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山東女孩辭職返鄉,名字裡有個“魯”字,想紮根在齊魯大地

這是《自拍》第485個口述故事
李魯丹(抖音號:@李小丹體驗官)是個愛笑的山東姑娘。在影片裡,她總是和村民們打成一片,引得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她喜歡在村裡吃大席,去鎮上趕大集,又或者和老人們嘮嗑、聽戲。年輕的笑臉感染了淳樸的農人,簡單的鄉村生活成了詩與遠方。
18歲那年,她離家南下打工,兩年後就果斷辭職返鄉。一望無際的麥地、自由自在的鄉野、飄著柴火飯香的村莊,讓她覺得無比安心。
2019年,對短影片一竅不通的她,決定要用影片記錄下農村的煙火氣和人情味,把家鄉的美好傳遞給更多人,給在外漂泊的人一些安慰。她和同為返鄉青年的搭檔一拍即合,走到哪拍到哪、想到什麼拍什麼,沒想到,走出了一條草根青年的逆襲之路,收穫百萬粉絲。
作為“鄉村守護人”的使命感,讓她步履不停,如今,她的日常變成了下地種菜、開拖拉機耕地、用無人機撒肥,也投身於鄉村旅遊、非遺文化的傳播。她總覺得,自己名字裡有個“魯”字,註定了要紮根在齊魯大地。
以下是她的講述。
趕大集、吃大席,我把鄉村生活拍成詩
我叫李魯丹,1996年出生在山東菏澤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儘管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但爸媽和哥哥姐姐都很寵愛我,讓我無憂無慮地長大。
我的家鄉在菏澤市牡丹區馬鈴崗鎮,是一個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地方。我影片裡記錄的那些場景,趕大集、備年貨,和奶奶一起炸丸子、炸帶魚、蒸饅頭,去集市上買瓜子、糖果、冰糖葫蘆,都是我小時候真實的經歷,到現在依然鮮活地存在我的記憶裡。
在山東,農村趕大集的氣氛非常熱鬧。
或許正是因為來自家人的滋養,我從來沒有想過離開家。但父母卻希望我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去尋找更廣闊的天地。18歲高中畢業那年,我沒有考上大學,在爸爸的堅持下,去到蘇州打工,成了一名珠寶銷售。
我很不適應城市的工作節奏和生活狀態,那時候一個月工資3000多塊錢,交完五險一金和房租基本不剩啥了,家人和朋友也都離得很遠,總覺得特別孤單。兩年後,不顧家人的反對,我硬是辭掉工作回到菏澤,和堂弟合夥經營起一家小店。待在家人身邊,我覺得踏實多了。
拍短影片做自媒體之前,我在珠寶店做銷售。
到2020年,我也閒了很多,沒事在家刷短影片,經常能看到有人說想回家回不去,想看看老家的變化。我就想,能不能透過影片記錄下真實的鄉村生活,把家鄉的風土人情分享出去。
在此之前,我對短影片其實一竅不通,但我有一股說幹就幹的勁。在朋友的介紹下,我認識了攝影師黃雨生,我們一直搭檔到現在。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菏澤人,還都是96年的,溝通起來非常順暢,在創作方向上幾乎是一拍即合,就是記錄家鄉真實的風土人情,我負責出鏡、外聯,他負責拍攝、製作,我們一起策劃,想各種各樣的創意點子。
我和攝影師影片創作理念一致,一直搭檔到現在。
我的搭檔其實是個幕後高手。他在玻璃廠上過班,在木材廠打過工,在電子廠擰過螺絲,因為從小喜歡看電影,自學了剪輯和攝影。後來短影片興起,他把自己剪輯製作的影片發到網上,一條影片暴漲80萬粉絲,連著幾個月做出好幾個百萬粉絲的賬號,有動漫IP的、有真人出鏡的,各種型別他都得心應手。不過後來因為一些變故,他放棄了自媒體,直到我倆搭檔,他覺得又可以做點事情了。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拍的第一條影片就火了,一夜之間達到200萬播放量。那條影片就是我們去到菏澤的一條小吃街,我跟一個老爺爺買了一塊烤紅薯,影片裡扒開紅薯那種熱氣騰騰的畫面,特別治癒。一晚上就獲得了2萬多點贊,我還記得當時我抱著手機不停地重新整理,一晚上都沒放下來,非常激動。
我的第一個影片,是在街邊向一位爺爺買烤紅薯。
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也更加堅定,我們選擇的創作方向是對的,更有動力要沿著這個方向紮根下去做內容。
那時正好臨近春節,農村大集特別熱鬧,我們就去集市溜達,吃燒餅、買年貨、置辦春聯,把喜氣洋洋的春節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又一條影片獲得了超3000萬播放量,一個月漲了20萬粉絲。很多網友說,“看到你的影片,感覺提前過年了”“我還沒放假呢,你咋就回家過年了”。
過年期間的農村大集熱鬧非凡,春節氛圍濃厚。
直到現在,趕大集、吃大席這些熱氣騰騰、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日常,都是我們影片的主題之一。有時候會有人說,怎麼老是同樣的內容反覆拍,但每一條這樣的影片下面,都會有很多網友留言,說“看完想家了”“謝謝你拍出了我記憶裡的家鄉”,我就覺得反覆的記錄是值得的。
我發現被這類影片打動的人,幾乎都有著類似的成長經歷:從小在農村長大,體驗過淳樸的風土人情,因為念書工作遠走他鄉,在城市裡紮根,農村就成了很難再回去的“老家”。他們看到我的影片,或許就會想起“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趕集的”,那是一代人的鄉愁共鳴。
賣爆米花的大爺、炸面泡的大娘,都是我的家人
在影片裡,我替很多人完成了“返鄉”,而對我自己來說,和家人相伴的每一天都彌足珍貴。
2022年,我帶我爸在玉米地拍過一期時尚大片,他教我認個頭高的是三四月播種的春玉米、個頭矮的是六月份收完小麥播種的夏玉米,我教他拿著鋤頭、帶著草帽凹造型。我給這支影片取名為“心在巴黎時裝週,人在鄉村結合部”,這是屬於我們父女的珍貴記憶。
我和爸爸在玉米地拍攝的時尚大片。
我還帶著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去拍過婚紗照。他們結婚五十年了,在他們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什麼婚紗照,我就想給他們彌補這個遺憾。我們用影片記錄了帶爺爺奶奶拍婚紗照的過程,滿頭白髮、滿臉皺紋的老人,穿上婚紗和西裝,笑得就像是二十歲的新婚戀人。
我帶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去拍婚紗照。
除了自己的親人,我還因為拍影片收穫了更多的“家人”,他們笑稱我是“街溜子丹”,卻把我當自己的女兒一般對待。
我經常去的大集,有一個賣爆米花的爺爺跟我特好,經常投餵我。有時候就算不拍影片,我也會給他拎些喜歡的啤酒和下酒菜過去,讓他帶回家吃。有時候長時間不見大爺大娘們,我都覺得少點啥,總想回去看看他們。
集市上賣爆米花的大爺,總能被我逗得哈哈大笑。
我們去過一個叫石頭村的地方拍影片,村裡有一位大娘,第一次去就很熱情地招待我們,後來每次去都要留我們在家吃飯,隔一段時間不去還會給我們打電話,問最近忙不忙呀、有沒有空回來玩。大娘有六個女兒,村民們都說,我是大娘的第七個小女兒。
石頭村的大娘,待我像女兒一般。
有時候,網友會覺得鄉村是城市的對立面——地是荒蕪的、村是孤寂的、人是落寞的。但在我的影片裡,在地裡勞作的農人、在集市上賣貨的攤販、在大席掌勺的主廚,都洋溢著溫暖知足的笑,看起來好像跟他們臉上的皺紋、手上的老繭格格不入。
河南豫劇在山東很受歡迎,我經常和村裡的老人一起看戲。
甚至有人因此質疑我們擺拍。事實上,我們的影片幾乎沒有寫過指令碼,也很少提前策劃,更別談有“群演”了,基本都是走到哪拍到哪、想到什麼拍什麼。
我們這農村的人都非常熱情,也很實在。或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太簡單了,村裡來了個新面孔,大家都願意圍過來,你過去跟他們聊天、互動,他們都是很歡迎的,就算是到一個沒去過的村子,我也很快就能跟村民們拉家常嘮起來。
我和集市上的大叔們都處成了朋友。
有一次我去趕大集,經常一起賣菜的大爺把我拉到一邊,悄悄跟我說,他兒子在外地打工,刷到我的影片,從影片裡看見爸爸的衣服舊了髒了,立刻去給父母買了兩套新衣服。我很意外,又覺得很感動,那是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地感受到影片傳播的力量。
到今年,這種感受強烈了很多。有年輕人透過我們的影片看到家鄉的變化和新面貌,也選擇了返鄉創業。也有外地的粉絲,被影片的氛圍感感染,特意來菏澤旅遊。
前段時間我們在牡丹園拍影片,就遇到一個粉絲,他家離菏澤車程200多公里,說從我的影片看到菏澤的牡丹花都開得特別漂亮,特意來賞花,沒想到在這裡正好碰上我,可高興了。以前從來沒想到,我這樣一個普通人,也能透過自己的方式影響到那麼多人。
從“新手農民”到“牡丹姑娘”,使命感讓我想做更多
2025年,我們開始嘗試創作轉型。一方面,現在平臺上風格類似的賬號比較多,可能慢慢地觀眾會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在加入抖音公益專案“鄉村守護人”後,我也感覺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
過去我想得比較簡單,就是記錄生活、宣傳家鄉。但經過這幾年的鄉村生活,我發現鄉村振興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行的,可能需要更多地挖掘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旅遊,或者是帶動當地農業發展,幫助農民提高收入,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今年一入春,我們就開始接觸蔬菜瓜果種植,去了很多蔬菜基地,還去深入瞭解了一些產業的供應鏈,希望能幫當地的農民跑通銷售這條路。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始嘗試新的內容創作方向,我開始下地幹活、上山摘果,開著拖拉機耕地、操作無人機打藥,做一個真正的“新農人”。
今年開始,種地變成了我的日常。
我和村裡的叔叔嬸嬸們一起種大棚,收了蒜苗拉到市場賣給菜商,收完蒜苗的地要用拖拉機耕好,緊接著種下提前培育好的早茬黏玉米。我還專門去考了無人機證,在村裡接活,幫村民們幾百畝的地打藥、撒化肥。不下地的時候,我就去村裡打榆錢,和爺爺奶奶一起親手做榆錢窩窩。
農閒時我和爺爺奶奶一起做榆錢窩窩。
我普通話講得不太好,以前一直怯於開口,但現在的種地影片裡,我都會一邊幹活一邊講解,讓大家看到蔬菜大省的供應鏈源頭是怎麼運轉、現代農業有多麼發達、不同品類的蔬菜是怎麼緊鑼密鼓地種滿這片土地的四季。
沒想到,我的“新手農民入門指南”,反而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歡和點贊。有人鼓勵我說,“多拍拍這樣接地氣的影片,真不錯”;也有人關注到“農業現代化真棒” “三農政策落實到位,落地生根”;還有人在評論區科普“無人機撒肥和傳統撒肥的區別”。
新手農民的種地日常,被許多網友點贊。
作為一名“鄉村守護人”,我也希望家鄉的美、家鄉人的淳樸與真誠被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們也一直盡力在影片裡展示貫穿在吃穿住行裡的地方非遺文化,比如觀賞傳統戲曲、品嚐傳統宴席、瞭解傳統工藝。到現在為止,我們記錄了柳編、糖畫、戲曲等十幾種非遺民俗。除了自己的家鄉,我們這幾年還經常去外地採風記錄,跑過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不下100個村子。
我們也用影片記錄了十幾種非遺民俗。
我們菏澤是“牡丹之都”,最近又到了牡丹花開的季節,我在曹州牡丹園和其他齊魯地區的鄉村達人們一起,透過影片帶網友們“雲”觀賞家喻戶曉的菏澤牡丹,還參加了字節跳動公益和抖音生活服務聯合舉辦的“菏澤之春·小城大乾坤”直播活動。為了宣傳好菏澤牡丹,我前期做了很多功課,認真瞭解了牡丹花的花期、品類、特點以及各個牡丹園的介紹,就想著不能為家鄉丟臉。
我參加“菏澤之春·小城大乾坤”直播活動,希望為家鄉旅遊貢獻一份力量。
讓我特別開心的是,這次我還和@沂蒙二姐 “合體”拍攝吟詩,一起為菏澤“上分”,共同以“山東區域發展領航員”的身份守護家鄉,助力家鄉發展。
我和@沂蒙二姐 在牡丹園共創賞花影片。
我現在有一種更強的使命感,也有更多做事情的動力。未來我們會繼續往更優質內容轉型,有兩個大方向,一是宣傳大美菏澤,二是助力農業發展。
我不知道,這條路行不行得通,也不知道,未來有多少挑戰等著我。但路是走出來的,一步一個腳印,回頭看總有收穫。
*本文由李魯丹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李魯丹 | 口述
berry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85個口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