指揮棒,裹挾著每一個寒門學子踏上“知識改變命運”的獨木橋。而這座橋的終點,必須是CBD的辦公室、體制內的鐵飯碗、年薪百萬的光鮮生活。否則,寒窗苦讀就是笑話,名校文憑就是廢紙,人生價值就是一場投資失敗。
黃女士的選擇,是對這座圍城的叛逃。她拒絕成為績效KPI的奴隸,拒絕讓學歷成為自我價值的唯一衡量尺,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可她的自由,卻成了旁人的不安。
他們害怕。
害怕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奮鬥邏輯被推翻,害怕自己為之拼命的體面原來可以不值一提,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擠進精英圈層,到頭來發現不過是一場空。
這其實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荒誕:我們口口聲聲認為的平等,尤其是職業平等,其實根本沒有走進中國人的內心。人們依然信奉的是出將入相,成為人上人的這一套野蠻邏輯。
無數人抱怨被KPI壓得喘不過氣來,抱怨“內卷”毀掉了人的靈氣,但當有勇士做出有別於他們的行為時,他們卻化成一座大山,企圖給別人施壓。
這種屠龍少年最終變成施壓惡龍的故事,在中國家庭裡一代代傳承,而那些風花雪月,那些生命確證,那些自由瀟灑的人,只要真實的出現,都會被當作異類打壓。
黃女士選擇用健康餐視窗踐行自己的傳播學專業,她讓師生在飯堂裡養成“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習慣,這也許比在媒體上寫一篇爆款文章更具價值。可惜,在功利主義者眼中,她的價值仍然被簡化為“碩士端盤子”的荒誕。
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裡,北大碩士的使命不是創新菜譜,而是坐在格子間裡寫PPT、熬夜加班、為KPI燃燒生命。否則,便是“大材小用”,便是“白讀了書”。
但他們可曾想過,那些在寫字樓裡禿頭加班、為了績效考核焦慮到失眠的人,真的比食堂阿姨更自由嗎?
我們高喊“知識改變命運”,但真正被改變的,往往只是學歷的數字,而不是人生的自由度。那些曾經渴望透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寒門學子,最終還是被迫走上“高薪、體制、房貸、學區房”的固定軌道,被精英濾鏡束縛,被世俗邏輯定義。
所以說,如果這世上有勇敢的人,那我以為最勇敢的人,是敢於拋開世俗偏見,追尋自身快樂的人。
我想起,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的末尾寫了徐霞客的故事。
他說,他之所以寫徐霞客,是因為“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而“成功只有一個——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當年明月寫徐霞客的原因,也正是我寫黃女士的原因。我再說一遍:“自洽贏過一切體面。”而可惜的是,很多人活在擰巴里,根本不能自洽。
當我寫完這篇文章時,我看到了“麵筋哥去世”的訊息。這個悲涼的網紅,讓我寫下了另外一篇悲涼的文章《“麵筋哥”去世,誰的人生不是一場悲涼!》,如果有興趣,請移步小號閱讀。
PS全文完。共1759大家下面二維碼,加好友以保能及時找到我,謝謝各位!

請歡迎關注人格志影片號,方便我們在直播間交流:

推薦閱讀:
“麵筋哥”去世,誰的人生不是一場悲涼!
湖南文理學院性醜聞,重新整理了炸裂和潰爛的程度
緬甸7.9級地震:電詐該死,但人民無辜
昨夜“三隻羊”投訴我失敗了,我想送小楊哥一本餘華的書
大資料揭穿“訂婚強姦案”真相,人性陰暗交易不忍直視
“世紀嬰兒”離世熱搜第一,公共悲傷原因細思極恐
中國年輕人最缺的,是吳豔妮的狂
PS:公號太難寫了,想說些真話,也的確不容易。我所慶幸的是,一直有大家陪在我身邊,才讓我相信,儘管世道舉步維艱,但依然有一群願意聽真話的人。這是我的依靠。
請大家多關注下列公號,這是我的小號,會發一些補充性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