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十點讀書會(ID:sdclass),作者|阿謹
“媽媽出家了。”
成都的女孩媛媛在小紅書上記錄媽媽出家的故事,她透過網路囑託大家,如果有緣上山,遇上一位名叫機慧的守殿師父,請幫我叮囑她:
“山上苦寒,上坡小心別摔著,按時吃飯,好好控糖,生病別自己扛著,別怕麻煩別人。”

圖源@家住成都的媛媛
媛媛的文字觸動了很多人,也讓人們好奇一個有女兒有親人,在塵世中尚有牽掛的母親,為什麼會選擇出家。
在網際網路場域裡,拜佛上香、出家禪修更多停留在年輕人的自我調侃中,被視為逃避壓力的一種新風潮。
可一個已經走過半生的母親,經歷了結婚生子後卻依舊選擇斬斷塵緣、遁入空門需要莫大的勇氣。
出家這件事對她來說,不止代表著解脫,更映襯著她半生的苦澀。

網友@家住成都的媛媛講述出家母親過往的故事,意外獲得6.2萬的高贊。
媽媽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外公外婆年近40才有了她,對她十分寵愛。
在那個傳統觀念裡重男輕女的年代,全家為了讓媽媽專心讀書很少叫她幹活。
婚後媽媽努力學習做家務,時常有些“傑作”,比碗大的包子,大小不一的肉塊,直到後來也能用巧手包出魚兒形狀的餃子。
這般幸福的過往像是透支了人生後半程的全部僥倖,婚後,媽媽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兒子,又失去了丈夫。
只剩下我這個女兒相依為命,可偏偏我還患有腿部頑疾,7歲到9歲這段時間先後做了3次骨科手術。
漫長治療的3年,媽媽幾乎每天以淚洗面,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的腿保住了……

媛媛和媽媽合照
隨著媛媛的帖子熱度越來越高,她想看望母親的囑託被許多人看見,一位在這所寺廟附近旅行的博主找到廟裡。
他假裝偶然碰到機慧師父,沒有提及媛媛,只是默默跟著機慧師父吃了廟裡的湯飯,那是媛媛日思夜想卻很多年沒再嘗過的味道。
博主問機慧師父:“你開心嗎?”機慧師父說:“開心。”他又問:“你覺得這一生怎麼樣呀?”機慧師父說:“很好啊。”
他還囑咐師父生病要吃藥,上下山要當心。記錄下這段旅程之後,博主寫道:“她不知道我為她而來,但要叮囑的話我都帶到了。”

媛媛在影片下的留言
這個影片不斷被轉發,媛媛也看見了,廟裡的其他居士也把帖子轉給了媛媛媽媽看,媽媽看後哭了很久,給媛媛打去電話:“我永遠是你媽媽,永遠愛你。”

圖源@家住成都的媛媛
其實,媽媽出家後媛媛少有機會見到她,只能在祭奠去世的親人時才有機會和媽媽住上幾天。
從媽媽滅掉塵緣的那刻起,媛媛不能再喊媽媽,她們也成了師父和施主的關係。因為《僧祇》中有一種說法,出家人不能再以世俗的名字和稱謂和稱呼親人,但媛媛並不埋怨,她說:
“我時常希望重活一次,我的媽媽不要嫁給我爸爸,找個健康有擔當的老公,有沒有我都不要緊,她要平安順遂過一生才好,這輩子太苦了。”
“如果有下輩子,真的好希望媽媽能拿一個幸福的劇本,下輩子,我就不來了。”
媽媽決定出家時所有親人強烈反對,只有媛媛義無反顧地支援。因為她知道,媽媽這一生過得太苦了。
這大概是一個女兒對母親深刻地共情和沉痛的祝福——只要你能幸福,下輩子沒有我也可以。

媛媛對母親絕對的支援珍貴又難得,網際網路上崇尚個人自由的年輕人對她不乏理解和祝福,可現實中出家的大齡女性必然面臨巨大阻力,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親人和朋友。
網友@麥子媽媽的朋友曾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婚姻,丈夫酗酒家暴,但清醒的時候又帶上往常和善的面具。
阿姨受夠了這種反覆的生活,向@麥子的媽媽等一眾朋友訴苦想離婚,可秉持著傳統中勸和不勸離的觀念,朋友們都說過日子沒有不磕磕碰碰的。
但受夠隱忍的阿姨依舊留下離婚協議隻身前往另一個城市,斷絕了和所有人的聯絡,在異地剃度出家,遠離俗世紛擾。
可另一邊,丈夫拖著不願離婚,還持續在老家擴散阿姨已經與第三者私奔的謠言,就連親生兒子也跟著詆譭她。

心中的鬱結透過離婚無法排解的人,選擇出家這種另類的方式必然難以獲得周遭的支援。
《第三調解室》節目中,一個男孩埋怨母親出家的行為。在他眼中,母親只是個護士,每個月賺1750元,連護士長都當不上,又是個離婚婦女。
出家表面上是看破紅塵,放下一切,看似高尚,實則自私。

言外之意,媽媽出家前沒錢沒權,甚至離異的標籤更讓她在世俗社會抬不起頭,所以她選擇出家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受到人們的尊重。
媽媽不在了,沒人操持家庭,照顧孩子,在傳統價值觀裡家務瑣事天然歸屬女性負責。
這是許多人不贊同家中女性出家的原因,評論區也有網友談起自己的姥姥在全家團圓的飯桌上提到想出家,話畢所有人都不理解。
姥爺還說:“你出家會打亂所有人的生活。”
可以窺見,在眾人眼中姥姥安度晚年的生活依舊需要圍繞其他家人展開,要幫兒女照顧孩子,要給丈夫做飯,要打理家務。
這就是為什麼明明已經到了兒孫繞膝,安度晚年的時候,卻非要出家的原因,外人覺得姥姥是幸福的全家圍坐,燈火可親。
可他們沒想過飯要姥姥做,燈要姥姥點。
這是多數女性的人生縮影,生活被家人搞得四分五裂,還有無休止的身體勞動和隱形的情緒付出。
媛媛那句“希望媽媽下輩子不要嫁給我爸,下輩子沒有我也可以”讓多少人淚目。
這些中年女性和年紀輕輕看破紅塵的人不一樣,她們終究要捨棄半生的路,斬斷骨肉之連,才能得到救贖。
這句話是儘管困難,依舊選擇出家的大齡女性的內心寫照——成為妻子、母親之後的她們過得並不好。
但說她們自私的人從未真正瞭解,她們為什麼過成這樣。

選擇出家的大齡女性用一種相對極端的方式撕開一個口子,讓許多人看到她們鈍刀切肉的生活——無意義不快樂。
人們頻繁探討,女性在家庭中承擔的家務勞動比男性多得多,但在這之外比家務更隱秘的勞動是情緒勞動。
有官方資料顯示,全球大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而其中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女性苦情緒問題久已。
豆瓣一位網友的媽媽出家時哭著對她說了一句話:“人生無趣,想要清淨。”
這位網友為母親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她深知母親出家的原因並非婚姻不幸,而恰恰是因為她過著和許多女性一樣的生活。
丈夫有上進心,對婚姻忠誠,對父母孝順,全家收入尚可,衣食無憂,女兒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但幸福的反面是,丈夫經常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裡,認為自己承擔了家庭的大部分開支,要求妻子體諒自己賺錢的不容易。而女兒雖然從小學習很好,但是心理上和生活上都更依賴母親。
母親一面要工作,另一面還要提供大量無法被換算成金錢的情緒價值。更別提老生常談的家庭主婦,她們更難擁有等價交換的報酬。
暖衣飽食的時代,情緒上的消耗帶給人的虛無和痛苦遠大於身體上的疲憊。

圖源《82年生的金智英》
社會學家傑瑪·哈特莉寫過一本書叫《她們不是嘮叨,只是受夠了》,記錄了許多女性在家庭事務中不被看見的情緒勞動。
某一年的母親節,她向丈夫要一份房屋清掃服務作為禮物。她說,其實這份禮物的價值不僅是讓屋子變得整潔乾淨,而是讓她可以擺脫一次家務責任。
比如約家政這件事,雖然不用自己打掃,但總會擔心價效比不夠高,服務質量不夠好,必須得多方打聽才能得出最優選,但輪到丈夫去做這件事時卻只是打一通電話就嫌貴。
母親節那天,丈夫決定自己打掃,興沖沖走進廁所清理衛浴,但當傑瑪路過廁所時,首先注意到的是丈夫散落在臥室地板上的衣服,傑瑪沒有及時誇獎丈夫的清潔成果,讓丈夫感到失望。
因為在他眼中,“我正在做你想讓我做的事,所以我需要你的關注”。
情感短影片中總在宣揚,男性心理學就是兒童心理學,言外之意只要你誇讚他,引導他,他便聽之任之。

但迴歸生活,這些本該共同處理的家庭事務,還需要女性耗費更多情緒勞動才能推進下去。
如果你因此發怒生氣,只會換回一句“至於嗎”。是的,單拎出來的每一件小事都不至於引發海嘯,但累積起來足以令人窒息。
針對這種現象,杜素娟老師說過:“你會發現這個社會,它在悄悄地規訓女性群體去付出更多的情緒勞動。”

圖源@杜素娟聊文學
就像大眾眼中一個女性的隱忍溫柔是正當的,而一個強勢的女性可能被評價為女魔頭,但男性的強勢可以被美化為有擔當,雷厲風行。
迎合順從、任勞任怨,成為讚美女性的標籤,可反過來,這種情緒勞動的價值又無法換來該有的認可。
深陷其中的女性,生命力被透支得所剩無幾。

從這個角度,再回看那些被記錄在網際網路上出家的媽媽。
媽媽剃度後,@棘子開始記錄媽媽每年的變化,她才發現媽媽可以在鏡頭前笑得這麼開心,一年比一年變得更加自在平和。
@櫻木和丈夫去看望出家的婆婆,上次見面已經是三年前。現在的婆婆每天凌晨4點起床,敲鐘、誦經、磕頭、上課,還有日常的打掃。
婆婆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充實,為在60歲之前考取相關證書,她每天都在努力學習,她告訴兒子兒媳:“少欲知足者常樂。”

或許對她們來說比“自私”和“逃避現實”更好的評價是——她們只是下定決心不再忍耐順從了,而是要去過自己的人生。
想起電影《奇怪的她》中有一幕,70歲的老人重返青春變成20歲的自己。往事一幕幕湧上心頭,她決心這一次為自己而活。
她去做新發型,買漂亮的衣服,彌補自己曾經為了省吃儉用,幹活方便而不被重視的美麗。
她去咖啡廳的小舞臺上放聲歌唱,去參加音樂比賽,重拾那個為了子女和家庭放棄的夢想。
直到她再次見到讓自己一生引以為傲的兒子,兒子認出模樣變年輕的母親,哭著對她說:
“媽媽你走吧,你快走吧。不要再吃別人丟掉的東西,不要再為了孩子過奴隸一樣的生活,不要再找短命的丈夫,也不要生像我這樣不孝的兒子。”

圖源《奇怪的她》
可明明已經決心為自己而活的母親,看見兒子之後還是選擇懸崖勒馬。
或許每個媽媽內心都有一條追尋自我的道路,只是她們習慣性將人生讓渡出去,分給兒女和家庭。
她們覺得這就是媽媽的使命,但其實,媽媽可以考學、可以出去旅行,可以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也可以去發展興趣愛好。
“媽媽”不應該被這個身份禁錮,也不應該是一個家庭裡的超人,在“媽媽”二字賦予的意義上,首先應該看到她作為女性的訴求——
遵從內心快樂地活著,本來就是她擁有的權利。只是在這條路上,出發的晚一點而已。
*作者:阿謹,本文首發於十點讀書會(ID:sdclass),轉載請聯絡授權。圖源來源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