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高口碑爆笑喜劇片,讓東亞打工人集體“破防”了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沒關係的,你不用成為特別的人”。
文|從易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近些年,“鬼片”成為臺灣電影市場最亮眼的標籤之一。多部鬼片拍成了系列,比如《紅衣小女孩》系列、《粽邪》系列、《女鬼橋》系列,2022年的《咒》更是“嚇”遍全球。最近,難得能夠在內地大銀幕公映的“鬼片”《詭才之道(臺灣地區上映時片名為《鬼才知道》),打破傳統鬼片的恐怖驚悚定式,並以“內地限定”的版本跳脫出鬼片題材。
這部由徐漢強執導的“陰間喜劇”,表面上充斥著陰間綜藝、女鬼折腰、厲鬼選秀等癲狂笑料,核心是現代人深陷“內卷社會”與“優績主義”困境的黑色寓言,銀幕上投射的是無數普通人在生活泥潭中掙扎的倒影。

然而,功利的尺度之外,我們還有一種更溫柔的生存方式。
內卷無意義
在《詭才之道》構建的陰間世界裡,鬼們的生存規則與現實中的“內卷社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那些面臨魂飛魄散風險的鬼們,生存資格取決於“厲鬼證”的獲取。這一證件由鬼界委員會(簡稱“鬼委會”)發放,鬼委會將“被看見”作為唯一價值準繩:每個鬼都必須擁有嚇人的才華,透過成功嚇到活人(“業績”)來獲取“厲鬼證”,以此維持在陰間的存在。

有了“厲鬼證”,並非一勞永逸。厲鬼需要定期續費,鬼們的經費源於嚇人業績,即KPI考核。鬼界中,嚇人次數、恐怖指數、網路傳播量等指標構成一套嚴密的量化體系。厲鬼必須不斷製造都市傳說、達到量化標準,才能避免淪為“冗鬼”而被系統淘汰。這與職場中,打工人為了保住工作、獲得晉升,完成考核指標如出一轍。
鬼界有個“金鬼獎”,這一獎項象徵著鬼界的最高榮譽,是眾鬼夢寐以求的目標。鬼們為了獲得“金鬼獎”,不惜一切代價,把自己折騰得面目全非。這大抵就像人們總是將成功與財富、地位、榮譽等外在因素劃等號,各種獎項和榮譽成為我們衡量成功的標準之一,引得無數人競相追逐。
競爭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鬼們的競爭是內卷式競爭——競爭不再服務於發展,而是淪為維持系統運轉的燃料;個體的努力不再指向價值創造,而是被迫捲入一場永無止境的生存遊戲。
所有擔心消失的鬼魂都圍繞“厲鬼證”展開激烈角逐,競爭手段侷限在“嚇活人”這一單一維度,沒有向外拓展新的生存方式或價值實現途徑。這很像職場裡的KPI、大學裡的績點,考核指標基本就是單一的。鬼們被困在這個既定的競爭框架內,無法突破。

嚇人的方式雖然多樣,但已經很難翻出新花樣,大多是在已有的恐怖元素基礎上進行改良,或者迫使參與者投入更多精力模仿對手策略。大量低水平的低效重複,要嚇到活人就更難了。
哪怕鬼們如同現代社會中的網紅和藝人,不斷製造話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名氣如過眼雲煙,“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結果就是,所有人更加拼命,零和博弈卻愈演愈烈。形同一場必然到來的末位淘汰,就算每個人都超額完成了業績,總還是有人末位,總還是有人要被淘汰。

凱薩琳(張榕容 飾)是電影的核心人物之一。她曾憑藉“旺來大飯店”的恐怖傳聞成為鬼界天后,為了維持在鬼界的地位、甚至僅僅只是那張“厲鬼證”,仍要不斷想辦法提升嚇人技能,時刻不敢鬆懈。
只可惜,凱薩琳透過實體空間的壓迫感(如酒店幽閉的房間)、肢體的驚悚奇觀(折腰)、製造沉浸式恐懼體驗、依賴時間積累的嚇人技法,在網路時代顯得笨拙而過時。與之相對,凱薩琳的徒弟潔西卡(姚以緹 飾)的詛咒影片只需15秒即可讓人“中邪”,完美契合碎片化傳播邏輯。
當然,潔西卡的命運也早已寫定,她同樣會步凱薩琳的覆轍,被新人取代。她們不是敗於“努力不夠”,而是敗給一套內卷化的遊戲規則——不論多麼努力提升嚇人技能,這種努力只是在既定的、不斷收縮的競爭範圍內掙扎,邊際效益勢必逐漸遞減。再多聰明的腦袋,始終只能一直擠一座獨木橋上,沒有誰可以篤定不會被擠下來。

當潔西卡“崛起”,凱薩琳的資歷與經驗就顯得“過時”,甚至被嘲笑。這讓我想到職場中的“35歲危機”或“35歲詛咒”。在快速變化的時代,終身學習是必要的,但由此衍生出的“年齡歧視”或“年輕崇拜”,本質上還是把人工具化了。鬼委會就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主體一樣,將鬼視為可隨意調配的資源,認為年輕的鬼精力充沛、反應敏捷,能更高效地執行高強度任務,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與技術,可塑性強;年紀大的“工具”,就成了該被淘汰的廢棄品。
“年齡歧視”是內卷環境下的普遍現象,但這種歧視本身又是可笑的。那些年輕的員工,難道不會有35歲的一天?有“35歲危機”,難道不會再創造出類似的“45歲危機”的裁員理由?在KPI至上的管理系統面前,所有無法被量化的價值都被視為無效。工作經驗的沉澱、對行業深度的理解、人脈資源的積累,這些在歲月中形成的財富被棄如敝履。

《詭才之道》由此破除了“越努力越成功”或者“越努力越幸運”的迷信。這並非否定努力的價值與意義,真正需要我們思考的,是個體所處的環境以及個體在努力過程中的切身體驗。正向的努力讓人樂在其中,但在內卷的環境下,努力被賦予近乎病態的意義,努力帶來的並非是預期中的成就感、獲得感與幸福感,更多的是身心俱疲,是厭棄他人和自我厭棄。這種努力,如同在跑步機上狂奔,看似不斷前行,實則原地踏步。
要擺脫這樣的處境並非易事。但對於我等打工人來說,可以做的就是洞穿職場中那個“金鬼獎”的虛妄。就在凱薩琳與潔西卡爭得你死我活時,紅衣小女孩意外奪冠,徹底暴露所謂的成功桂冠的無意義。破解內卷的金鑰,或許不在於躲避競爭或躲避社會,而在於重新定義“成功”,不被外界那個單一的標準綁架。

平凡沒有錯
《詭才之道》的另一核心人物,是王淨飾演的“同學”。
不同於凱薩琳曾經名噪一時,同學這個在影片中連名字都未曾被明確提及的人,承載著無數平凡人/平凡鬼的影子。

同學生前的經歷,是一部充滿挫折與迷茫的“失敗史”。她始終活在優秀姐姐的陰影之下,父母的期待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為了成為父母眼中“特別的人”,她拼盡全力,卻總是因能力不足而屢屢碰壁。生前,她唯一獲得的“努力獎”是父親偽造的獎狀。
最終,一場地震無情結束她年輕的生命,她被堆滿獎盃的櫥櫃壓死,這些象徵著他人成就的獎盃,在那一刻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也諷刺地宣告她生前追求卓越的徹底失敗。

同學的遭遇,是優績主義在現實生活中的縮影。優績主義的核心邏輯是:社會資源與地位的分配應基於個人能力與成就。這一理念看似公平,實則將人的價值簡化為成績、收入等可量化的指標,進而催生出無休止的競爭與焦慮。在學校裡,成績成為衡量學生優劣的首要標準;在職場中,KPI決定著個人的晉升與發展……
尤其在東亞社會,優績主義與家庭期待、社會評價深度繫結,形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更驚悚的是,東亞社會內卷又相當普遍,有限的優質資源被激烈爭奪,在優績主義的價值導向下,人們為了獲取更高的成就、更好的社會資源與地位,不斷自我加碼,陷入惡性競爭的迴圈。
優績主義也必然催生“平凡是一種錯”的邏輯。當成功被狹隘地定義為在量化指標上的出類拔萃,只有站在金字塔尖的人才配得上認可與尊重,未能在可量化維度中嶄露頭角就會被視為失敗者,平凡成為一種罪過。

同學就是如此。不論生前還是死後,她總是畏畏縮縮、垂頭喪氣的模樣,因為她沒自信、沒底氣,她認為自己的平凡是一種錯,就連她喊出的“好恨吶”都綿軟無力,好像連恨都沒有資格。
死後的同學本以為可以擺脫生前的種種困擾,卻未曾料到,鬼界同樣被優績主義所籠罩,“厲鬼證”“金鬼獎”困住芸芸眾鬼。身為菜鳥鬼,同學在鬼界的處境與生前如出一轍,她既沒有令人驚豔的嚇人天賦,也缺乏引人注目的背景故事,她再次淪為邊緣鬼。當價值被等同於成就,普通人不僅失去社會位置,就算成為鬼,也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導演徐漢強在創作過程中,將自己的經歷融入影片之中。他成長於一個鼓勵出人頭地、追求成績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期望在他心中種下追求卓越的種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發現,努力並不一定能帶來預期的回報,成功似乎也並非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努力。這種認知上的落差,讓他陷入對自我價值的迷茫與困惑之中。

“爸媽從小就鼓勵我們要出人頭地、要做出成績、要得獎,雖然他們是用很溫柔的方式在鼓勵我,但是那個東西會內化,變成好像你一定要‘被看見’你的努力才算一回事,所以我每次看到這種徒勞無功的努力的時候,就會覺得很悲傷。”創作《鬼才之道》的過程,也是導演一場“漫長的自我接納”。
同學的自我接納,首先來自於姍姍來遲的“被愛”。當她萬念俱灰地回到人間,發現家中那個曾擺滿姐姐獎盃的櫥窗,塞滿她生前的照片……這些與榮譽無關的影像,讓同學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從來不需要獎狀佐證。照片中那個不完美、不優秀卻真實活過的女孩,早已在父母的深愛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這其實也折射出東亞父母的一種悲哀——愛孩子卻又傷害孩子,失去時才明白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或者明明深愛,卻又由於溝通不暢、表達愛的方式不當,造成深深的誤解和傷害。
總有人愛你平凡的模樣,那如果沒有呢?也確實存在那種不愛孩子的父母。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愛自己、我們一定要愛自己。

同學自我接納的另一個重要契機,是她與凱薩琳等人組成的“廢柴聯盟”,這個小小的共同體成為她逃離優績主義桎梏、走向自我接納的溫暖港灣。
作為毫無天賦的菜鳥鬼,同學原本只能坐等被淘汰,但是因為她骨子裡的真誠和善良,凱薩琳、Makoto(陳柏霖 飾)、卡蜜拉(百白 飾)等人幫助了她。在旺來大飯店裡,他們共同謀劃嚇人計劃,一起面對各種打壓和挑戰。卡蜜拉始終默默陪伴,凱薩琳毫無保留地教導同學嚇人技巧,經紀人Makoto不氣餒地鼓勵著團隊成員……

這個共同體的本質,通俗地說,就是“真善美”。善良的人遇到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幫助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與善良的人形成聯結。這種人格上的美好,其實也在質疑著“平凡”的定義:擁有美好的人格,難道不是一種“不平凡”?同學的真誠、凱薩琳重拾的初心、Makoto藏在嬉笑下的溫柔,這些未被量化的人格光芒,恰恰構成另一種“不平凡”——它不依賴於KPI指標,而是透過人與人的羈絆,重新定義了存在的價值。
平凡沒有錯。我們或許沒有傲人的成就,沒有讓人豔羨的天賦,可在我們的靈魂深處,藏著無數細膩的情感、美好的憧憬與堅韌的力量。那些在生活中為他人著想的善意,在困境中咬牙堅持的勇氣,在瑣碎日常裡對美好的執著追求,皆是可以在平凡里長出的星辰——照亮彼此,溫暖彼此,成全彼此。
最後時刻,同學對著嬰兒床裡的外甥溫柔地說道:“沒關係的,你這輩子啊,不用成為什麼特別的孩子。”這是對下一代的祝福,是與自我的和解,也是給大銀幕外每個平凡你我的慰藉。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 布雷克 / 稽核:小風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