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悉,印度媒體最近幾個月曝光國內企業反映的一件大事:印度政府正在加強對中國工程師的“控制”,不讓中國工程師來到印度。
這條新聞稱中國工程師是很多在印投資企業的關鍵崗位,但從大選前後,他們突然就不被髮放簽證了。
雖然印度之前也有“攔截工程師”的先例,但這波風潮非常大,甚至引起了歐洲國家的關注。
援引印媒報道稱,現在簽證申請積壓量巨大,有多達5000名中國技術和培訓人員在等待發放簽證,莫迪阻止他們來印度。

而知情人士透露,這是印度政府“產業轉型”的方式,聽起來令人匪夷所思。印度的邏輯大致就是,前期歡迎國外(尤其是中國)的企業來投資,為其提供各種便利幫助。
等到工廠順利執行後,印度開始找藉口嚴格審查來自中企的投資計劃,拒絕讓工程師來印度。
這樣一來各國企業就面臨兩個選擇:其一是工廠核心崗位損失,只能停工或者關閉生產線;其二是招募印度人來代替技術崗位,那麼印度將從這些企業中獲得“代替許可權”。
雖然多名受訪行業高管表示這種狀況導致相關專案被延誤甚至取消,迪克森技術公司等印度本土電子產品製造商也都反映“並非是印度人能完全替代中國崗位”。

英國《金融時報》27日報道稱,印度仍然在進行一項大的計劃方案,不過數千名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申請印度簽證過程中的瓶頸可能會耽誤印度成為製造業大國的努力。
因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現在畢竟只有一部分印度人可以頂替中國技術員工上崗,大約60%以上的崗位還是處於停工狀態。
很多崗位到現在缺人的確造成了停工停產,莫迪政府如此做受傷的是印度製造業,這或許能讓印度政府正考慮出臺新規,以加速簽證審批。

有分析則認為,莫迪上臺後採取更加激進的措施,也決定了印度下一步可能會擴大對中國“卡”簽證。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試圖成為獨立的製造中心,在科技企業上不僅扣發技術人員的簽證,還動輒罰款、要求高層“洗牌”換上印度人、強制中企必須招募印度技工等。
這種強取豪奪的方式不僅是給企業帶來了損失,還在國際上削弱了印度的信用,但他們使用這招樂此不疲。
基於莫迪現在更渴望快速實現產業轉型,預計這種情況將繼續。總之這是兩敗俱傷的事情,莫迪非常樂意如此做。

值得一提的還有,美國媒體在報道中認為,印度如此急迫實現產業轉型,是他們也不想充當世界工廠;但現階段卡中國的簽證,不能讓印度“飛躍”成為全球的技術中心,相反對於他們來說還是有弊無利的。
對此有評論稱:“2022年出現科技融資斷崖式下跌後,印度痛苦地意識到他們距離和中國的產權獨立和升級還有很遠;但關鍵在於封鎖中國工程師的簽證能幫助印度崛起嗎?不管是否如此,莫迪仍然要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