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佈,發明「貓稅」的人是天才!

圖片: 黃仔 | 撰稿: 雨山 | 責編: 雨山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最近玩小紅書的朋友們應該都發現了:嗯?首頁怎麼全是老外?
由於之前美國宣佈在這個月19號封禁TikTok,這些「TikTok Refugee(難民)」只好另尋社交軟體,「逃難」到小紅書。(不過從TikTok在19號釋出的宣告來看,TikTok正在美國恢復服務。)
老外來小紅書第一件事:上繳貓稅(Cat Tax)!
他們分享自家貓貓的照片,希望「原住民」可以讓他們留下。小紅書在對貓貓的誇讚中變身友好的海洋,隨後還出現了狗稅、鳥稅、馬稅、羊稅等等各種各樣的動物。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不同種族、不同文化、彼此缺乏瞭解,突然一見面也不知道聊什麼好。貓此時就像全世界通用的語言,不管我們有多麼不一樣,對貓貓的愛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全世界都這麼愛貓?今天我們想聊聊和寵物有關的話題。
為什麼全世界都愛貓?
當然是因為貓可!愛!啊!誰能對這樣一團毛茸茸的生物說不呢……
▲圖片來源:giphy

科學來說,貓天生就長著一張人類會喜歡的臉。
  • 嬰兒圖式
我們會把什麼樣的臉評價為「可愛」?德國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在1943年就得出了結論。
他提出了「嬰兒圖式(Baby Schema)」,指嬰兒擁有的特徵:圓臉、高額頭、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短下巴等。一張臉擁有越多以上特徵,我們就會越覺得可愛。
拿這個標準去看貓,簡直完美切中人類的審美,這還不把你迷得心甘情願給它餵食、鏟屎。
▲圖片來源:Unsplash

這些特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幼態」,而人對幼態生物的憐愛是刻進DNA裡的,看到嬰兒柔軟的臉就感到喜悅,忍不住去照顧,這確保了人類的延續。
有研究發現,比起窄臉和低額頭的嬰兒,觀看圓臉和高額頭的嬰兒影像,引發了人們更多的照顧反應。
對於長著幼態臉的小貓小狗也一樣,而且貓貓狗狗還有幼態延續(Pedomorphosis)的特點,即使到了成年期,它們也還是那麼可愛!
  • 擼貓帶來撫慰
擼貓不僅貓享受,人也特別幸福!雙手貼近貓溫暖柔軟的身體,毛茸茸的觸感讓人滿足,給貓一通按摩後人的心情也會變好。
2019年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者發現和寵物互動可以減輕人的壓力
249名大學生被分成四組,第一組與貓狗自由接觸,第二組觀察別人撫摸貓狗,第三組觀看貓狗幻燈片,第四組被告知他們很快就可以擼貓擼狗,但現在只能等待。
實驗結束後,研究者測量他們唾液中的皮質醇水平來評估壓力。親手擼貓狗的學生皮質醇水平顯著比另外三組低,這表明他們的壓力在短時間內得到了緩解。
▲圖片來源:Unsplash

  • 貓的特殊個性
人們一直評價貓高冷,不像狗那樣親人,但這種特別的個性恰好是許多人喜歡貓的原因。
德克薩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研究了自我認同為「貓人(Cat Person)」和「狗人(Dog Person)」的人群特徵。
結果發現他們在五大性格特質上都有明顯不同:經驗開放性、盡責性、親和性、外向性和神經質。
喜歡貓的人更加情緒化、敏感,更有好奇心和開放性,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喜歡狗的人更加外向,喜歡和人交往,更自律、專注和謹慎。
看上去似乎和貓狗各自的性格很像嘛~因此,偏愛貓或狗,也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選擇什麼樣的寵物吧。
這可能也是許多藝術家都偏愛貓的原因,我們熟悉的畢加索、安迪·沃霍爾、亨利·馬蒂斯、約翰·列儂、海明威等等,其實都是「貓奴」!
畢加索和貓
▲圖片來源:Google

除此之外,貓的特殊之處:安靜、獨立、不需要外出等,可能讓它們更適合陪伴一些特殊群體,比如老年人、高敏感人群等。
貓溫暖的身體、輕微的動作,能帶來溫柔的平靜感,貓感覺舒服時的呼嚕聲還能給人解壓哦。
2023年一篇關於養貓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就發現,養貓給收容所的老年人提供了陪伴,參與者的孤獨感得分顯著下降,心理健康得到了改善。實驗結束後95%的老人選擇永久收養這隻貓。
看似高冷的貓並不是不愛你,貓只是有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
想要留下氣味時,它們會用頭蹭蹭你;覺得舒服時,它們會發出好聽的呼嚕聲;還有緩慢地眨眼睛,是在說它和你待在一起感覺很安心。
貓貓這些傲嬌又細節的示愛,會讓人產生自己被選中的幸福感,就好像得到高嶺之花的青睞,不喜歡的人可能覺得冷漠,但吃這套的人真的會欲罷不能!
▲圖片來源:giphy

寵物帶來的好處?
  • 治癒心靈的天使
情感和精神上的好處前面已經提到了,不管是養貓還是狗,或是其他寵物,都能為人類提供精神撫慰,增加幸福感。每天回家看到毛孩子的臉,什麼煩心事都忘在腦後了!
貓和狗還因此成為「療愈動物」。許多國家早已開始使用動物輔助介入療法(AAIs),讓貓和狗進入醫院、養老院、學校、監獄和康復中心等地,減輕人們的壓力和焦慮,幫助患抑鬱症、阿爾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患者緩解症狀。
▲圖片來源:Google
  •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一項2009年發表的研究發現養寵物與人血壓降低有關,可能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這項研究分析了20年隨訪期間的資料,有2435名參與者報告曾經或者現在養貓。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後,研究者發現養過貓的人由於心肌梗死導致的死亡機率顯著降低,由於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也有下降趨勢。
發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一項隨訪長達12年的調查也發現:養狗與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和全因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 遛狗鍛鍊身體
賓夕法尼亞大學學者在1991年就研究了養寵和健康的關係。
他記錄了71名成年受試者養寵物後的健康狀況,其中47人養狗,24人養貓,然後與26名沒有養寵物的受試者對比。
結果顯示,不管是養貓還是狗,鏟屎官們都在第一個月感到輕微的健康問題有所減少。這些輕微的健康問題包括:頭痛、注意力難以集中、睡眠困難、心悸、便秘、背痛、焦慮、消化不良等等。
養狗人的健康問題減少持續了10個月,這可能跟每天必須出門遛狗,增加了鍛鍊有關。不管風裡雨裡,狗都在門口等你~
▲圖片來源:Unsplash
擼貓擼狗也要注意
毛孩子的可愛不言而喻,我們的使命也不能忘記,還得提醒大家一些安全養寵注意事項。
  • 傳染病
常見的人畜共患疾病有弓形蟲病和狂犬病。
弓形蟲病是由弓形蟲寄生引起的感染,貓是它的主要宿主,受它影響最大的是嬰兒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大多數感染者沒有症狀,一部分感染者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和眼睛問題。如果在孕期感染,可能會導致流產、早產或胎兒畸形。
人會透過接觸貓的糞便感染弓形蟲病,但這種寄生蟲一般只出現在流浪貓身上,家貓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小。孕婦應該避免接觸貓砂盆、避免接觸流浪貓來保護自己。
▲圖片來源:Google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侵害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狂犬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咬傷、抓傷或直接接觸粘膜(眼睛、口腔或開放性傷口)。
根據《中華傳染病雜誌》的研究,目前犬傷為狂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貓傷引起的狂犬病在臨床上比較少見。齧齒目動物也有極少可能性感染狂犬病,因此如果被豚鼠等咬傷,也應該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建議。
大家都知道狂犬病的危害,一旦出現臨床症狀,幾乎100%致命。世界小動物獸醫師學會(WSAVA)建議:「在特定區域如果狂犬病毒流行,那麼為保護寵物和人類的健康,所有犬隻都應定期接種狂犬疫苗。」
  • 過敏
我們一般會說一個人「貓毛過敏」,但其實,讓人過敏的不是貓毛,而是貓皮膚細胞、唾液或尿液中所含的蛋白質
貓透過舔毛,讓過敏原傳遞到身上,皮屑脫落後透過空氣殘留在傢俱和衣服上,引發人過敏,表現為打噴嚏、鼻塞、結膜炎、溼疹、哮喘等。
如果症狀輕微,可以透過治療改善的同時留下毛孩子;但如果出現哮喘等嚴重的過敏反應,就不要勉強自己養貓啦,遠離過敏原才是解決的辦法。
▲圖片來源:Google

  • 抓咬傷
被家養的寵物抓傷、咬傷後,應該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再用碘酒或酒精消毒,最後用乾淨的繃帶包紮。
即使家養寵物可能每年都會接種狂犬疫苗,但其防護作用並不是100%,寵物仍有攜帶狂犬病病毒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被抓咬傷,還是應該及時到犬傷暴露門診就醫。醫生會根據傷口暴露情況做進一步處理,可能需要接種狂犬疫苗、破傷風疫苗等。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移動網

特別是傷口很深、很髒,流血不止,或者觀察到腫脹、皮膚顏色變化等情況,應該立刻就醫。
看到這裡的朋友,快讓留言區變成毛孩子的海洋!歡迎曬照、介紹自己的寵物、分享和自家寵物的故事,交流養寵經驗~沒有養寵的朋友就等著看萌照吧!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James Serpell PhD Companion Animal Research Group. Beneficial effects of pet ownership on some aspects of human health and behaviour[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91.
[2] Samuel D. Gosling, Carson J. Sandy and Jeff Potter. Personalities of Self-Identified “Dog People” and “Cat People”[J]. Anthrozoös, 2010.
[3] Adnan I Qureshi, Muhammad Zeeshan Memon, etc. Cat ownership and the Risk of Fa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sults from the Secon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tudy Mortality Follow-up Study[J].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 2009.
[4] Sherry L Sanderson, DVM, PhD, Kerstin G Emerson, PhD, etc. The Impact of Cat Fostering on Older Adult Well-Being and Loneliness: A Feasibility Study[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2023.
[5] Mwenya Mubanga, Liisa Byberg, etc. Dog ownership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6] Patricia Pendry and Jaymie L. Vandagriff. Animal Visitation Program (AVP) Reduces Cortisol Level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ERA Open, 20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