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裝置的價格戰,似乎正在迎來升級。
日前,在福建影像裝置招標總金額超過4億元的一次集採中,萬東醫療(600055.SH)以43臺、1.18億元的總額中標。
備受關注的是,中標的1.5T MR(iSpace 1.5T Plus)裝置集採價僅200萬元,較此前中標價下滑近4成。
價格戰的掀起,或許正在給位居國產MR市場頭把交椅的聯影醫療(688271.SH)帶來更多壓力。
一名接近聯影醫療的人士告訴信風,考慮到成本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並未參與此次競標。
受到以舊換新政策落地所帶來的招採節奏放緩因素影響,聯影醫療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收入下滑,2024年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03億元、12.62億元,分別同比下滑了9.73%、37.21%。
年初以來業績有回暖跡象,2025年一季度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4.78億元、3.7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5.42%、1.87%。
伴隨著各地招採活動的恢復,2025年醫學影像企業或許可能會迎來一場血戰,更多市場份額也可能隨之變化。

跟與不跟
CT和MR都是聯影醫療的重要收入來源,二者2024年合計貢獻了超7成收入。
但隨著需求趨於飽和以及招採節奏的放緩,2024年CT收入僅為30.48億元,同比下滑了超四分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行業CT的價格戰正愈演愈烈。
2024年10月,杭州市餘杭區第二醫院招標專案中,賽諾威盛中標的1臺InsitumCT 568價格僅305萬元。
2個月後,其在阜寧縣醫院中標的1臺已經降低至245萬元。
今年1月的四川省縣域醫共體裝置更新建設專案中,4臺InsitumCT 568的中標單價更是低至180萬元。
需求、價格“雙殺”正讓CT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
不過聯影醫療的CT價格仍較為堅挺。
信風以聯影醫療2024年CT收入和銷售量粗略測算,其平均出廠價為218萬元,較2023年僅下滑了3%。
相比CT,滲透率有限的MR的競爭格局相對寬鬆,還有較大增長空間。
2023年,中國每百萬人MR保有量約為12.4臺,僅為美國的1/6和日本的1/4,基層醫院配置率不到2成。
MR一般可按磁場強度分成1.5T、3.0T、5.0T等標準,與影像質量呈正相關。
由於聯影醫療、東軟醫療、萬東醫療等國產廠商均已具備量產1.5T的能力,該品類競爭正愈加激烈。
今年4月,萬東醫療的1.5T MR以200萬元中標,較2024年中標均價下滑超5成,一舉打破了此前蘇州朗潤293萬元的低價記錄。
如此降價在給行業帶來更多競爭壓力。
“其實之前也都有過低價競爭的情況,一般這種也是為了搶佔市場份額,這還要看後續其他廠商跟不跟,但200萬確實有可能成為此後其他省份集採的一個心理價位。”南方一家醫學影像公司人士指出,“不得不承認,1.5T MR的競爭在導致價格不斷‘CT化’。”
市場關心這場戰火是否會燒向3.0T等更高階裝置。
國內3.0T MR過去更多被GE、西門子和聯影所佔領,但如今新的競爭對手正在加入——今年11月,萬東醫療的3.0T MR獲批上市。
福建集採中,萬東醫療的3.0T MR首次參與競標,中標價為600萬元,接近此前其他同類產品。
聯影醫療仍然在高階產品上具有優勢,例如5.0T MR市場就具有獨家地位。
有接近聯影醫療人士告訴信風,5.0T MR貢獻了一定規模的收入。

能否走出內卷
對於醫學影像公司來說,2024年的日子並不好過。
由於裝置以舊換新方案細則直到2024年7月方才落地,導致當年的招採節奏出現了放緩。
醫療機構的招採直到2024年末才有所恢復。
據眾成數科統計,2024年12月醫療裝置採購規模達到253億元,同比增長49%;今年1月採購規模則達到16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0%。
這成為聯影醫療的復甦機會,2025年一季度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了5.42%、1.87%。
聯影醫療指出:“國內外市場的協同發展將為全年營收增長提供支撐,預期增長趨勢保持穩定。”
不過平安證券醫藥分析師葉寅認為,伴隨此次裝置更新的集採招標方式,可能進一步引發競爭加劇與價格下降。
國際化正在成為應對方法。
目前聯影產品銷往美國、日本、歐洲、非洲和東南亞等地,達到22.2億元的全年境外收入,同比增長了超3成。
面對關稅政策的衝擊,聯影醫療也在做出相應準備。
走出去方面,聯影醫療正在海外建廠,計劃2025年至2027年在東南亞、拉美等區域外新建生產基地,培育海外供應商體系;
供應鏈方面,聯影醫療已實現相當比例的國產化率。
例如MR所有核心部件實現了100%自主研發;全鏈國產化生態已覆蓋原材料層、元器件層到核心零部件層等環節。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