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電腦問世華為跑出「鴻蒙加速度」

加速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鴻蒙世界。

資料化時代下的鴻蒙電腦,自主可控的隱私安全成為其重要議題
當作業系統“後門漏洞”不斷,誰來守護我們在數字世界的安全?
早在今年1月底的第九屆亞冬會期間,一場圍繞著賽事而進行的大規模境外網路攻擊浮出了水面。技術安全團隊調查發現,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向黑龍江省內多個基於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的特定裝置傳送了未知加密位元組,疑為喚醒和啟用作業系統可能存在的“後門”。
這種“後門”能夠幫助攻擊者獲取更多訪問許可權,並利用“後門”保持長期隱蔽式訪問,配合加密隧道從而竊取賽程資料、人員資訊等核心資訊。當這場無聲的網路攻擊悄然打響,也引發了人們對於作業系統作為數字世界守門者所該具有的安全標準的擔憂。
什麼才是AI時代該有的網路安全?答案是自主可控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正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密碼學專家馬修·格林說的那樣,“資料一旦離開裝置,無論多麼強大的安全措施,其安全性都會降低。”
當資訊資料成為個人權利的一部分,傳統中心化的安全防護已經難以滿足即時性、隱私保護與大規模協同的需求。應運而生的端雲協同,透過將安全能力從雲端下沉至邊緣裝置,逐漸成為了AI時代的一種自主可控的解法。
隨著數字生態不斷擴張,部分廣泛應用的作業系統因架構侷限性、漏洞隱患等問題,逐漸成為網路安全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面對日益複雜的網路威脅,一個能夠重新構建安全秩序的作業系統成為了時代的剛需。尤其是注重個人隱私、商業機密以及敏感資料的商業生產、政府辦公等領域,自主可控的安全體系不僅是企業穩健運營的基石,更是維護國家資訊安全的核心要素。唯有掌握核心安全技術,才能在數字浪潮中築牢安全防線,守護資料主權。
這也是鴻蒙電腦的時代意義之一——提供Windows和macOS之外的另一種自主可控的選擇。當國產作業系統鴻蒙正式進入電腦作業系統領域,一個值得回答的問題是,當國產作業系統攻入桌面級產品,自主可控的安全時代如何加速來臨?
升級後的鴻蒙辦公,如何補上
  這塊重要的“全場景拼圖”? 
鴻蒙電腦的問世,代表著華為終端全面進入“鴻蒙時代”。
這是因為,定義華為終端的並不只是一臺手機或者平板,更是一個包含電腦在內的全場景生態構想。這個構想,以“一個系統,統一生態”為中心,透過多裝置基於一個系統的下的智慧互聯模式,來全面覆蓋使用者的生活、出行以及辦公等日常場景。
而作為生產力擔當的電腦,在搭載鴻蒙5作業系統之後,更是補齊了鴻蒙全場景智慧生態裡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它讓電腦不再是“裝置孤島”,並將其作為移動終端裡算力最高的產品,最大程度上讓硬體生態統一。
這也將讓使用者改變對鴻蒙認知——它不只是一個替代安卓的移動作業系統或桌面作業系統,更是一個面向萬物智聯的全場景作業系統。
鴻蒙系統從核心開始重構,透過分散式架構打破裝置的邊界。而鴻蒙電腦則以軟硬芯雲的垂直整合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桌面體驗,延續了鴻蒙系統的特性,讓使用者無需重新學習另一套互動邏輯,這也讓手機、平板、電腦等鴻蒙裝置天然具有體驗上的一致性。
首先就是智慧體小藝,以“小藝智慧鍵”的形式首次登陸鴻蒙電腦。使用者可以直接單擊小藝智慧鍵,從而實現召喚。在盤古和deepseek雙模型加持下,小藝變成了一個能夠自適應深度思考的辦公助手。
它不僅能夠化身使用者的會議秘書,幫忙提煉會議要點並透過語音指令快速生成 PPT,還能跨裝置建立知識空間,解答使用者的疑難問題。
其次是基於分散式技術的跨裝置互聯。過往由於生態割裂、資料封閉等問題,導致跨端體驗總是出現斷層。不同的裝置來自不同的平臺,也往往導致了使用者操作成本的高企。
而基於分散式技術,鴻蒙電腦的另一大特性是互聯體驗的無縫流轉。例如鴻蒙電腦帶來的獨特功能“手眼同行”,能讓使用者只需按一下“ctrl”鍵,就可以把滑鼠快速移動到另一塊螢幕,讓多裝置便捷辦公。
無論是跨裝置的資料調取,還是複製貼上,配合上手機、電腦、平板三裝置鍵鼠共享,使用者可以無縫控制更多的辦公螢幕,極大提升辦公效率。
最後是以全新自研的星盾安全架構,重塑了數字世界的安全秩序。安全是鴻蒙系統的一大特性,而在鴻蒙電腦上,透過超級隱私模式就可以一鍵禁止任何應用訪問攝像頭、麥克風、位置資訊。
這要比給攝像頭貼個紙條來得更加放心和便捷。因為鴻蒙系統的安全特性是建立在一套全新自研的星盾安全架構之上的。這套架構透過從系統層、框架層、應用層,分層分級全方位構建了新的安全隱私保護體系,提供了底層系統級別的安全保障。
此外,鴻蒙核心還獲得了行業最高階國際CC EAL6+證書,是業界通用作業系統核心領域首個 6+ 等級認證。
從AI智慧體互動,到跨裝置體驗協同,再到自主可控的安全能力,鴻蒙電腦圍繞著當今使用者對於智慧、便捷、安全等核心辦公需求,實現了智慧辦公的體驗閉環。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移動終端領域,爭奪使用者心智的並非藉助單一產品的效能表現,而是圍繞他們打造的一整套全場景智慧生活解決方案。這種競爭邏輯的更迭,也讓終端廠商不再陷入效能引數的內卷,而是迴歸體驗與生態的打造。
鴻蒙系統的最大優勢則在於,基於“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系統能力,不僅能夠降低開發者的開發成本,為他們提供一個兩極之外的一個更優平臺選擇,同時也打破智慧化互聯體驗在不同終端之間的物理壁壘。
像在電腦上開啟飛書視訊會議,臨時終端離開後拿起手機點選dock欄的會議接續圖示,仍然能夠絲滑繼續參會;WPS能夠將手機拍攝或掃描的文件自動同步至雲端,使用者開啟電腦之後能夠無縫接續創作,讓思路不斷層。可以說,移動端領域兩萬多個應用開發夥伴,為這種融合生態奠定了底層的基礎。
而當智慧化體驗在不同終端形態上無縫流轉,鴻蒙的超級終端或許不再是一個單獨的手機、平板或者電腦,而是一個隨時隨地任你呼叫的超級裝置。
從鴻蒙手機到鴻蒙平板再到鴻蒙電腦,隨著鴻蒙生態裝置早已突破10億臺並廣泛應用於金融、教育、醫療等多個垂直領域,跑出鴻蒙加速度的華為終端,正在加速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鴻蒙世界。
當缺芯少魂的時代終結,PC五十年的生態叢林如何迎來重塑? 
五年雕琢的鴻蒙電腦,背後是一場十年作業系統長征。
從2015年首次得到內部立項,到2019年穀歌“斷供”之下首個版本問世;從2021年登陸智慧手機,到2023年全面啟動鴻蒙應用開發;從今年3月首款全面搭載鴻蒙5的手機誕生,到5月首次登陸電腦終端——可以說,鴻蒙不僅用技術成就展現著中國自主作業系統的可能性,更重新定義了作業系統的價值與邊界。
作為一個面向萬物智聯的作業系統,鴻蒙的誕生並不是在做當下移動/桌面系統的“平替”。早在鴻蒙立項之初,華為就已經意識到,一個真正面向萬物智聯的作業系統,不能再沿襲傳統手機作業系統的模式。它不僅要適配手機和平板,更要能夠連線電腦、家居、汽車甚至工業裝置。
相較於蘋果OS將使用者牢牢繫結的封閉式生態,鴻蒙的戰略版圖更為廣闊:這是一個從移動端到桌面端再到物聯網終端的作業系統。這不只是連線裝置,更是連線人、服務與萬物的智慧化底座。
自鴻蒙5系統在今年3月首次登陸手機之後,此次鴻蒙電腦的誕生也意味著國產作業系統在過去由Windows主導壟斷的桌面端市場實現了重大的突破。可以說,作為首次搭載國產作業系統的新一代電腦,鴻蒙電腦為中國ICT產業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提供了一個現實清晰的路徑。
這不僅是一臺電腦的問世,更是中國信創產業自主可控的分水嶺。在由Wintel雙聯盟主導的三十年PC生態領域,國產作業系統終於迎來了改寫規則的機會。
為什麼華為鴻蒙能夠做到?
首先是全棧自研的核心。鴻蒙不僅是改變了中國沒有自主作業系統的競爭格局,更在於鴻蒙攻克了作業系統“皇冠上的明珠”核心,實現了核心、檔案系統、程式語言、編譯器、UI框架的全棧自研。
尤其是鴻蒙的微核心架構,透過將核心功能最小化減少系統的攻擊面,從而減少了系統崩潰和宕機的可能。這對於對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極高的政府、金融、教育等市場,有著天然的系統級優勢。
其次是產業應用的共創。鴻蒙系統的自主可控,也為本土開發者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由於硬體的多樣性和使用者需求的複雜性,桌面端和移動端的生態開發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在過去,儘管Wintel聯盟構建起了完整的作業系統與硬體平臺,但是生態碎片化極其嚴重——驅動介面多、軟硬體標準不統一,開發者在不同品牌、不同裝置上需要反覆適配才能相容。
而鴻蒙以一套統一的程式語言和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特點,已經在極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截至目前,正在加速統一電腦生態構建的鴻蒙電腦,已經受到了飛書、WPS等頭部合作伙伴的認可,並完成了300多個融合生態應用的適配,預計2025年底將達2000個,覆蓋教育、工業、金融等領域。
回顧國產作業系統的過去五十年,基於Linux核心的開發路線成為了時代的主軸。然而當自主可控這一歷史潮水的襲來,在安全被置於更高戰略地位的年代,鴻蒙電腦印證了“自主可控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國產創新打破行業制約,不只是打破桌面端Windows與macOS雙寡頭格局,而是以自主可控的安全能力為市場使用者提供一個更優解。當缺芯少魂的時代終結,跑出鴻蒙加速度的華為終端,正在以不斷壯大的鴻蒙生態為開發者打造新的創新叢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