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212億港元,江蘇常熟第一家獨角獸剛剛IPO,曹德旺妹妹帶隊

「IPO全觀察欄目」聚焦首次公開募股公司,報道企業家創業經歷與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業模式和經營業績,並揭秘VC、CVC等各方資本力量對公司的投資加持。
作者丨巴里
編輯關雎
圖源丨正力新能上市現場影片截圖
4月14日,鋰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正力新能”)成功在港交所掛牌。正力新能IPO發行價定為每股8.27港元,開盤價每股8.46港元,截至發稿,總市值達211.7億港元(約合199.2億元人民幣)。
2019年才成立的正力新能,總部在江蘇常熟,無疑是動力電池行業中的 “後起之秀”。
別看它成立時間不長,背景卻十分強大。
該公司董事長曹芳出生於 1958 年,是 “玻璃大王”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的妹妹,年齡比曹德旺小 12 歲。
曹德旺堪稱傳奇人物,福耀玻璃當下的市值已超 1400 億元人民幣。憑藉如此雄厚的家族背景,正力新能自創立之初便備受矚目。曹德旺家族生意版圖也從汽車玻璃行業,擴充套件到了汽車動力電池領域。   
如今,正力新能成為繼中創新航、瑞浦蘭鈞之後,港股第三家動力電池頭部企業。
曹德旺妹妹帶隊,從汽車玻璃跨界動力電池
正力新能的兩位創始人都出身自福耀玻璃。
董事長曹芳在福耀玻璃幹過銷售部經理、董事及副總經理。總經理陳繼程在福耀玻璃先後擔任副總經理、執行董事等職位,積累了豐富的汽車零部件行業經驗。
2013 年,曹芳與陳繼程共同創辦了從事風險投資的新中源創投。同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與豐田汽車展開合作,在江蘇常熟投資生產油電混合汽車所需的電芯和系統,這一合作經歷為日後正力新能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2014年4月,曹芳因個人年齡因素,從福耀玻璃副總經理崗位離職,結束了在福耀玻璃長達 27 年的職業生涯。
兩年後,在福耀玻璃工作了 13 年的陳繼程也選擇離開。當年8月,基於對汽車行業的深刻洞察,二人攜手創立了常熟正力投資有限公司(簡稱 “正力投資”),專注於電動汽車核心部件領域的投資業務。
正力新能董事長曹芳,圖源:正力新能
2019 年 2 月,在二人創業歷程中,完成了一筆極為關鍵的投資:
正力投資斥資1.6億元,認購了江蘇塔菲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塔菲爾”)6.78% 的註冊資本,對塔菲爾進行少數股權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塔菲爾創始人龍繪錦與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都來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曾毓群還是龍繪錦的上級。
2020 年 5 月 12 日,正力投資再度發力,以 10.8 億元的價格認購塔菲爾新增註冊資本,並受讓現任股東持有的部分註冊資本,將股權比例提升至約 43.47%,成功取得控股權。
經過一系列的股權轉讓、重組等運作,正力新能順利承接了塔菲爾的員工、客戶、供應商等資源。
在 2022 年至 2024 年期間,正力新能成功完成了 2 輪融資,融資總額達到 34 億元。投資方涵蓋新中源創投、東南投控、蘇創能源投資、竇玉林、吳雅鳳,以及華福投資、東南產投等。
2022年,正力新能完成了24億元的A輪融資,投後估值144億元,成為常熟市第一家獨角獸企業。
2024年7月,正力新能完成B輪融資,募集資金10億元,公司投後估值182億元。同月,公司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正式踏上赴港上市之路。
截至IPO前,曹芳和陳繼程二人透過正力投資、新中源創投、正力諮詢等,控制公司48.56%的股權,又透過一致行動人協議,控制16.04%的股權,合計控制正力新能64.60%的股權。   
此外,曹德旺也出手幫了妹妹,透過福建耀華持有正力新能 2.52% 的股權。
5年做到行業第9,年入超51億
作為國內極少數來自於汽車零部件背景的動力電池公司,正力新能總經理陳繼程曾表示,區別於其他企業的地方,恰恰是自己的汽車零部件基因。這使得公司深知怎樣與主機廠打造高效的供應鏈關係,面對不同的市場需求時,也能夠提供更為靈活且全面的解決方案。
招股書表明,正力新能依據市場需求和技術驅動,開發多樣化的電池產品組合。公司主要聚焦於動力電池產品以及儲能電池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提供電芯、模組、電池包、電池簇、電池管理系統的一體化方案,全力拓展電化學產品的大規模應用。
圖源:正力新能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在中國市場,以 2024 年動力電池裝機量來計算,公司在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市場、三元動力電池市場以及動力電池總體市場中,均位列第九。在 2022 年至 2023 年期間,以 2023 年裝機量同比增速來看,在動力電池市場裝機量排名前十的企業裡,公司位居第二;在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市場裝機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公司排名第一。   
從行業格局而言,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激烈且集中度較高。2024 年,中國十大動力電池製造商佔據了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的 95.3%。依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資料,按 2024 年裝機容量計算,正力新能在中國動力電池製造商中的市場份額為 1.8%。
到目前為止,公司已與汽車領域的龍頭企業展開合作,構建起高質量客戶群。其電池產品的客戶主要是電動汽車製造商,動力電池客戶涵蓋大型央國企、造車新勢力以及跨國領先整車企業。
公司在一汽紅旗、廣汽傳祺、零跑汽車、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等全球多個龍頭企業核心車型的電池產品供應份額不斷攀升。前五大客戶貢獻了公司 88.2% 的收入,在部分核心車型上,電池滲透率超過 50%。公司與豐田達成戰略合作,透過合營企業新中源豐田,覆蓋了中國 70% 的混動市場份額。
資料顯示,2024年,零跑汽車全年累計交付新車近30萬輛,同比增長超100%,超額完成25萬輛的年銷量目標;上汽通用五菱全年銷量達1,540,077輛,其中新能源銷量達800,000輛,佔比超50%,同比增長63%。
圖源:零跑汽車
與此同時,基於豐田全球汽車戰略的拓展,豐田於 2025 年 3 月在中國推出全球首款搭載自動駕駛的純電 SUV 車型鉑智 3X,正力新能作為首發的電池供應商,是少數成功進入豐田體系純電新能源車型的電池合作伙伴之一。
從業務板塊來看,公司大部分收入來源於動力電池產品。2021-2024年,這部分收入佔比分別高達 96.6%、94.7%、80.7% 和 90.9%,產品覆蓋 BEV、PHEV、HEV 等車型,售價為 0.41 元 / Wh,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主打價效比優勢。2024 年,儲能產品營收佔比僅為 4.2%。
由於各年度動力電池銷量均有所上升,在報告期內,正力新能實現了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
公司收入從 2021 年的 15 億元增長至 2022 年的 33 億元,進而在 2023 年進一步增長至 42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 66.6%。隨後,2024 年公司收入再度增長至 51 億元,增幅為 23.3%。正力新能表示,這主要得益於各年度動力電池銷量的增加。   
與營收情況不同,正力新能的利潤經歷了大幅波動。
2021 年公司虧損 4 億元,2022 年虧損擴大至 17 億元,正力新能稱,這主要是因為 WM 客戶業務營運出現重大不利變動。2023 年,隨著銷量增長並形成規模效益,公司運營效率得以提升,虧損減少至 5.90 億元。到 2024 年,公司實現扭虧為盈,錄得淨利潤 9101 萬元。
2021 年、2023 年以及 2024 年,正力新能的客戶保留率分別為 93.3%、88.9% 和 94.5%。不過,2022 年公司客戶保留率相對較低,僅為 68.2%。在分析原因時,正力新能再次提及 WM 客戶的影響。
招股書顯示,“WM 客戶” 指的是威爾馬斯特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溫州)有限公司和威馬新能源汽車銷售(上海)有限公司。
2022 年 11 月,由於 WM 客戶業務運營發生重大不利變動,且長期延遲結算,無法結清應收款項,正力新能停止向其交付用於 BEV 的三元電池產品。這一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三元電池銷量和銷售收入下降。
值得慶幸的是,從 2023 年開始,公司毛利實現正增長,從 2022 年的 -2.9 億元提升至 2023 年的 2.1 億元,並在 2024 年進一步增長至 7.5 億元,對應的毛利率分別為 – 8.8%、5.0% 和 14.6%。
根據招股書,按照每股股份 8.27 港元的發售價計算,正力新能此次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為 9.275 億港元。其中,約 80% 將用於產能擴張,建設智慧製造設施和柔性生產線;約 10% 用於各項研發活動;約 10% 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蘇南魚米之鄉” 正衝出一支新能源軍團

伴隨著正力新能的IPO,常熟這座由蘇州市代管的江蘇省轄縣級市,也再次走入到人們視野中。
最近,常熟市統計局宣佈,2024年常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79.10億元,同比增長6.2%,成為中國第五個GDP突破3000億元的縣級市。
目前,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和紡織服裝已成為常熟的三大支柱產業。近年來,常熟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產業基礎,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023年3月,蘇州市新能源產業創新叢集推進大會在常熟隆重召開。會上,備受矚目的《蘇州市新能源產業創新叢集行動計劃(2023—2025年)》新鮮出爐,該計劃旨在到2025年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創新叢集和創新應用示範區。
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預計將實現產值突破4000億元的宏偉目標,同時力爭新增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達到30家、超20億元的企業20家、超50億元的企業5家,甚至有望誕生一家超100億元的企業。
實際上,多年前,常熟就已將氫能、鋰電、光伏作為主導方向,大力佈局新能源產業。當地還曾明確表示,要全力推動新能源產業創新叢集發展,目標是到 2025 年,全產業鏈吸引重點企業超過 150 家,實現產值規模達 1100 億元。
圖源:常熟市科技局
作為一家全新的動力及儲能電池製造商,正力新能感受到了當地政府滿滿的誠意,最終將正力新能基地、銀河基地、平謙基地等專案落戶常熟。目前,該公司的電芯生產基地配備了 15 條生產線,電芯產品的總設計年產能高達 25.5GWh。
近年來,憑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熟完善的產業環境以及有力的政策扶持,常熟吸引了眾多新能源企業紛紛落戶:
例如專注海洋能源領域、估值百億的新能源獨角獸亨通高壓;脫胎於長城汽車、估值破 60 億元的氫燃料電池明星企業未勢能源;還有汽車研發領域 “隱形冠軍” 的英特模科技等等。
《常熟市新能源產業發展202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將做好企業上市輔導等工作,支援優質新能源企業透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力爭年內新增報輔導、報交易所企業2-3家。
可以期待的是,這座素有 “蘇南魚米之鄉” 美譽的城市,正孕育著一個個新能源獨角獸企業,並助力企業走向IPO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