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法】字節跳動被判賠8千萬元!警示這些合規風險

本文由法律人營銷神器5分鐘生成
您也能用它每天生成

朋友圈爆款普法文

掃碼免費深度體驗→→→
一、案情引入:程式碼抄襲糾紛背後的行業警示
隨著短影片行業進入技術驅動的存量競爭階段,演算法濾鏡、智慧剪輯等功能的底層程式碼逐漸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2025年2月,最高法院對美攝科技訴抖音系列案件作出終審判決,認定抖音八項軟體著作權侵權成立並判賠8266萬元,創下我國計算機軟體侵權判賠金額新高。該案揭示了技術密集型企業在軟體開發、使用環節中潛藏的重大法律風險。
二、案件核心事實與審理程序
2021年4月,美攝科技指控抖音及其關聯公司在視音訊編輯處理軟體中,大量複製、修改其享有著作權的程式碼模組,分別向北京高院、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提起八起訴訟。
案件審理呈現三大特徵:
1. 技術事實查明覆雜:
法院委託專業機構對雙方軟體進行逐行程式碼比對,發現關鍵功能模組存在高度相似性;
2. 判賠金額大幅提升:
北京高院一審合計判賠2600萬元,最高法院二審將賠償額提升至8200萬元;
3. 司法政策導向明確:
最高法院在美攝科技訴抖音軟體著作權侵權案判決中強調,對惡意侵權且侵權規模大的平臺型主體應加大判賠力度。
三、法院裁判要旨解析
本案判決確立了三項重要裁判規則:
1. 程式碼實質性相似認定標準:
即便存在部分模組自行開發,若核心演算法結構、異常處理機制等具有獨創性的程式碼段高度雷同,即可認定侵權;
2. 舉證責任合理轉移:
被告未能合理解釋相似程式碼的獨立創作過程時,推定接觸過原告軟體;
3. 裁量性賠償計算方式:
以侵權軟體下載量、單次使用貢獻率、合理許可費率為基準,疊加侵權故意情節的懲罰性賠償。
四、案例評析:軟體著作權保護的司法新趨勢
本案折射出司法實踐中的三個顯著轉變:
1. 技術事實查明專業化:
採用動態除錯、反編譯等技術手段進行深度程式碼比對,建立"接觸+實質性相似"的雙重證明體系;
2. 損害賠償計算精細化:
突破法定賠償上限,採用"侵權獲利=使用者使用量×功能貢獻率×行業利潤率"的數學模型;
3. 平臺主體責任強化:
對擁有技術稽核能力的平臺方,課以更高的程式碼來源審查義務。
五、律師實務建議:企業合規指引
基於本案啟示,技術企業應當建立三級風險防控機制:
1.開發階段預防
建立程式碼「出生證明」制度,對每個功能模組的開發日誌、版本迭代記錄進行區塊鏈存證
引入第三方程式碼查重系統,排除開原始碼使用風險
2.商業合作風控
  • 在技術許可協議中明確約定智慧財產權瑕疵擔保條款
  • 對供應商軟體進行「清潔室開發」合規審查
3.爭議應對策略
  • 遭遇侵權指控時,立即啟動程式碼版本溯源和開發文件梳理
  • 善用「獨立創作」抗辯規則,準備完整的開發過程證明材料
結語
當前,軟體著作權保護已從「形式合規」轉向「實質審查」階段,企業唯有構建貫穿研發、運營、合作全流程的合規體系,方能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規避法律風險。本案8200萬元判賠額不僅是個案警示,更是行業技術競爭規則重構的起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