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起,中國內地電視上播出的第一部偶像劇,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實際上,它是一部日劇——《東京愛情故事》(下文簡稱為《東愛》)。
1995年,當主題曲《突如其來的愛情》伴隨著赤名莉香標誌性的微笑,在內地電視熒屏上響起時,沒人預料到這部日劇會影響一代中國年輕人的觀念。
在20世紀90年代 ,一部偶像劇又為何會成為國人觀看世界的視窗?
實際上,在《東愛》登陸電視熒屏之前,中國內地引進日劇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了。以1978年為起點,在近20年間,中央電視臺及各地方臺引進了相當數量的海外電視劇。
從1981年播出的第一部日劇《姿三四郎》,到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再到激勵一代人的《排球女將》,僅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電視上播出的日劇就達到了37部。
從左到右:《姿三四郎》《血疑》《排球女將》《阿信》
現在的觀眾或許難以相信,在那個電視影響力舉足輕重的年代,一部日劇甚至可以引發萬人空巷的觀看熱潮。日本學者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內地觀眾有75%的人看過《血疑》,72.6%的人觀看過《阿信》。對於海外電視劇來說,這樣的收視率是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無法複製的奇蹟。
所以在《東愛》播出的1995年,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日劇並不是陌生的事物。那為什麼《東愛》卻仍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東愛》之前,中國內地的電視熒屏上從未出現過強調娛樂性的“偶像劇”。
彼時,國產劇還在發展初期。除了數量有限的引進劇,霸佔電視熒幕的多是歷史劇、刑偵劇。它們或是距離當下生活較遠,或是說教意味較重,失去了影視劇應有的娛樂價值。
20世紀90年代初風靡全國的電視劇是《渴望》,故事以60~80年代的中國社會為背景,講述了平凡的女工劉慧芳在苦難和考驗中不屈地生活的故事。劇中的人物在磨難中掙扎,奉行善良、忍耐等最傳統的價值觀。這的確是社會所需,但對於處在社會變革期的90年代的觀眾來說,顯然還有更多、更激烈的“渴望”。而這樣一種訴求,在《東愛》中得到了釋放。
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東京的四角戀故事:熱情似火的海龜女白領赤名莉香,愛上了從鄉下來的永尾完治,而完治從高中起就暗戀里美,里美心中所愛的卻是風流不羈的三上。
在90年代的中國內地,一部只關注男男女女談戀愛的電視劇,還是四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是一件十分大膽的事。它沒有任何說教,不追求更多意義,僅僅是幾位風華正茂的俊男美女,穿著最時髦的衣服,在電視上愛得死去活來。觀眾們跟著他們的腳步,還得以窺見正處於經濟巔峰的東京。
《東京愛情故事》
繁華的都市、痛快的愛情……沒錯,就是一種純粹的娛樂體驗。
也因如此,《東愛》一經播出一舉佔據了收視率榜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鈴木保奈美、織田裕二等演員的知名度,遠遠超過彼時正當紅的木村拓哉等日本明星。
以《東愛》的爆紅為起點,中國內地又引進了《回首又見他》《在愛的名義下》等一系列日本偶像劇,它們大部分是《東愛》演員出演的作品。其中,江口洋介主演的《同一屋簷下》,更是直接影響了第一部國產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的誕生。
對於90年代的中國觀眾來說,為什麼一部偶像劇成了必需品?
三上的配音演員劉家楨在採訪中的回答,或許可以道出當時觀眾內心的悸動:“劇裡年輕人所過的人生,是讓人有些羨慕的。”
沒錯,《東愛》帶給國人的,不只是俊男靚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更帶來了一種生活方式。它告訴觀眾們,什麼叫“都市”,什麼叫“消費”,什麼叫“時髦”。對於國人來說,物質,第一次如此直白地展現在眼前,散發著難以抵抗的芬芳。
《東愛》在日本首播於1991年,彼時正值日本泡沫經濟的巔峰。北野武的電影《花火》中呈現了這樣的景象:東京涉谷街頭燈紅酒綠,巨大的廣告招牌應接不暇,人們聽著索尼隨身聽,滿大街跑著豐田汽車,連美國時代廣場上播放的也是日本企業的廣告。
繁華大都市的景觀,在《東愛》裡有了更加日常化的呈現:莉香和完治工作在高聳的大樓,下班後回到漂亮的公寓,街頭是時髦的商場,年輕人渴望的是BMW和卡地亞戒指。
所有人都在拼命花錢、打扮、尋求刺激……一切正如city-pop名曲《Plastic Love》所唱的:“在流行的disco舞曲裡 跳到天亮 好像擁有了魔法”。
中國內地觀眾和初來到東京的完治一樣,被這樣魔法一般眼花繚亂的都市生活所深深吸引。物質、商品、消費、時髦、過去避之不及的慾望,在這裡得以盡情釋放。
90年代中國社會也迎來了緩慢但巨大的變革。從市場經濟的發展,到第一部好萊塢大片的引進,一個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機遇與危機並存的市場正逐步形成。這樣的時代變化在王家衛的《繁花》中可見一隅:三羊牌polo衫被時髦的男女老少追捧,搶購的隊伍排到了外灘,費翔的《冬天裡的一把火》點燃了這種時代活力,人們渴望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一種現代都市生活的模板,《東愛》恰好迎合了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它彷彿一個大型霓虹廣告牌,向國人兜售著美好的物質生活。
如今的年輕觀眾回顧這部劇集時,或許會對其中過時的愛情情節嗤之以鼻,但莉香始終卻是特別的一個。她永遠面帶元氣的微笑、頭戴時髦的髮箍、身穿瀟灑的白色風衣,在職場上風風火火。
據說那時,愛美的女孩子看了這部劇之後,就知道了圍巾怎麼圍、衣服該配什麼顏色。可以說,莉香第一次讓國內觀眾們知道了:什麼是都市女性,什麼是時尚白領。
或許因為歸國子女的背景,她總是古靈精怪、自由奔放。
完治問:“我從很久以前就很想知道,你那個大包裡面裝了什麼?”
莉香和社長有過一段關係,但在愛上完治後,依然義無反顧地大膽追求,將自己熱烈地獻給心愛的人。硬是把求愛,變成了體育運動一樣的熱血事業。
莉香身上投射了那個時代男性眼中的“完美女性”。男性觀眾看待莉香的視角,或許和懦弱、保守的完治一樣:希望有個大膽直白的女孩,毫無保留地愛自己;而自己可以優柔寡斷地等待一次次偏愛。這是時代的限制使然。
但莉香的不同之處在於,在被凝視的社會中,她始終抱有強烈的主體性。對於女性觀眾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啟蒙:女人可以熱烈地追求愛情,也可以對感情瀟灑地說拜拜。
在2021年《唐人街探案3》中,陳思誠甚至直接邀請到“莉香”鈴木保奈美來客串,圓了他那代人的白月光之夢。《東愛》和莉香對中國觀眾的影響力,由此也可見一斑。
當我們回顧20世紀90年代時,《東愛》成為了一個典型的文化符號。
在中國觀眾的記憶中,《東愛》和90年代一樣,開放、多元、充滿活力。這部偶像劇像一張等待兌換的彩票,用最通俗的方式告訴大眾,不久之後的未來,這樣的生活即將在你們眼前發生。
所以在《繁花》中,當對未來躊躇滿志的寶總,在東京街頭和玲子相遇時,響起的正是那首《突如其來的愛情》。兩人的愛情如此夢幻,時代的發展如此振奮。
而日本觀眾則有著完全不同的體驗。因為隨著《東愛》的完結,日本的泡沫經濟也走向了尾聲。
90年代後,日本社會高昂的氛圍突然急停,迎來了下跌的10年、20年、30年,直到現在也沒能緩過氣來。日本觀眾回憶起《東愛》及那個年代,大多充滿了懷戀之情。對於曾經那個物質豐盈、奮發向前的時代的離去,充滿了無可奈何。
在《東愛》結束25年之後,漫畫原作者柴門文做過個續篇,其中的一句臺詞或許道出了日本觀眾的感傷:“我們不也在懷念泡沫時代的自己嗎?”
一個電視劇,兩個國家,兩種回憶,或許正是歷史的有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