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8日,尼泊爾遜科西馬林引水隧道專案主體隧道貫通。這一被尼泊爾視為“國家驕傲”的工程背後,一家來自中國的物流公司開創了中國品牌盾構機山地運輸的先河。
重達75噸的中國盾構機從上海出發,跨越喜馬拉雅山脈,經印度港口陸路押運至尼泊爾施工現場。

資料圖: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攝

打通“動靜脈”
讓中國盾構機穿越喜馬拉雅山脈
該物流公司創始人許群是中非民間商會副會長,她在接受中國僑網“僑商道”專訪時回憶:“尼泊爾的道路條件堪稱世界級挑戰。我們耗時數月完成印度至尼泊爾全程路況勘察,對武裝押運、車輛配置、清障方案等環節進行管控。”
許群指出:“國際物流是國家經濟的‘動靜脈’,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完成運輸任務,更是透過定製化方案,讓中國裝備在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中展現價值。”

資料圖:中國自主研製最大直徑盾構機在長沙下線。(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從“貿易出海”到“供應鏈紮根”
打造差異化服務矩陣
在全球貿易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許群捕捉到海外倉模式的價值。透過構建集倉儲、清關、配送、售後於一體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帶領公司推動中國企業從“貿易出海”向“供應鏈紮根”轉型。
針對非洲市場的特殊性,許群打造了差異化服務矩陣:為跨境電商平臺提供“最後一公里”配送,提供貨到付款服務,以適配非洲現金交易習慣;為傳音手機、三一重工等企業設立“緊急備件倉”,將裝置維修響應時間從7天壓縮至24小時;為紫金礦業、中糧集團建設溫控倉,使冷鏈損耗率從8%降至2%。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更重塑了中非供應鏈的效率標準。
許群說,早期階段,中國企業以商品出口為主,依賴跨境物流和中間商,缺乏對終端市場的掌控;當前,海外倉成為供應鏈“前哨站”,透過前置庫存縮短交付週期,跨界電商實現了從“賣全球”到“服務全球”的轉變。
“運營海外倉,需全方位洞悉當地政策、文化、法律及治安狀況,華僑華人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許群舉例稱,在電力不穩定地區,她為海外倉配備太陽能倉儲裝置;在以現金支付為主的區域,提供貨到付款服務以滿足支付習慣;在奈及利亞,則配有豪薩語、約魯巴語客服。

從“商業存在”到“價值共生”
尋求共贏之道
“海外倉的進化折射出中國出海企業的三重躍升。”許群表示,中國出海企業正從市場機會導向轉為長期價值投資;從單一物流節點升級為供應鏈中樞;從“中國供應商”變為“非洲本地服務商”,並給當地帶來更多機遇。

圖為許群。(受訪者 供圖)
許群告訴記者,目前,單個海外倉平均僱傭150名至200名本地員工,薪資高於當地平均水平20%。她還在非洲開設物流培訓中心,為非洲青年提供分揀、倉儲管理技能認證,就業率提升40%。
不僅如此,在衣索比亞,海外倉向中小跨境賣家開放,孵化本土電商企業,助推非洲數字經濟發展。
許群說:"當坦尚尼亞腰果透過我們的網路直達中國餐桌,當埃及新能源汽車48小時送達沙特,中國物流已不僅是商業通道,更是中非發展的共同動脈。"
責編:馬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