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Letsight
作者:Ava
相信不少人對桑德爾教授並不陌生。他所開設的課程《公正:該如何做是好?》曾風靡全球,成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提到的“電車難題”:
“假設你是一位電車司機,電車正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飛馳。你突然發現,前方軌道上有五名工人正在作業,而此時剎車失靈。這時你發現還有一條分岔軌道,那裡只有一名工人。你能控制方向盤,你會怎麼做?”
圖源:網易公開課
最近,“北京大學大講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舉辦了邁克爾·桑德爾系列講座,他再次提到了他近年來頻繁探討的一個議題:優績主義(meritocracy)。

“公平競爭”的另一面
在北大的講座上,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丟擲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擇優選拔的原則,真的構成了社會公正的基石嗎?
他用“賽跑”來打比方:如果起跑線真的是完全公平的,每位競爭者都獲得了同樣的資源、訓練和機會,那麼,跑贏的人是否就理所當然地“配得上”成功,而落後的人只能無奈接受失敗的結果?

圖源:桑德爾教授講座
所謂優績主義,表面上是一套看似公平的制度邏輯,人人在機會平等的前提下展開競爭,憑藉自身的努力和才能取得成功。
比如,最好的大學應該錄取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最好的崗位應該由最能幹的人來勝任。擇優錄取、能者居之,這聽起來不僅合理,而且非常正確。

圖源:小捨得
但是桑德爾教授指出,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真的擁有一個“完全平等”的起跑線嗎?
他認為這樣的“公平競爭”其實忽略了現實中的巨大不平等。
一個人的性別、種族、出生地區、健康狀況、天賦資質、家庭背景和社會經濟地位等這些關鍵變數,是大多數人無法選擇的,但又深刻影響了他們能否在競爭中勝出。
在國際教育領域更是如此,以美國大學為例,性別、種族、出生地區、是不是第一代大學生、家族中是否有人曾經被名校錄取等,都或多或少決定了一個人被錄取的機率。
《紐約時報》曾釋出了一篇哈佛大學教授的論文,揭示了美國精英大學錄取背後的“潛規則”。
研究指出,藤校及Top 10名校中,六分之一的學生來自最富有的家庭。

圖源:紐約時報
在被錄取的家庭收入前1%的學生中,八分之一是透過體育專案進入名校的;而對於家庭收入處於底層60%的人群,這一比例僅為十分之一。
哪怕標化考試成績相同,富裕家庭學生的非學術評分也顯著更高,最終影響了他們的錄取機率。

圖源:紐約時報
一個更隱秘的差距是,由於富裕家庭可以為孩子聘請最優秀的老師,提供最優質的學習資源,所以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往往有更高的標準化考試成績。

圖源:紐約時報
也就是說,在優績主義構建的“公平”外殼下,實際執行的是另一套隱藏的遊戲規則:
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決定了你能不能參與這場“公平”的競技,甚至你是否有資格站在起跑線上。

成功者的傲慢
更令人唏噓的是,在優績主義的話語體系下,精英們往往認為自己的成功來自於努力和才能,卻忽略了時機和運氣的加持。
他們甚至會鄙視那些失敗者,認為他們沒能改變人生是因為不努力。
這就是桑德爾教授所提到的“精英的傲慢”。
在他的著作《精英的傲慢》中,他指出了被優績主義異化的社會,成功者傲慢和失敗者羞恥。

圖源:十三邀
面對來自主流價值體系的批評,失敗者有的選擇了反抗,但更多人則陷入自我否定,漸漸失去了繼續奮進的動力。
桑德爾直接指出,優績製造成了一種“暴政”,讓社會撕裂、背離正義,也讓人喪失了尊嚴。
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姜以琳花費七年時間,深入北京排名前十的五所高中,追蹤研究了25位出身精英家庭(家庭收入位居全國前10%)的學生。
在其著作《學神》中提到,中國精英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形成了以考試成績與努力程度為標準的等級秩序,分別是學神、學霸、學渣、學弱。
在這個評價系統裡,強者備受推崇,而對失利者,很少有人願意給予一絲同情或安慰。
她發現,班上一位成績墊底的男生,畢業典禮上,其他同學都在合影留念,只有他留下了一張單人照。

圖源:學神
在姜以琳的研究中發現,這些精英學生的父母都上過大學,學歷水平高於全國98%至99%的同齡人。
他們熟悉升學遊戲的規則,也是這套邏輯的贏家,更掌握了大量的文化資本。
書中提到一個名叫詩穎的女孩,她的目標是清華大學,她的母親是清華中文系的一位教授。
由於女兒未能透過自主招生,母親立即動用自己所能調動的一切教育資源,包括聯絡招生老師獲取升學資訊,最終幫助女兒順利進入了招生老師推薦的專業。
但是在這些精英學生眼中,一切努力都是源於自己的努力,往往忽視了父母給予的支援。

圖源:天才基本法
當然,即便是成功者,也難以逃脫優績主義的桎梏。
社會競爭沒有終點,哪怕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也不過是下一場競爭的起點。在這種持續的焦慮中,很多人依然難以獲得真正的鬆弛感和滿足感。
姜以琳發現,在激烈的競爭面前,精英學生就像水面上的天鵝,看起來優雅從容,其實水下拼命划水。
嘴上說“我沒怎麼學”的學生,其實會偷偷熬夜刷題;那些說“我隨便就找到工作”的人,其實也曾做了幾個月不拿工資的實習。

拋棄優績主義之後
在講座上,一位學生提出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當我們意識到優績主義競爭體系的弊端後,一些人主動跳出這個邏輯,但是卻很容易陷入另一種虛無主義。
桑德爾教授指出,這種精神危機正是當代社會面臨的最深層挑戰之一。

圖源:桑德爾教授講座
對年輕一代而言,優績主義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那句再熟悉不過的話“成績決定一切”。
考試分數成了評價學生能力與未來的唯一標尺,好成績代表更高排名、更優資源、更頂尖的大學,進而通往更好的職業和生活。
實際上這套標準太單一,忽略了人的多樣性、情感和價值追求,把教育變成了通向名利的工具,而不是探索自我和世界的過程。
教育被異化成一臺沒有靈魂的機器,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在不斷地打造同質化的“產品”。

圖源:小歡喜
當一個人拒絕接受這一套制度,不再追求高分、名校這些成功的標籤時,卻發現自己不知道還能追求什麼。
如果不是為了拿高分、進名校,那我的努力還有意義嗎?如果我不想成為“精英”,那我還能成為什麼?
人生就好像一臺智慧駕駛的汽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每一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指令,轉彎、加速、減速都被規劃得清清楚楚。
直到有一天,方向盤突然交到我們自己手裡,才發現我們不會開車,更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裡。

圖源:上野千鶴子東京大學開學演講
但這並不意味著優績主義存在的合理性,相反,正是因為我們被優績主義裹挾太久了,它讓越來越多孩子感到孤獨和無意義。
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優績主義規訓,學業、績點、補習圍繞著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他們跳出這場競技後就直接變成了“空心人”。
拋棄優績主義之後,更重要的是找到新的方向和意義。
或許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們:
你不必成為所有人眼中的“成功者”,你可以成為一個有意義地活著的人;不是隻有精英,才配擁有成就感,不是隻有名校,才值得被尊重。
你可以慢慢來,可以試錯,可以走彎路,只要你願意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就已經贏了一半。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