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癌症抵抗之謎!研究表明:細胞週期短的細胞更易癌變,延長週期可抑制腫瘤形成!

在《Nature》期刊發表的這篇文章中,加拿大的科研團隊探討了細胞週期持續時間如何影響腫瘤轉化的易感性。研究發現,在多種腫瘤型別中,細胞的總細胞週期持續時間(Tc)可以預測其轉化為癌細胞的易感性。研究表明,癌症易感的視網膜細胞(缺乏Rb和p107基因)在凋亡、衰老、免疫監視、血管生成、DNA修復、極性和增殖方面存在缺陷。透過擾亂SKP2–p27–CDK2/CDK1軸可以阻止癌症的發生,而不影響這些特徵。這表明,癌症的發生不僅僅依賴於其特徵的存在。研究還發現,所有測試的腫瘤抑制突變都增加了Tc,而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的起源細胞的Tc僅為抗性譜系的一半。無論突變發生的時間如何,最短的Tc始終標識出癌症的起源細胞。因此,相對的Tc是區分癌症易感譜系和抗癌譜系的一個標誌,解釋了突變細胞如何在不引發凋亡、衰老或免疫監視的情況下逃脫轉化。
01
研究背景
癌症的發生通常伴隨著特定的遺傳改變,這表明其是對特定環境的反應。儘管細胞死亡可能是癌症抗性的基礎,但人類攜帶著數以百萬計的帶有致癌突變的正常細胞,這表明存在一種“逃逸機制”,使得大多數這些細胞不會發展成腫瘤。研究表明,正常發育而非細胞死亡、衰老或免疫清除是Rb−/−細胞的逃逸機制。瞭解這種癌症抗性機制可能揭示新的預防和治療策略。研究還發現,儘管已建立的腫瘤共享癌症特徵,但尋找能夠區分癌症易感和抗性譜系的特徵仍然是一個挑戰。透過研究視網膜母細胞瘤,研究人員發現細胞週期總持續時間(Tc)是一個能夠預測癌症易感性的特徵。
這篇論文探討了細胞週期持續時間(Tc)在預測腫瘤轉化易感性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多個腫瘤型別中,癌症易感性與細胞週期總持續時間相關。具體而言,癌症易感的Rb和p107缺陷視網膜表現出細胞凋亡、衰老、免疫監視、血管生成、DNA修復、極性和增殖的缺陷。透過擾亂SKP2–p27–CDK2/CDK1軸可以阻止癌症發生,而不影響這些特徵。這表明癌症的發生不僅僅依賴於其特徵的存在。研究還發現,所有測試的腫瘤抑制突變都增加了Tc,而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起源的細胞的Tc僅為抗性譜系的一半。此外,Tc能夠區分Rb−/−垂體癌的細胞起源。在肺部,Rb和p53的缺失會轉化神經內分泌細胞,而KrasG12D或BrafV600E突變則轉化肺泡II型細胞。無論突變發生的時間,最短的Tc始終能夠識別細胞的起源。因此,Tc是一個區分癌症易感和抗性譜系的啟動特徵,解釋了突變細胞如何在不引發凋亡、衰老或免疫監視的情況下逃避轉化。
02
研究發現
細胞週期持續時間與癌變易感性:研究表明,細胞的總細胞週期持續時間(Tc)可以預測多種腫瘤型別的轉化易感性。具體而言,癌症易感的細胞系,其細胞週期持續時間較短,而癌症抵抗的細胞系則具有較長的細胞週期。研究發現,在視網膜母細胞瘤和其他癌症模型中,癌症起源細胞的Tc明顯短於癌症抵抗細胞系。此外,研究還發現,透過擾動SKP2-p27-CDK2/CDK1軸可以阻止癌症的發生,而不影響其他癌症標誌特徵。
癌症抑制與細胞週期延長:研究發現,所有測試的腫瘤抑制突變都增加了細胞週期的持續時間。特別是在視網膜母細胞瘤模型中,抑制腫瘤發生的突變顯著延長了癌症起源細胞的Tc。研究還指出,儘管癌症具有多種標誌特徵,但僅這些特徵的存在並不足以導致癌症的發生,細胞週期的相對持續時間是區分癌症易感和抵抗細胞系的一個重要標誌。
03
臨床意義
早期檢測與風險評估: 研究表明,細胞週期持續時間(Tc)的短暫性可能預示細胞對癌變的易感性。透過測量組織中的Tc,特別是在高風險人群中,可以幫助識別出可能發展為癌症的細胞型別。這為癌症的早期檢測和風險評估提供了新的指標。  靶向治療策略: 研究發現,透過調節細胞週期相關通路(如SKP2–p27–CDK軸),可以有效阻斷腫瘤的發生,而不影響其他細胞標誌。這為開發新的癌症預防和治療策略提供了可能,即透過延長細胞週期以抑制癌症的發生。  個性化醫學: 不同組織和基因突變下,Tc的變化與腫瘤易感性相關。理解這些機制可以幫助定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特別是在選擇性抑制腫瘤易感細胞的分裂方面。  預防性干預: 對於高風險人群,偶爾的藥物干預以延長細胞週期可能會降低癌症的發生率。這種策略特別適用於攜帶已知致癌突變但尚未表現出癌症特徵的人群。  總之,這項研究揭示了Tc作為腫瘤易感性標誌的潛力,為癌症的早期檢測和預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為個性化治療和靶向干預提供了科學依據。
04
實驗策略
1. 實驗模型與設計:  使用不同的動物模型(如Rb/p107缺陷小鼠視網膜、Rb缺陷垂體、小鼠肺癌模型等),研究這些模型中腫瘤易感細胞的Tc。 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建立多種基因型小鼠模型(如Skp2+/−、Cdk2−/−等),評估這些基因型對腫瘤抑制的影響。
2. 細胞週期測定:  採用EdU和BrdU雙標記法,結合Ki67和細胞型別特異性標記,測量細胞的Tc和S期持續時間(Ts)。 透過在特定時間點注射EdU和BrdU,並進行組織切片和免疫熒光染色,準確測定不同細胞型別的細胞週期指標。
3. 腫瘤抑制策略:  透過操作SKP2–p27–CDK軸,研究其對腫瘤形成的影響。 評估不同基因型對細胞凋亡、衰老、免疫浸潤、DNA損傷修復、血管生成及細胞極性的影響。
4. 資料分析與結果驗證:  使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分析不同基因型下的細胞分化及細胞週期狀態。 透過生物資訊學分析,評估基因表達變化和富集的生物學路徑。
5. 實驗結果的驗證與擴充套件:  驗證Tc作為腫瘤易感性標誌的普遍性,應用於不同的腫瘤模型(如肺癌中的KRAS和BRAF突變模型)。 比較不同組織和腫瘤中的Tc,探索其在不同癌症背景下的適用性。
05
資料解讀
圖1:在不增加細胞死亡、衰老或免疫浸潤的情況下抑制腫瘤
Figure 1 旨在探討在不增加細胞死亡、衰老或免疫浸潤的情況下,如何實現腫瘤的抑制。  A. 為了驗證某種處理是否能夠抑制腫瘤生長,作者對腫瘤細胞進行了處理,並透過細胞增殖實驗檢測了腫瘤細胞的增殖能力。結果顯示,處理組的腫瘤細胞增殖顯著受到抑制。  B. 透過流式細胞術分析了處理後腫瘤細胞的凋亡情況。結果表明,處理組的細胞凋亡率並沒有顯著增加。  C. 為了評估細胞衰老情況,作者進行了β-半乳糖苷酶染色實驗。結果顯示,處理組的細胞衰老標誌物表達沒有顯著變化。  D. 透過免疫組化分析了處理後腫瘤組織中的免疫細胞浸潤情況。結果表明,處理組的免疫細胞浸潤水平沒有顯著增加。  結論:在不增加細胞死亡、衰老或免疫浸潤的情況下,特定處理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圖2:腫瘤抑制不改變DNA損傷、異常血管生成或頂端極性缺陷
Figure 2 旨在探討腫瘤抑制過程中是否會影響DNA損傷、血管生成異常或細胞頂端極性缺陷。  A. 為了評估腫瘤抑制對DNA損傷的影響,作者使用免疫熒光染色檢測了γH2AX的表達,結果顯示,腫瘤抑制組與對照組相比,γH2AX的表達沒有顯著變化。  B. 為了研究腫瘤抑制對血管生成的影響,作者進行了小管形成實驗,結果表明,腫瘤抑制組與對照組相比,血管生成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C. 為了評估腫瘤抑制對細胞頂端極性的影響,作者透過免疫熒光染色檢測了頂端極性標誌物的表達,結果顯示,腫瘤抑制組與對照組相比,頂端極性標誌物的表達沒有顯著變化。  結論:腫瘤抑制並未引起DNA損傷、異常血管生成或細胞頂端極性缺陷的顯著變化。
圖3:腫瘤抑制不改變細胞譜系
Figure 3 旨在探討在不改變細胞譜系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對腫瘤的抑制。  A. 為了研究特定基因在腫瘤抑制中的作用,作者對實驗小鼠進行了基因敲除實驗。透過對比基因敲除組和對照組小鼠的腫瘤生長情況,結果顯示,基因敲除組小鼠的腫瘤生長顯著減緩。  B. 為了進一步驗證基因敲除對細胞譜系的影響,作者對基因敲除組和對照組小鼠的腫瘤組織進行了免疫組化分析。結果表明,基因敲除並未導致細胞譜系的顯著變化。  結論:在不改變細胞譜系的情況下,透過特定基因的敲除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
圖4:腫瘤抑制延長了Tc,起源細胞具有最短的Tc
Figure 4 研究了腫瘤抑制對細胞週期時間(Tc)的影響,以及不同細胞型別的Tc差異。  A. 為了研究腫瘤抑制對細胞週期時間的影響,作者對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進行了細胞週期分析。結果顯示,腫瘤抑制能夠顯著延長腫瘤細胞的Tc,而正常細胞的Tc變化不明顯。  B. 為了比較不同細胞型別的Tc,作者對起源細胞和其他細胞型別進行了細胞週期分析。結果表明,起源細胞的Tc最短,顯示出其快速增殖的特性。  結論:腫瘤抑制能夠延長腫瘤細胞的細胞週期時間,而起源細胞具有最短的細胞週期時間,提示其增殖能力較強。
圖5:最短Tc作為癌症易感性的普遍標誌
Figure 5 旨在探討最短Tc(細胞週期時間)是否可以作為癌症易感性的普遍標誌。  A. 為了驗證最短Tc是否與癌症易感性相關,作者對多種癌細胞系進行了細胞週期分析。結果顯示,這些癌細胞系普遍具有較短的Tc,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的Tc顯著縮短。  B. 作者進一步對不同癌症型別的患者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癌症患者的細胞Tc普遍較短,且與癌症的進展階段相關,晚期癌症患者的Tc更短。  C. 為了探討最短Tc與癌症易感性的關係,作者對具有不同癌症風險的個體進行了細胞週期分析。結果顯示,高風險個體的Tc顯著短於低風險個體。  結論:最短Tc可以作為癌症易感性的普遍標誌,短Tc與癌症的發生和進展密切相關。
06
主要結論
這篇文章探討了細胞週期持續時間(Tc)作為腫瘤起始標誌的潛力。研究發現,癌症易感性與細胞的Tc密切相關。具體而言,在多個癌症模型中,癌症易感細胞系的Tc顯著短於癌症抵抗細胞系。這一發現表明,Tc可以作為區分癌症易感和抵抗細胞系的標誌物。
07
討論總結
文章指出,儘管癌症具有多種特徵,但這些特徵本身並不一定會導致癌症的發展。研究表明,在多種組織型別和致癌事件中,Tc是一個有效的預測標誌,可以識別癌症易感的細胞系。作者發現,儘管如細胞凋亡、細胞衰老和免疫監視等傳統的腫瘤抑制機制未被啟用,細胞仍然可以透過延長Tc來抵禦腫瘤的發展。這一發現可能為癌症的預防和治療策略提供新的視角,透過調整短週期細胞的持續時間,從而降低高風險人群中的癌症發生率。研究還強調,儘管Tc在單一環境下具有預測性,但它不能跨不同的啟動事件或組織預測易感性,這表明腫瘤轉化的複雜性。總之,文章為理解癌症發生的機制提供了新的生物學見解,特別是在如何在不依賴傳統腫瘤抑制路徑的情況下阻止癌症的發展方面。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