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沒有注意到,短短三天時間,國際上發生了許多風向一百八十度轉變的大事,儘管看上去鮮有瓜葛,但始終有一條線索圍繞著———即美國開始大範圍渡讓利益,其目的是進行全球戰略收縮,將主要力量集中在西太平洋沿岸地區一線,意圖用空前的重壓破壞我國相關計劃。
北溪二號線專案得到美國的豁免
當地時間5月19日,美國務院釋出了一份宣告稱,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決定豁免對北溪二號線運營公司及其高官實施的制裁計劃。德國外長馬斯對此表示積極讚賞,稱此舉有助於緩解美德之間的矛盾。
瞭解過美俄歐三邊關係的朋友都清楚,北溪二號線是一條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到達德國的天然氣管道,這條線路徹底繞開了被美國力量所控制的烏克蘭和波蘭。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說法,該專案建成後,俄羅斯每年能為歐盟國家至少提供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不過,北溪二號線專案最大的意義不在於能源上,而在於地緣政治上!
歐洲作為世界上三大繁榮地區之一,其對天然氣石油這些能支撐現代工業及交通體系運轉的能源需求非常大。
但距離歐洲最近的富油區北海大部分資源被英國掌控,大家都知道,英國就是典型的攪屎棍,加入歐盟這麼多年好處沒少拿,但力氣基本上沒出,何況是把北海這麼一塊大蛋糕分給歐盟吃呢?
中東更不用提,管道跨越地中海直接輸送到南歐地區,就是不給西歐那些有想法有實力的大國一丁點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想要實現能源獨立,就只有尋求對俄合作。而莫斯科在因克里米亞事件的制裁後,也迫切的需要突圍。
不僅是獲得更大的能源出口市場,更在於對歐合作能減輕西部地區戰略壓力
。因此,俄德國一拍即合,開始了以北溪二號線專案為著力點的戰略大突圍。
為什麼是德國挑大頭呢?
第一、地理位置上德國處於中轉樞紐地帶,想要繞開美國控制的烏克蘭和波蘭,走波羅的海到德國的線路是最安全也最節省開支的。
第二、德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和頭號經濟強國,其能源消耗遠超歐洲各個國家,對實現能源獨立的願望也就越迫切,當年為了搞好和俄羅斯的關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甚至還跑到俄羅斯天字第一號國企當老總。
第三、英國脫歐後,德法成為歐盟主要軸心。但由於戰敗國的限制,德國處理盟國財政或經濟危機時錢沒少出,可政治影響力就是蓋不過法國。北溪二號線管道建成後,德國就能依託能源中轉站的優勢壯大影響力,在歐盟內部謀求不亞於法國的影響力。
白宮這邊自然也明白歐盟借用能源獨立擺脫美國控制的用心。所以在管道預計建成的2019年,就對德國和俄羅斯參與建設該專案的公司進行了制裁,理由是北溪二號線危害到歐洲多國的能源安全。
即便拜登上臺後,其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卿布林肯,也延續了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做法。只要一提及北溪二號線專案,就言必稱危害歐洲能源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宣告中,美國國務院給出的豁免理由,並沒有否定美方認為北溪二號線有損歐洲能源安全的一貫立場,而只是強調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必須這麼做。
這種矛盾的說法很多人可能看不懂,但只要注意一個關鍵點就豁然開朗了。
什麼關鍵點?
拜登對華政策!
布林肯在外交政策演講中多次提到過,
把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並出臺一些列遏制措施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所在
。換言之,只要一切能有利於美國遏制中國的行為,都是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行為。
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美國為何說豁免北溪二號線是為了美國國家利益。
因為透過豁免北溪二號線,有助於拉攏歐洲對抗中國。這不,就在美國宣佈豁免該專案的第二天,歐盟議會就通過了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議案,擺明了是利益交換下的結果(除了豁免北溪二號線,還有伊核協議,下面我們會提到)。
用犧牲對歐洲能源控制權的代價,換取聯歐制華,足以看出遏制中國的政策在美國本屆政府中的地位有多高!

法新社最新訊息,當地時間20日,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議案。該議案雖然決定不了中歐投資協定的最終命運,但它意味著歐洲議會將停止相關審議,這是CAI走向生效需要經過的中間一環。
關於歐盟,還有一個細節可以關注:
即在歐盟議會透過凍結CAI協議的同一天,歐洲極端親美勢力代表人物,曾率領法國重返北約進而強化美國對歐洲控制的薩科齊,因2012年競選活動非法融資案在巴黎開庭審理。
這說明歐洲內部政治鬥爭也在不斷激化,其結果也將最終決定歐洲對外政策!
布林肯向俄羅斯示好
5月19日,也就是美國宣佈豁免北溪二號線制裁的同一天,布林肯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冰島舉行會晤。布林肯表示,美方在尋求與俄方建立可預測和穩定的關係,這對兩國和世界都是有利的。
敵對國家在外交場合說這種客套話雖然很常見,但這次時機卻有些敏感:
首先,民主黨視俄羅斯為天字第一號大敵,拜登兩個月前還說過,美國對中國的定位是最大競爭對手;對俄羅斯的定位是最大威脅者,除此之外他還汙衊普京是一個殺手。
戎評給大家分析過,在美國地緣戰略的語言環境裡,最大競爭對手是以打到他認輸為止,不一定要消滅,但對最大敵人卻是要從肉體上徹底消滅。
其次,會晤的時間點剛好卡在豁免北溪二號線制裁的同一時間,這難免會給外界一種美國對俄低頭的感覺。

布林肯和拉夫羅夫
5月2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就批評拜登,說美國取消對北溪二號線專案的制裁會產生非常大的風險,對於美國和拜登而言是重大的失敗,對於俄羅斯而言是地緣政治中的完美勝利。
最後,有媒體指出,本次外長會面或為普京拜登會晤打下基礎!
兩個月前還是一副不殺汝誓不罷休的樣子,兩個月後就在促膝長談,並且放寬對俄羅斯看重的北溪二號線專案的制裁,這立場轉變還不大嗎?
儘管本次會晤不代表美國會徹底放棄對俄羅斯的圍追堵截,也不代表美國要聯俄製華,但至少說明民主黨美國正試圖改善對俄關係,以減少其他方向的戰略投入和壓力,集中力量到西太平洋對付中國。而且,積極釋放對俄善意的訊號,也存在分化我們與俄羅斯構建的背靠背對抗美國的陰謀。
但俄羅斯沒有中計。
20日,普京在視訊會議中指出,如果有人想要分裂俄羅斯,比如西伯利亞地區,那麼俄羅斯將打掉他的牙齒。他還強調,反對者限制俄羅斯發展的這種嘗試自從蘇聯解體以來一直存在!
普京這話很明顯是說給美國聽的,因為2005年美國第一任女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就發表過分裂俄羅斯的言論。而他選擇在美俄外長會晤的第二天說這話,就是要警告某些人美國仍然是限制俄羅斯發展的頭號敵人,不要以為一兩次善意的訊號就忘了美俄關係的本質。
伊核協議出現重大轉機
法爾斯社20日新聞,伊朗總統魯哈尼當天宣佈,伊核協議談判各方已經同意解除對伊朗在石油、石化產品、航運、保險和央行等主要領域的制裁。
而歐盟和俄羅斯伊核協議代表均指出,達成新的協議已經近在咫尺!
新政府對伊核協議的態度經過了三次變化:
拜登上臺之初,除了表示願意重返伊核協議給歐盟開空頭支票,其實並沒有多少實際行動。等到中國和伊朗達成了25年協議後,白宮才把重返伊核協議提上實際議程。
但誠意依然不是很大,仍在處處給伊朗設定無法接受的條款。比如美國只想取消與核協議無關的制裁,而伊朗則要求取消所有制裁,所以雙方談判一直處於僵局,直到十九號美國讓步後才有了重大突破。
那麼,美國為什麼會突然讓步呢?三個原因:
一是換取歐洲聯美製華,美國撕毀伊核協議和制裁北溪二號線的出發點一樣,都是為了防止歐盟透過能源獨立脫離美國掌控。現在為了圍堵中國,北溪二號線已經讓步了,繼續制裁伊朗的意義並不大,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同樣能滿足歐盟的需求。
只不過歐盟對待俄羅斯和伊朗的態度不一樣,對於俄羅斯,歐盟只是合作關係,說白了歐盟只是把能源的雞蛋從美國拿出來放到俄羅斯的籃子裡來,沒有真正的自主權。
而對於伊朗,歐盟則是盡心盡力的扶持,試圖把德黑蘭打造成巴柏軸心在中東的橋頭堡,從而取得真正的能源獨立和主動權。
所以特朗普當初撕毀伊核協議時,最上火的便是歐盟,差點就罵娘了!
二是25年協議展開後,美國製裁效果逐步減弱,只要時間足夠長,雙方合作足夠深入,去中俄伊三角去美元化決心足夠堅定,伊朗經濟遲早能在繞開美國的情況下全面復甦,屆時即使白宮想恢復伊核協議,手裡的牌也根本不夠打,那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
三是警告以色列,
巴以衝突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美國撤出中東,集中力量對付中國的既定計劃。
前文提到過,民主黨美國已經把遏制中國,視為關乎美國國家利益的最高優先順序目標。為了遏制中國,破壞既定計劃,美國不惜渡讓了歐洲的能源控制權,又豈能容以色列破壞制華大局?
巴勒斯坦地區武裝衝突激化後,拜登打了好幾通電話讓內塔尼亞胡見好就收,不要玩兒大了,不要破壞美國撤離中東的計劃,結果內塔尼亞胡一直當耳邊風,繼續炸。
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
以色列不是一直擔心美國重返伊核協議嗎?那民主黨就做給你看,不要覺得共和黨和華爾街袒護你,就敢挑戰美國最高的政治正確,要讓以色列明白美國手裡仍然有拿捏他的資本。
伊朗真放開手腳幹了以色列還不是得依靠美國才能自保?
於是在伊核協議取得重大突破後,以色列這邊立即宣佈停火。如果美國最終能夠重返伊核協議,應該會寫入保證以色列安全的相關條款。
短短三天時間,對俄羅斯讓步,對歐盟讓步,對伊朗讓步,還有巴以衝突…這一圈走下來,拜登基本上把能牽扯到美國力量的地方都渡
讓了利益,冷戰之後可曾見過美國在這麼短時間內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過?
超乎尋常的沉默是為了更大的爆發,全方位收縮力量是為了揮出更狠的拳頭。
美國一系列反常行動的背後明顯是針對中國!
所以,在華盛頓全球戰略收縮的大背景下,西太平洋地區敏感和危險的烈度卻在不斷上升。
比如安合旅事件。前段時間,對岸士兵在社交媒體上抱怨伙食太差之餘,意外曝光了美國安合旅部隊進駐的情況。所謂安合旅,全稱為安全合作旅,主要負責美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武裝力量進行軍事訓練的任務。
截止2021年5月,包括國民警衛隊在內的美軍共有6支安全合作旅,其中大部分承擔過阿富汗政府軍的反恐訓練。
比如美軍陸戰隊司令的發言。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戴維·伯傑18日對媒體表示,TH衝突可能會蔓延至印太地區以外的所有區域。這個發言非常契合我們之前對拜登政府的判斷,即裹挾其他國家,將事件上升到整個地區衝突的高度來迫使我們放棄相關行動計劃。
比如日本最新動向。有新聞報道稱,日本政府在2021年度防衛白皮書草案中,首次納入了相關地區穩定的這一內容。
比如菲律賓反華情緒升溫。近期,受菲律賓軍方、媒體和國內親美人士的挑撥,菲律賓普遍出現了反華情緒升溫的現象,就連之前替華為仗義執聲的菲外長洛欽,也發出過不利於中菲關係的聲音。對此,杜特爾特已經出臺了更嚴厲的措施,禁止其內閣和政府成員公開談論南海問題。
種種跡象無不說明美國已經大幅度提高了在臨近區域的行動效率!
中華民族盼望已久的歷史節點正前所未有的向我們接近,深感不安的美國加速全球力量調整。
西太平洋,山雨欲來!
關鍵詞
中國
以色列
俄羅斯
布林肯
伊核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