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成立新機構,訊號強烈

在2025年廣東省春節團拜會上,廣東主政者致辭時稱,“廣東發展必定向好向強”。
作為GDP總量連續36年位居全國榜首、首個跨上14萬億元新臺階的省份,廣東之強有目共睹,但這不妨礙廣東繼續“要強”。
其中一個關鍵著力點,是進一步助推民營經濟發展,而廣東省的最新動作,是在春節假期後開工第一天,官宣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已正式成立民營經濟局
由此觀之,廣東持續加碼民營經濟,訊號足夠強烈。

廣東夠強,但也不乏挑戰。

資料顯示,2024年,在31個省份中,21個省份的GDP增速超過全國平均GDP增速,也就是5%的“平均線”。
但是,廣東的GDP增速為3.5%,和雲南、山西、黑龍江、青海等低增速省份“擠”在了一起。
要知道,2024年初預期的目標是5%,結果“差距較大”。
廣東增速不及預期,一個原因是,廣州和佛山的表現不夠給力。
這是因為,廣州、佛山的GDP總量分別位於廣東省內第二、第三,是深圳之外的兩大“主力”,去年增速卻出現明顯下滑。
2023年,廣州、佛山的GDP增速分別為4.6%、5%;2024年,兩地增速分別為2.1%、1.3%。
至於為何降速,工業上的低增長是主要原因。
以廣州為例,2024年,廣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3.0%。在支柱產業中,正進行轉型升級的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8.2%,廣州汽車產量第一的“桂冠”也落入深圳之手。
同期,佛山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9%,大型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9.3%,而前一年,也就是2023年,佛山一舉成為全國第二個、廣東省首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的地級市。
短短一年時間,變化何以如此之大?
不少媒體關注到房地產下行的衝擊。
2024年5月,佛山統計局也曾發文指出,佛山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在過去兩年高基數的基礎上,疊加房地產下行的影響,當年穩增長壓力加大。
這也是部分現實,因為無論是佛山,還是廣州,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都比深圳要高。媒體資料顯示,房地產單一行業對廣州GDP的貢獻接近10%,對佛山GDP的貢獻約為8%,到深圳這裡,只有不到6%。
外貿則帶來另一重衝擊。
在外貿方面,2024年,佛山的表現有些“扎眼”:進出口同比下降16.2%,在外貿TOP50城市中增速墊底。
有網友調侃,佛山“無影腳”被進出口絆了一跤。
細分來看,更能發現問題。
廣州海關資料顯示,2024年佛山出口中,機電產品出口額下降9%,傢俱及其零件下降21%,陶瓷產品下降29%,塑膠製品下降43%,燈具、照明裝置及其零件下降51%。
將廣州和佛山的表現結合起來看,不難發現,兩地增速下降都與傳統支柱產業不那麼能打密切相關,擴充套件來說,也與新興產業的貢獻度較低密切相關。
作為對比,2024年,在“新三樣”方面,深圳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產品出口增長了11.5%,以生物醫療、低空經濟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佔GDP比重達42.3%。
這正是深圳連續32年位居國內外貿城市首位,去年外貿增速仍然高達14.6%的一個關鍵原因。
需要說明的是,審視廣州、佛山的表現,並非將廣東GDP增速不及預期的“鍋”全部甩給這兩地,而是凸顯推動、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何況,作為廣東省領頭羊,深圳已經為做強新興產業打了個樣。
從全省的角度看,一個明確訊號是,2月5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定調,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將擔負起引領廣東未來產業發展的重任。
主政者稱,要在這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推動、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得持續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

拆解來看,廣東民營經濟很強,是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2024年,廣東省登記在冊經營主體突破1900萬戶,數量穩居全國第一。其中,民營經濟主體總量達1837.87萬戶,約佔經營主體總量的96%,貢獻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左右的稅收、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業。
這些實打實的、硬核的資料說明,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增加就業,特別是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與此同時,作為民營經濟的主體,民營企業對市場環境的感知、應對更為敏感——很多時候,發展環境好,民營企業的信心更強,熱情更高,反之,信心就弱,積極性不強。
上個月,剖析廣東經濟發展形勢時,《21世紀經濟報道》也特別提到,民營企業“市場上行時發力更猛,下行期則更謹慎”。
在全球經濟較為低迷的背景下,發展信心的提振,一些障礙的清除,穩定的政策供給、職能部門的持續助力,變得十分必要。
比如,媒體提到,在市場準入方面,民營企業難以跨越“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等障礙。
而在重大科研專案參與方面,民營企業仍存在參與重大科研專案的渠道與途徑較少、成果認定困難等問題。
好在民營企業的作用和需求逐漸得到了更多關注。
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新聞釋出會現場,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艾雪峰表示:“企業是產業發展主體,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廣大企業和企業家的強力支撐和砥礪奮進。”
艾學峰提出:“廣東省將加強與企業的常態化溝通,及時解決發展難題,助力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紮根廣東、蓬勃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設立專門的民營經濟局,集中力量解決民營企業的實際問題,是契合當前經濟形勢、區域發展要求與民營企業自身需求的。

對於廣東成立民營經濟局,有網友擔心“管得太多”。

換言之,大家希望民營經濟局的重點在“服務”民營企業,而非“管理”。
從廣東省相關部門的動作看,他們已經預見了類似擔憂。
具體來說,廣東進行了制度設計,不僅透過《民營經濟局權力清單》明確128項服務事項,禁止新增審批許可權,還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由中山大學等機構每季度評估服務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服務民營企業能夠常抓不懈,且全面加強,將不只是作用於民營企業,而是有利於整個經濟生態的重塑和進化。
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言:“短期看,該機構可望每年為民營企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約300億元。中期將加速‘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長期而言,透過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助力廣東在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形成領先優勢。”
當然,這些目前只是暢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民營經濟局真抓實幹,將“服務”落到實處,落到民營企業最需要的地方,也需要民營企業奮力向前,篤行不怠。
可以說,這是廣東省向好向強、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 END /// 
No.6215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西門忘我
作者簡介:前媒體人,現自由撰稿人。
參考資料:南方+,《廣東新設民營經濟發展局,幹什麼?怎麼幹?》;中訪網站,《廣東成立民營經濟局,釋放了什麼訊號?》;洞見報告,《廣東成立民營經濟局,有何深意?》;元淦恭說,《冰火兩重天的廣東,是中國經濟的縮影》;21世紀經濟報道,《3.5%!解碼14萬億廣東:經濟基本面怎麼看?》。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