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馬修·軒尼詩
轉載:在四季旅行
活動預告+錄取大資料分析報告

長按海報,備註城市,掃碼新增小助手報名
直播預告
正文
馬哈茂德·哈利勒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許多移民似乎都在詆譭美國。
支援哈馬斯的哥倫比亞大學煽動者馬哈茂德·哈利勒被捕並面臨被驅逐的威脅,這暴露了移民辯論中一個常被忽視的微妙之處:並非所有來到這個國家的飢寒交迫、窮困潦倒、擠作一團的民眾都渴望自由的生活。有些人來這裡是為了搗亂。
美國人很難接受自己被人討厭這一事實。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俄羅斯、朝鮮、伊朗——反美情緒瀰漫。這種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的。但美國人難以理解的是,那些從愛爾蘭和法國等國家來到這裡的移民似乎也討厭我們。
這與黨派無關。他們同樣強烈地討厭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這也不是因為我們的外交政策或經濟制度。這是個人層面的厭惡。他們討厭我們的說話方式、飲食和穿著。他們討厭他們所認為的我們的無知和傲慢。他們覺得我們浪費、自私且殘忍。而且當我們去他們的國家時,你真該聽聽他們是怎麼談論我們的。
如果美國真的如此種族主義、奉行帝國主義且糟糕透頂,那為什麼他們中有這麼多人還來這裡呢?他們為什麼不留在自己的國家呢?這是個合理的問題,你有這樣的疑問並不代表你是個偏執的人。
答案是:他們無法留下。有些人是因遭受迫害或貧困而被迫移民。大多數人離開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令人難以抗拒。他們渴望生活在自由之中,而這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隱秘渴望。他們想要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機會、繁榮和大型汽車,也就是那些他們聲稱討厭我們的地方所代表的東西。他們或許也因為這個而討厭自己。
許多最反美的移民是來我們的學院和大學求學的。有些人還與美國公民結婚。他們充分利用美國獨特的自由,卻一有機會就詆譭這個國家。哈利勒先生符合所有特徵:常年的學生身份、預科生的穿著風格、激進的狂熱分子,還有一位美國妻子。作為去年校園反以色列抗議活動中的一名研究生組織者,他享受到的言論自由程度,是他在顯然的出生地敘利亞,或者在他顯然獲得本科學位的黎巴嫩時做夢都不敢想的。
人們對哈利勒先生的背景瞭解不多。我們可以推測,沒人強迫他來到美國。如果他不喜歡這裡,為什麼不離開呢?世界很大,還有許多頂尖大學。
對我們來說,問題在於美國人是否應該容忍那些不懂得自己能來到這裡是多麼幸運的移民。感恩並非必需,但也不會不受歡迎。當你作為客人時,為屠殺主人的朋友而歡呼喝彩,這可不只是沒禮貌,而是令人憎惡的行為。
我們往往認為移民都是努力奮鬥的人——那些勇敢大膽、為追求更好生活而拼搏的人。大多數美國人都是這類人的後代。我們敬重家族中那些開拓進取的移民先輩。我無法形容自己有多麼慶幸出生在新澤西,而不是斯萊戈郡。
殘酷的現實是,並非所有移民都是努力奮鬥的人,也並非所有人都樂於身處此地。有些是吃白食的人,甚至是罪犯,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這樣可能與他們的移民身份無關。相當一部分人就是徹頭徹尾的混蛋,一心想傷害他們入籍的這個國家。看到他們離開,我沒意見。大多數美國人也是如此。
歷史上很少有國家能像美國這樣慷慨好客。我喜歡我們作為世界受壓迫者避難所的聲譽。艾瑪·拉撒路的詩把刻有這首詩的自由女神像描述為“流亡者之母”。這是個美好的形象。一個國家對自己有美好的認知是件好事。
我們可以對校園革命者的激進情緒稍微寬容一點。話說回來,法律就是法律,它沒有義務去寬容。如果哈利勒先生的行為確實如所指控的那樣支援恐怖主義,那麼我認為有理由把他遣送回國,不管他的祖國是哪裡。
如果能進一步證明哈利勒先生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侵犯了猶太學生的公民權利,在我看來,把他塞進貨艙送走都可以。如果他在離開的時候門碰巧撞到他,那就更好了。
考慮到這一切,為什麼要這麼著急呢?此人的妻子顯然已懷孕八個月。人道的做法是等到事實真相弄清楚再說。到那時,如果有必要,再把他趕走。也許可以說服他自願離開。多一點寬容會讓我們這個國家顯得更有氣度。即使哈利勒先生不值得我們這樣做,即使那些討厭美國的人永遠不會因此讚賞我們。
本文作者軒尼詩先生是《華爾街日報》社論特寫副主編。

3月11日,一名示威者在紐約抗議對馬哈茂德·哈利勒的逮捕。圖片:Photo: Jimin Kim/Zuma Press
本文發表於2025年3月13日《華爾街日報》印刷版,標題為'If You Hate America, Why Come Here?'
資料透視未來:
本申請季唯一不容錯過的線下講座——2025美本RD放榜錄取資料解讀和趨勢分析!現場領取福利:
2025美本申請大資料分析報告
2025美本及多國申請工具書
報名請掃描下圖二維碼:

相關閱讀:
華盛頓郵報:特朗普用5天讓美國倒退100年
保守主義如何在美國社會再度盛行
作者:馬修·軒尼詩,轉載:在四季旅行,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