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藍字“北美觀察家”關注我們哦!



當美甲和Uber都成了奢侈品,美國姑娘們開始精緻窮了?
“不喝醉不打車。”
當北美的年輕女孩們開始立下這種flag,我們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曾幾何時,她們還會為了一場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演唱會門票或一套粉粉嫩嫩的《芭比》周邊大手筆買單,如今卻對一杯星巴克拿鐵都要三思。
生活的小確幸,彷彿一夜之間變得“不香”了。
曾經說走就走、想買就買的瀟灑,如今也被通脹逼得偃旗息鼓。

當連指甲油都要精打細算,年輕女性消費曲線正隨經濟前景一起下滑。
通脹陰影下,“輕奢退潮”來襲
過去一年,美國物價飛漲,工資卻原地踏步。作為消費主力軍的年輕女性,眼看著錢包日漸癟下去,只得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消費降級”。資料顯示,美國關於“貼片美甲”(press-on nails)的搜尋量自2月以來激增了10%,而搜尋“金髮染回棕發”的次數同期增長17%——連變美都開始走低成本路線。
調研公司Circana的報告也指出,在截至今年2月的三個月裡,女性消費者在服飾、美妝、家居等日常商品上的支出同比下降了1%,其中服裝類支出銳減最明顯,佔掉這波降幅的一半。要知道,女性貢獻了全美60%的日用消費品購買力,她們的小錢包一捂緊,商家們可坐不住了。
更令人揪心的是消費者信心的低迷。密歇根大學的月度消費者調查顯示,當下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跌至2022年以來的最低谷。
有趣的是,過去幾年裡男性和女性的經濟樂觀度本不相上下,但進入2024年後出現了明顯分化——男性自我感覺“經濟尚可”,女性卻集體更悲觀。
調查負責人徐喬安(Joanne Hsu)解釋道:“大家感受到的風險類似,但女性就是沒那麼樂觀。”或許正因這種謹慎天性,姑娘們率先對錢包做出了反應,把“該省的都省了”。
三個姑娘的精緻窮日常
說到底,大資料裡的曲線,最終體現在一個個具體生活細節裡。來看看三位真實女孩的省錢日常,你或許能從中找到共鳴。
米蘭達,30歲,某影視公司安全經理:租金一年漲了150美元,工資一分沒漲,她不得不開源節流。美甲?自己在家塗塗算了,她已經開始跳過每月的美甲預約。髮廊染髮?考慮再三,還是把一頭挑染的金髮恢復成本色吧,畢竟做棕發維護便宜又省心。她還利用TikTok自學起了服裝改造:把洗舊的運動褲染成了嶄新的黑色,剪下舊襯衫的袖子做成假領子當飾品,一件衣服多種穿法。“我現在試著逛我自己的衣櫥,再也不衝動下單新衣服,”米蘭達調侃道。為貼補房租和醫藥費,她甚至下班後接起了臨時保姆的副業。這位原以為進入大公司就能高枕無憂的職場女性不禁感慨:“遊戲規則變了。我從小被告知只要找份體面的工作就有財務安全,有醫療保險照顧一切,退休還能躺收401(k)養老金。可現實並非如此。”
艾恩,25歲,市場專員:去年從海外漂泊回到老家芝加哥後,艾恩明顯感到手頭緊了。她獨自租房,沒有父母支援,只好處處精打細算:Netflix、亞馬遜會員說砍就砍,外賣和網購一律停掉,就連每週固定的美甲和逛街儀式也省略了。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位曾經每週都看心理諮詢師的女孩,居然開始改用ChatGPT來傾訴心事!“心理諮詢太貴了,誰還有多餘的200美元跟人掏心窩子?”她無奈地說。被公司臨時裁員的那一個月裡,艾恩嘗試每天把煩惱打成一段段文字發給OpenAI的聊天機器人,對方則像個知心好友般即時“復讀”安慰。雖然她也知道AI心靈雞湯無法真正替代專業諮詢,但至少就像發語音日記,能讓自己理清情緒——而這一切不要錢。
有些年輕人開始把AI當成心理治療和治療師的替代。
-
斯蒂芬妮,30歲,護士:居住在紐約曼哈頓的斯蒂芬妮最近對打車軟體說了再見。以前從家到機場叫個Uber大概80美元,如今飆到三位數,她當即立誓:“以後清醒時絕不打Uber!”除非深夜出於安全考慮,否則堅決地鐵公交伺候。她也和外賣APP“冷戰”了。畢竟誰也不想再花30美元訂一份早已涼掉的泰式炒河粉——還不如去Trader Joe’s買幾份平價即食套餐,自己微波爐熱一熱來得香。更誇張的是,斯蒂芬妮居然覺得2020年疫情肆虐時的經濟狀況都比現在強!她感慨自己從日常的小享受中被迫抽離:“但願情況好轉吧,不然只會越來越糟。說實話大家都在掙扎,上至有錢人下到我們普通人,日子都不好過。”
女性主導的“輕奢退潮”,暗藏經濟晴雨表?
或許有人會說,不就是省點小錢嘛,有這麼嚴重嗎?但經濟學家們可不敢掉以輕心。“年輕女性對風吹草動的嗅覺更靈敏,”美國全國女性與家庭協會(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Women & Families)的一位經濟學家安韋莎·馬朱姆德(Anwesha Majumder)指出,當她們開始勒緊褲腰帶時,“很可能意味著整體經濟會很快陷入螺旋式下行”。
畢竟,在現代消費市場上,女性的錢包就是經濟的晴雨表:從美妝時尚到日常雜貨,哪個離得開“她經濟”的支撐?正如專家所言,女性在服裝等可自由支配消費領域佔據“大頭”,如今這一塊她們都開始省,訊號不容小覷。
省錢也要有儀式感:窮並快樂著的生活提案
當然,勒緊錢包過日子,並不代表生活品質徹底降級。如何做到“便宜不失儀式感”,北美的小姐妹們已經開發出不少創意妙招:
-
自制美甲沙龍:沒人陪你去做指甲?那就叫上閨蜜在家相互做!買一套便宜的貼片美甲或者指甲油,在客廳來個SPA級美甲派對,既省錢又增進感情。貼片美甲因為便宜省事,最近在北美的流行度直線上升。
-
舊衣改造挑戰:像米蘭達那樣,把舊衣服翻出來二次創作,不僅省下一筆購物錢,還別有成就感。不會縫紉沒關係,網上有海量教程,“奶奶輩”的紡織手藝在TikTok上一樣時髦。順便也可以辦個衣物交換派對,和朋友交換閒置衣服,體驗“零成本新衣”的快樂。
-
平價儀式感:省錢也需要一些小獎勵來犒勞自己。比如每週給自己安排一次“十美元快樂”:用10美元以內搞定一場小確幸——去附近公園野餐(食材自備)、淘一本二手書、DIY一杯高階拿鐵……花小錢照樣讓生活閃閃發光。
-
數碼時代省錢經:好好利用免費的數字資源。健身改看免費的YouTube教程,電影娛樂就用圖書館的免費看流媒體服務(許多圖書館卡都提供免費觀看電影的平臺,是不是意想不到?),甚至像艾恩那樣,用免費AI陪你聊聊天排解壓力。當然,該看醫生時還是得看,免費聊天機器人再聰明,也比不上專業人士的幫助。
-
公共交通+步行:向“清醒不打車”看齊,能坐地鐵絕不叫車,順便把健身也兼顧了。把每次沒打車省下的$$存進一個“懶人基金”,年底看看自己因為勤奮出行省了多少錢,說不定夠獎勵一次小旅行!
最後想說的是,消費降級並不等於生活降級。眼下這群精明的北美女孩,正用她們的智慧和幽默感,對抗錢包和物價的拉鋸戰。
在省錢這件事上,她們並沒有“躺平”,而是努力找到平衡:既不過度緊繃,也不盲目消費。畢竟,生活可以節儉,但精緻和快樂一樣都不能少。
不知道螢幕前的你最近又在哪些地方偷偷省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精緻窮”秘籍,看看誰的省錢姿勢最亮眼!你又最不能接受哪種形式的消費降級呢?
想了解更多溫哥華熱點話題?

(進入影片,點選賬號頭像,加關注)

掃碼關注我們,獲取第一手權威資訊,深度解讀熱點話題!
北美華人每天都在看的公眾號,權威新聞資訊,
解讀熱點話題,獨家觀點評論,講述北美華人故事!
– 微信公眾號 :北美觀察家 –
內容編寫 | 北美觀察家責任編輯
出品方 | 北美聚焦海潤傳媒

宣告:【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路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