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白:一個活得好、死得也痛快的上海女人

文 | 十三姐
最近幾天很多人讓我吃瓜黃聖依和他老公的各種量子糾纏,我只覺得無聊,浪費時間。
我只想說,在生死麵前,一切看起來都是庸脂俗粉,有些人根本就是一直在一塌糊塗地活著。
很多朋友在關注一位上海女人的生死局。
她叫沙白,43歲。
她從20歲起罹患紅斑狼瘡,到今年為止已經發病7次,這次最嚴重,導致了腎衰竭。長期病痛讓她痛苦不堪,她決定來一場“單程瑞士之旅”。
大家都懂了,單程瑞士,有去無回,為了讓自己能在生命還沒完全潰爛的時候終止。
中國人能在瑞士以合法安樂死形式結束生命的人,我還沒聽說過第二個。
那家為她執行安樂死的機構,名叫“尊嚴”,這個名字真的不錯,很好地詮釋了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在釋出了“最後一條告別影片”後,沙白的頻道現在已經沒有了更新。
網上也有人會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
其實我並不想討論她的故事是否真實,因為她帶來的關於生死的思考是真的。

她在生命倒計時的幾天裡,用影片記錄自己的生活,給大家分享她的家庭、成長、情感和死亡哲學。

最後她決定只帶了三樣東西離開:一個項鍊,一本書,還有爸爸送的圍巾。

當然,其實還有第四樣:尊嚴。

即使在最後一個影片裡,她依然精緻優雅,乾乾淨淨,漂漂亮亮。
如果她不開口,你會覺得她就是一個健康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而且有錢的單身女性,在等待著去周遊世界。
在做了決定的之後的這些天裡,她依然活得比好多健康人都精彩,去體驗好多人一生都“沒時間”去玩的東西,她去學街舞,去跳傘,去潛水,去旅行。
實際上從患病至今這二十多年以來,她從來沒有“遵醫囑”去“避免曬太陽”。提升活著的質量和體驗,比躲在角落等死好多了。

我想說的也是沙白用生命給我們帶來的最核心的一個思考:什麼是生命的質量。

她是一個直接知道自己“死期”的人,這樣反倒是一種幸運。活著的時候擁有不羈,死的時候卻按部就班。

這就讓她有充分的邏輯和足夠的步驟來總結她的“哲學”。
她是一個bisexual也就是雙性戀,她大方坦言自己這一生最愛的一個人是一個女生,但卻是暗戀,那位女生還把她寫進了自己的書裡。
少數群體在這個社會並沒有太多立場,她在生命最後幾天還在珍藏這份美好的感情。

她和自己的媽媽也有不愉快的關係,在最後的時間裡她和自己的心理醫生還在談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
她說:“我對於我母親在我病重的時候所呈現出的一些非利他的行為不是特別能釋懷,然後我回顧了一生,感覺她不是因為我是誰而愛我,而是想讓我成為一個她心目中的我。”

原生家庭的不幸好多人都有,作為一個即將離開的人,她用一句話給了大家一個解決的方案:“這個對生命的覺知,要比你生命是完美的其實更重要。”
“覺知”是心理學裡一個重要的概念,很多人一生都處在痛苦和擰巴之中,對一些關係、一些事不能釋懷,感到迷茫無措,其實是內心對這個關係、這件事沒有自我的覺知,說白了,就是沒有徹底明白到底怎麼回事,想不明白,只能自我內耗。
談到死亡,作為一個比誰都更明確何時何地奔赴死亡的人,沙白坦坦蕩蕩和大家談論死亡,並且一點一滴呈現死前最後幾天的狀態和心境,分享和父親道別的種種場景……
我想這就是她想表達的死亡的意義——讓你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真的,在生死麵前,你會發現很多平時覺得天大的事都是庸俗且愚蠢的小勾當。
雖然我們不能說人只有真的面臨死亡的時候才能大徹大悟,但至少沙白的出現不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一個巨大的現實主義故事,她讓我們知道活著的時候應該在意些什麼。
很多人也在經歷病痛,也希望有沙白這樣的幸運,有自主選擇生死的權利,可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並沒有這個自由,選擇生不自由,選擇死也不自由。
那麼在從生到死的過程的質量,就更顯得珍貴了。
願每個人都能明白生死之外無大事,活得好,先從自己好開始,珍惜身體,珍惜時間,珍惜情感。如果不能自由選擇死,至少死的時候也能像沙白這樣漂漂亮亮,坦坦蕩蕩,輕輕鬆鬆,不留遺憾。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