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美國華人雜談
請使用網站Justicepatch.org檢視完整文章及更多內容,為防失聯,請透過郵件訂閱網站,或關注我們的電報頻道:https://t.me/piyaoba
川普政府停止審理部分綠卡申請,引發移民擔憂
美國國土安全部在川普政府的指示下,已暫停審理某些類別的綠卡申請,理由是“需加強安全審查”。國土安全部稱此舉為“臨時措施”,但未提供恢復時間表,引發移民社群焦慮。
法律專家分析認為,此舉可能是川普政府更廣泛移民限制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減少移民數量,並加強對申請者的審查。川普在上一任總統任期內也採取了類似措施,當時移民局(USCIS)接到指示,要“用細齒梳”仔細審查每一份申請,這擾亂了移民局的運作。現在暫停審理,正逢USCIS剛剛重新理順工作之時, 該局在其網站上的一份報告中稱,2023 年申請積壓將減少 15%,這是該局十年來首次減少積壓。 去年,積壓申請再次減少了 11.2%。
來源:NBC新聞
春假臨近,美國大學警告國際學生避免旅行
據報道,美國多所大學近日警告國際學生,避免或重新考慮春假期間出國旅行,擔心他們可能因川普政府的移民政策收緊而無法返回美國。
伯克利分校發言人向《舊金山標準報》表示,已建議“特定國家的學生此時避免旅行”,而舊金山大學也釋出了類似指引,鼓勵學生在政策明朗前暫緩出行計劃。布朗大學更直接建議推遲國際旅行,此前一名布朗大學醫生在回美時因簽證被取消而受阻。這些警告源於對移民審查加劇的不確定性。
全美超過100萬國際學生正面臨旅行限制和簽證的不確定性。布朗大學執行副總裁拉塞爾·凱里在一封郵件中提到,許多非美國公民的學生因聯邦驅逐行動的報道而感到不安。一名21歲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表示,這一情況“100%影響了我生活的幾乎每個方面”,從學業到家庭探訪都受到威脅,他因擔憂未來選擇匿名。AsAmNews還指出,一些國際學生因政治觀點被川普政府視為違反簽證規定,進一步加劇了緊張情緒。
來源:今日美國
吳弭登《每日秀》談庇護城市

波士頓首位華裔市長吳弭(Michelle Wu)近日做客《每日秀》,與主持人錢信伊討論庇護城市政策。吳弭堅定支援波士頓作為庇護城市的地位,強調這不僅是城市價值觀的體現,也是對移民社群的承諾。她提到:“我們不能讓聯邦政策的反覆無常摧毀家庭和社群的安全感。”
三週前,吳弭剛剛在一個共和黨領導的國會委員會作證,該委員會正在調查波士頓和其他城市限制地方政府配合聯邦官員民事移民執法的法律。
在《每日秀》中,吳重申了她向國會提出的觀點——波士頓的移民法幫助該市成為美國最安全的城市之一,部分原因是它讓移民可以放心地與警察互動而不必擔心被驅逐出境。她說:“如果人們害怕送孩子去學校,或者在需要幫助時不敢撥打 911,或者在真正有犯罪資訊需要舉報時不敢分享資訊,那麼每個人都會面臨危險,無論你是不是移民,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六代還是剛剛來到這個國家。”
來源:Masslive
黃金德周:華人後裔與社群攜手捍衛出生地公民權
隨著川普政府持續攻擊出生地公民權,舊金山多個亞裔組織於3月24日起舉辦了為期一週的“出生在美國:黃金德與公民權之戰”活動,紀念黃金德案127週年,並呼籲保護這一憲法權利。黃金德是19世紀末在舊金山出生的華人,其1898年的最高法院勝訴確立了“出生地公民權”適用於所有美國出生者的原則。如今,他的後人Norman Wong成為這一議題的代言人。Norman在採訪中坦言,他最初並未打算繼承祖輩的遺產,但川普上臺後針對公民權的爭議讓他開始回應公眾的呼聲,分享家族歷史以支援這一斗爭。
活動由華人權益促進會(CAA)牽頭。諾曼的參與為活動增添了家族傳承的溫度,他雖自稱“不是家族歷史專家”,卻願意透過個人經歷助力社群發聲。
這場活動正值川普政府1月21日簽署行政命令試圖終止出生地公民權的背景下,該命令若生效,將剝奪出生公民獲取護照、醫療和教育援助等權利,可能對社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華促會強調,這一政策延續了美國曆史上對移民的排斥傳統,如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諾曼對此感慨:“公民權問題時好時壞,現在雖主要針對其他有色族裔,但遲早會波及華裔、日裔、韓裔。”CAA呼籲公眾簽署請願書、聯絡議員,共同抵制這一政策。
來源:華促會
司法部調查加州名校招生是否存在“非法DEI”行為
司法部民權部門已對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五所加州高校展開調查,查明其在招生過程中是否存在“非法DEI行為”,暗示這些學校違反了州法律和美國最高法院的先例,禁止在評估大學申請者時將種族作為考慮因素。
加州大學發言人發表宣告表示,自 1997 年第 209 號提案(禁止在公立教育、招聘和簽約中考慮種族因素)生效以來,加州大學就已停止在招生中考慮種族因素。斯坦福大學表示,最高法院裁定平權行動違憲後,這所私立大學將在 2023 年之後不再在招生時考慮種族因素。
來源:洛杉磯時報
吳恬敏新片《朋友》探討好萊塢多元化的困境與突破
吳恬敏(Constance Wu)在新片《朋友》中不僅擔任主演,還首次嘗試製片人角色。這部影片聚焦跨種族友誼,試圖打破好萊塢對亞裔角色的刻板印象。
儘管好萊塢在提高亞裔代表性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挑戰仍然存在。吳在採訪中提到,她曾因公開批評行業的不公正而受到攻擊,但她相信,更多的亞裔演員、編劇和導演參與創作,將有助於改變行業生態。隨著越來越多的亞裔故事登上銀幕,好萊塢的多元化之路仍在繼續。
影片的創作背景也反映了亞裔影人的掙扎:劇本曾被多家主流工作室拒絕,最終由獨立平臺接手。吳恬敏強調,觀眾支援是改變行業的關鍵,"我們需要用票房證明多元故事的市場價值"。該片預計將於今年秋季上映,被視為亞裔創作者爭取話語權的又一里程碑。
來源:NBC新聞
韓國收養醜聞曝光:數十年的欺詐與身份偽造
《紐約時報》報道,韓國數十年的國際收養體系被揭露存在廣泛欺詐行為,許多被送往海外的孩子並非孤兒,而是透過偽造檔案從父母身邊奪走。調查顯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約20萬韓國兒童被送往美國、歐洲等地收養,其中部分案例涉及中介機構謊稱孩子被遺棄,或直接篡改其身份資訊。一些受害者如今已成年,他們透過DNA檢測發現親生父母仍在世,正試圖揭開真相併追責。
報道指出,這一醜聞源於韓國戰後經濟困境及社會壓力,當時政府和收養機構將國際收養視為解決“孤兒問題”的捷徑。然而,許多家庭因貧困被迫放棄孩子,甚至不知情地被剝奪了撫養權。如今,韓國社會對此展開激烈爭論,有人要求政府道歉並賠償受害者,有人則認為應徹底改革收養體系。此事不僅暴露了歷史傷疤,也引發對全球收養倫理的深刻反思。
來源:紐約時報
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的立場和觀點。
關注我們,不再失聯
電報頻道t.me/piyaoba

檢視更多精彩文章,請前往正義補丁網站justicepatch.org

參考資料:
https://www.nbcnews.com/news/latino/trump-administration-stops-processing-green-cards-vetting-rcna198061
https://www.yahoo.com/news/dont-travel-spring-break-colleges-193527338.html
https://www.masslive.com/boston/2025/03/on-the-daily-show-boston-mayor-wu-faces-wisecracks-about-citys-racist-reputation.html
https://caasf.org/2025/03/born-in-the-usa-wong-kim-ark-and-the-fight-for-citizenship/?lang=zh-hans
https://www.msn.com/en-us/news/us/justice-department-probes-major-california-universities-for-illegal-dei-in-admissions/ar-AA1BOCfB?ocid=BingNewsSerp
https://www.nbcnews.com/news/asian-america/constance-wu-the-friend-movie-hollywood-diversity-rcna198408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26/world/asia/south-korea-adoption-frau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