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姚曉峰執導,趙冬苓編劇,白鹿、歐豪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北上》3月3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該劇改編自徐則臣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聚焦生活在運河邊的6名“90後”少年,講述他們從青澀少年到北上創業的成長曆程。相比原著呈現的厚重歷史底蘊,劇集選擇用年輕化的敘事包裹文化傳承命題,這種改編方式能否獲觀眾認可?

兩組群像映照社會變遷
《北上》劇集開篇以4分鐘的長鏡頭帶觀眾走進花街,迅速將時間線拉回上世紀90年代末。劇中,少年敘事線圍繞一起長大的夏鳳華(白鹿飾)、謝望和(歐豪飾)、邵星池(翟子路飾)、周海闊(高至霆飾),以及後來到花街的馬思藝(李宛妲飾)和同學陳睿(劉恆甫飾)展開。他們從童年時期結下深厚友誼,站在高考的十字路口,有人想創業賺錢,有人想陪伴家人,有人仍對未來感到迷茫。劇情後期的時間線來到2014年,網際網路創業潮興起,當初的少年們離家北上闖蕩事業。
有觀眾評價,《北上》的少年群像戲還原了“90後”的童年記憶,損友的惡作劇、QQ聊天頁面、奧運會開幕式、追星李宇春等引發共鳴,被形象地形容為“90後找到了童年高畫質錄影”。
而相比少年線傳達的情懷與成長,家長線更多展現時代浪潮中的現實問題。
胡軍飾演的謝天成曾是“叱吒一方”的船老大,船運受衝擊後,無法跟上時代步伐的他陷入低迷;
塗凌飾演的夏鳳華母親是生長在運河邊的勞動婦女,在母女關係中給予女兒充分的愛與尊重。
劇中還有在夢想和家庭之間兩難的母親、有文學抱負卻不得志的父親,父母與孩子兩組群像成為映照社會變遷的鏡子。
運河題材“青春化”引爭議
《北上》原著為作家徐則臣在201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曾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據悉,電視劇《北上》製作團隊為還原運河風貌,搭建了花街及沿岸景觀,在敘事上透過“運河興衰”串聯三代人命運。編劇還對劇集進行了顯著的“青春化”處理。首先是將原著時間線壓縮至上世紀90年代末至2014年,聚焦“90後”一代的成長軌跡,強化現代青年創業、家庭關係等現實議題。其次,劇集還增加了原創角色,如夏鳳華的加入補充了女性視角。
有觀眾認為這樣的改編讓故事更好看,“京滬高速衝擊船運”“北漂創業”等情節觸碰到了城鎮化程序中的現實。但也有原著讀者認為劇集丟失了原著底蘊,“放大了個體奮鬥,削弱了哲學思考”,完全變成一部新作品。
可見,重大題材作品的影視化改編仍面臨不小難題。《北上》選擇“輕巧”的處理方式——把運河精神融入具體且富有衝突性的故事情節中,嘗試用更符合影視創作規律的方式表達原著內涵。而這種方式能否真正獲得觀眾認可,還有待後續情節展開後進一步被檢驗。
年代劇的“三個尊重”
回看近幾年的爆款年代劇,幾乎都踩中了“時代情緒+個體命運”的平衡點,藉由大時代與小人物之間的聯結,以小見大地呈現年代面貌。2022年,同樣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的《人世間》透過“生活史詩”式拍法,跨越50年時間線,將周家三代人的命運嵌入重大歷史事件中,既真實呈現社會變遷圖景,又透過親情、愛情和友情等細膩的情感表達引人共鳴。聚焦脫貧攻堅主題的《山海情》則將宏大主題化為戈壁灘上接地氣的人和故事,那些不完美但生動的小人物一步步將“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大江大河》系列則以主角的“職場浮沉”對映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長型人物、系列劇的高水準延續給觀眾帶來沉浸式觀看體驗。
除了上述敘事方式,年代劇賽道近年來也發生一些創作轉向,不少作品中體現出創新視角。如《風吹半夏》雖然同樣是講述改革開放浪潮下的人物故事,但女企業家在鋼鐵行業“搞事業”的故事頗具新意,劇中既有當代觀眾喜愛的“爽感”,又不失年代劇的厚重。《父輩的榮耀》以東北林場30年的生態轉型為敘事基點,融入重組家庭、代際價值觀衝突和職業選擇等現代化命題,雖然部分情節陷入“狗血”爭議,但也的確讓更多觀眾瞭解林業改革等時代背景。
同樣是講家庭故事,去年熱播的《小巷人家》換了一種畫風——劇中沒有大開大合的極端劇情,而是用家長裡短的溫情敘事治癒了許多觀眾。
有分析人士認為,創新值得鼓勵,但此類題材的創作者仍需堅守“三個尊重”。首先,尊重時代核心,對文化和精神面貌的呈現不能片面化、符號化。其二,尊重“真實”,原創不是“放飛”,人物行為和故事設計要符合現實。其三,也要尊重觀眾審美進化,同一題材下越來越多元化的作品證明,年代劇不必“苦大仇深”或一味宏大,只要找準獨屬一代人的記憶錨點,用符合當下觀眾口味的方式呈現故事,就有望贏得更多觀眾認可。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