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出圈,以 ChatGPT 和 Character.ai 為代表的工具已深度融入人們的生活。然而,不可忽視的是,GAI 技術在廣泛應用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尚未被重視的安全和倫理問題。
那麼,對於天生對新技術敏感和好奇的青少年群體而言,他們是如何使用這些工具,背後又潛藏著哪些安全和心理問題?
為探索上述問題的答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團隊合作,透過分析 Reddit 平臺相關貼文並結合青少年及家長的深度訪談,全面揭示了三大核心發現:
首先,青少年群體呈現出多樣化的 GAI 使用模式,包括輔助學習、社交娛樂等場景;其次,家長與青少年對 GAI 安全風險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這種認知鴻溝可能加劇潛在危害;最後,家長在實施監管時面臨技術理解不足、代際溝通障礙等多重挑戰。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青少年與 GAI 互動的真實情況,還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技術開發者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當 GAI 發展為情感陪伴工具,AI 擬人化是好是壞?
該研究源於課題組對青少年與 GAI 互動現狀的兩個核心觀察:一是青少年群體的 GAI 使用模式尚未被系統性研究;二是家長在這類技術中的角色存在顯著盲區。
研究人員發現,儘管許多家長意識到技術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但他們往往對 GAI 的使用方式、潛在風險以及如何有效管理缺乏清晰的認知。
從實際需求的角度來看,隨著 AI 技術的普及,如何幫助青少年安全、高效地使用這些工具,以及如何讓家長和科技公司更好地發揮監管和保護作用,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人員希望填補這一領域的知識空白,同時為技術設計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採用了 Reddit 資料分析和訪談兩種方法。在 Reddit 平臺上,研究團隊分析了涉及青少年使用 GAI 工具的帖文,試圖瞭解他們在這一公開空間中分享的真實體驗和擔憂。
與此同時,該課題組還與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及其家長進行深入訪談,探討他們對 GAI 工具的看法和使用模式。這種雙重視角不僅豐富了研究內容,也讓他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這一問題的複雜性。

表丨 Reddit 資料集中的統計概覽(來源:S&P)
研究發現,青少年不僅用這些工具來完成學習任務,更把它們當作“朋友”或者“傾訴物件”。在孤獨時,他們會與 AI 對話,有些人甚至依賴 AI 來緩解壓力或者尋求情感支援。
讓研究人員感到震驚的是,有一名受訪青少年曾對他們表示:“我不明白自己怎麼會和 AI 聊了這麼多,聊到連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都不聯絡了。”這種將 AI 擬人化的傾向在 Character.ai 等平臺上尤為突出,部分青少年甚至將 AI 視為“伴侶”,並坦言“AI 總是站在我這邊,有時候比朋友還懂我”。
這種心理依賴反映了青少年對情感支援和社交需求的獨特特徵,但也可能因此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讓研究人員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相比之下,家長對孩子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卻知之甚少,甚至低估了其中的潛在風險,比如虛假資訊、隱私洩露和心理依賴等問題。
另一方面,GAI 的互動存在風險隱患——其回應並不總是負責任的。當青少年向 AI 尋求情感或行為建議時,AI 可能給出不合適的答案。一位受訪者提到,當自己表達負面情緒甚至暴力傾向時,AI 的回答“看起來很合理”,但卻可能助長不良行為。

表丨使用者的人口統計特徵、使用模式和位置(來源:S&P)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青少年還會利用 GAI 從事風險行為,比如在 Snapchat 等平臺生成模擬群聊,這種互動場景給內容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
研究還發現,青少年和家長在風險認知上的差異顯著:青少年主要擔心對 AI 成癮、隱私洩露,以及與 AI 建立不健康的情感聯絡;而家長則更關注資料收集和孩子接觸不適宜內容的問題。
這種認知差異直接影響了家庭在 GAI 使用上的協作。正如一位家長所說:“我甚至不知道孩子用的是什麼軟體,只是聽他偶爾提到 AI。”
儘管如此,還是有部分家長嘗試積極介入孩子的 AI 使用行為。有家長要求孩子向他們展示如何使用 AI,並共同討論生成內容是否準確、有哪些潛在風險。不過他們普遍認為,缺乏合適的工具讓這種參與變得很困難。目前許多技術手段並未專門為家長和 GAI 設計,導致他們在監督和引導孩子時常常“力不從心”。
讓研究團隊印象深刻的是,青少年往往表現出對規範指導的強烈需求。他們有時會主動問:“這樣真的好嗎?會不會對我不好?應該怎麼辦?”這些問題顯示出他們對自己的擔憂和對外界幫助的渴望,並希望有人能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這也讓研究人員意識到,很多時候,青少年的問題不是不想改變,而是缺乏一個明確的方向或者可靠的指導。這也讓其更加堅定,技術開發者、教育者甚至家長都應該站出來,共同引導和支援他們。

圖丨從左至右依次為:餘雅蔓和汪洋(來源:餘雅蔓)
日前,相關論文以《探索父母與子女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安全性的認知:擔憂、緩解策略及設計啟示》(Exploring Parent-Child Perceptions on Safety in Generative AI: Concerns, Mitigation Strategies, and Design Implications)為題已被 IEEE 安全與隱私研討會(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簡稱 S&P)接收發表 [1]。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博士研究生餘雅蔓是第一作者,汪洋教授擔任通訊作者。
圖丨相關論文(來源:S&P)
審稿人對該工作評價稱:“這項研究揭示了很多深刻的洞察,比如青少年如何使用 GAI 工具,像尋求情感支援、社互動動等。”他們還認為,把 Reddit 資料分析和訪談相結合,是一種多維度、具有實證價值的方式。
此外,課題組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後續研究,近日釋出了新論文。該研究透過整合分析 Reddit、AI 風險案例資料庫和青少年真實對話記錄,系統構建了一個涵蓋心理健康、行為發展、有害內容等六大維度、共 84 類風險的青少年 GAI 風險分類體系,為後續的風險檢測、干預機制設計和平臺治理提供了理論基礎 [2]。

GAI 互動潛在應用場景:教育、家庭、技術開發和政策制定
透過研究青少年和家長與 GAI 的互動方式,研究團隊發現該領域具有諸多潛在的應用場景,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技術開發和政策制定方面。
1. 家庭支援工具的開發(最直接的需求)
家庭支援工具是當前需求最迫切的方向。研究發現,家長對孩子與 AI 的互動缺乏瞭解,而現有工具在應對 GAI 的複雜性時存在明顯短板。
他們認為,未來的工具可以聚焦以下創新:
-
即時反饋與透明性:提供即時動態報告,包括孩子的使用模式、生成內容的風險等級,以及潛在情緒問題的提示,幫助家長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理解”。
-
協作學習模式:工具不僅僅是限制,還能促進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比如共同審閱 AI 生成的內容,以及討論真實性和潛在風險,從而增進家庭溝通。
-
即時風險預測與干預:透過情感分析和智慧演算法,提前預測可能的心理健康風險,並提供及時的干預建議。
2.AI 教育領域
教育是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 GAI 的核心途徑。基於這項研究,教育機構可以開展以下實踐:
-
在中小學階段普及 GAI 的基本知識,包括如何識別虛假資訊、保護隱私以及避免心理依賴。這不僅有助於提高青少年的技術素養,還能培養他們更理性的技術觀念。
-
組織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的技術培訓,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瞭解 AI 技術的優勢與風險。這種形式還能增進家庭之間的溝通,可提升家長的參與感和信任度。
3. 政策與行業標準的制定
-
透過政策支援,為家庭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 AI 使用指導和工具試用機會,特別是幫助那些對技術相對陌生的家長。
-
要求 GAI 平臺必須具備基礎的家長控制功能,並對使用資料的透明性做出嚴格規定。
-
設計針對青少年的 GAI,提供學習和社交功能的同時,內建風險提醒和適應不同年齡段的內容過濾機制。
-
許多青少年將 AI 用作情感支援工具,但現有技術在倫理和內容方面仍有不足。未來的 AI 工具可以透過更精細的情感分析和負責任的反饋機制,幫助青少年獲得真正積極的心理支援,而不是陷入依賴或誤導。

致力於更貼近家庭需求
目前,該課題組正在努力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目前,他們已初步設計了一個家長友好型的支援工具。研究人員正在測試並快速迭代,希望能儘快推出這款工具。
該系統的核心是幫助家長即時瞭解孩子的 AI 使用情況,它將提供簡潔的使用報告和潛在風險提醒,還可以加入親子互動的相關功能,讓家長和孩子共同討論生成內容,甚至透過工具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據研究團隊介紹,未來他們最期待實現的一個方向是讓技術更貼近家庭需求,幫助家長不僅是“監督”,還能真正參與孩子的數字生活。
這項研究也讓研究人員意識到,GAI 技術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技術本身,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家庭和心理層面的複雜問題。青少年在使用這些工具時,所體驗的不僅是功能上的便利,更是情感、認同甚至孤獨感的填補。這種複雜性意味著,技術設計、政策制定和家庭教育需要更緊密地結合,以共同應對這些挑戰。
此外,研究團隊強調,這項研究不僅是為了揭示問題,更是為了推動改變。他們希望這項研究能成為一個新起點,引發更多對青少年與 GAI 互動的關注,併為家庭、教育機構以及開發者提供具體的方向,真正讓技術服務於人,而不是讓人被技術引導。

參考資料:
1.https://www.computer.org/csdl/proceedings-article/sp/2025/223600a090/224AompDDwc
2.https://arxiv.org/pdf/2502.16383
運營/排版:何晨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