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 日的大閱兵,不只是一場紀念儀式。當邀請函遞向各國政要時,這場盛典早就已經變成大國博弈的棋盤,每一張確認出席的回執,每一個猶豫的沉默,都是各方戰略意圖的無聲宣言。我國在這場外交邀約中埋下的伏筆,藏著當代國際政治最精妙的謀略。
對歐洲來說,接不接這張請柬,已經不是簡單的禮儀問題。這張邀請函,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歐洲在大國夾縫中的真實心態。
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始終在 “選邊站” 的焦慮我搖擺:既想維持和美國的傳統盟友關係,又不敢徹底得罪能源命脈捏在俄羅斯手裡、經濟合作深度繫結我國的現實。
我國的態度很早就挑明瞭:俄烏問題上,不站隊、不拱火,但也絕不認同 “俄羅斯必須輸” 的邏輯。這一立場被部分歐洲國家解讀為 “牽制美國” 的策略, 他們以為我方想借俄烏戰場拖住美國,好在亞太從容佈局。
但他們沒看懂,這其實是我國對歐洲的一次 “戰略校準”:那些真正有自主意志的歐洲國家,會明白平衡大國關係的重要性,自然會出現在閱兵現場;而被美國深度捆綁的勢力,只會用缺席表態。這場測試,無關輸贏,只為看清棋盤上的棋子到底會往哪邊走。
大國博弈的奇妙之處,在於焦點永遠在動態轉移。當下的美國,正陷入戰略收縮的悖論:亞太駐軍看似威懾,實則成了 “人質”。撤軍,意味著放棄對亞太盟友的承諾,美債信用將因軍事背書削弱而動搖;不撤,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地緣牽制,又讓他們無力在歐洲持續加碼。
我國對此看得透徹。與其逼迫美國撤軍引發激烈對抗,不如維持這種 “微妙平衡”:美國不放手亞太,就騰不出手徹底掌控歐洲;我國不主動打破美元信用體系,手裡的美債就能保持實際價值。東西半球的暫時 “休戰”,反而讓歐洲成了大國角力的新舞臺。而俄烏戰爭,正是這個舞臺的核心道具。
俄羅斯如果能穩住陣腳,意味著我國透過能源合作、戰略協調在歐洲的影響力已紮下根。如果俄羅斯潰退,美國主導的 “單極秩序” 將在歐洲復辟,我國的戰略空間會被擠壓。所以,“俄羅斯不輸” 從來不是對俄的單方面支援,而是我國為自己在歐洲博弈預留的 “安全墊”。
高手下棋,從不在乎一子得失,而在掌控全域性。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來了,是訊號:他們承認我國在多極世界中的分量,願意在中美俄之間尋找新的平衡。我國順勢可深化和這些國家的經貿、能源合作,讓 “去美元化”“自主供應鏈” 等議題在歐洲獲得更多共鳴。
如果他們不來,也沒關係。我國手裡的牌早已備好:在俄烏和談中更明確地發聲、推動上合組織和歐洲國家的安全對話、擴大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 這些動作足以讓歐洲明白:當美國的保護傘越來越靠不住時,沒有 “鋼鐵意志” 的自主決策,只會在大國博弈中淪為棋子。
這正是 93 閱兵背後的頂級智慧:不預設結果,卻能讓所有可能的結果都為己所用。請柬發出的那一刻,我國就已經站在了博弈的制高點,因為真正的戰略,從來不是逼對方選 A 或 B,而是讓對方發現,無論選 A 還是 B,都繞不開你的規則。
這場圍繞閱兵的外交博弈,終將寫入當代國際關係的教科書:當硝煙散去,人們會發現,決定勝負的從來不是誰的軍艦更多,而是誰能在紛亂中,始終握住棋盤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