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人是自身天賦的囚徒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來源:逸柳投研筆記(ID:ealiu_investment)
一、伯克希爾的東西,既簡單又困難
有些商學院的教授也在教學生像伯克希爾·哈撒韋一樣做投資。但大多數人不學我們,因為他們在年輕時受到了學術界的薰陶,學的是另一套東西。
我們的東西太簡單了,人們不願意學,學我們的東西,成不了資深專家;我們的東西太難了,人們不願意學,學我們的東西,人們害怕失敗。
查理·芒格,《2007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
伯克希爾式價值投資的簡單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核心理念簡單,以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某家好公司的股票,然後在價格過高的時候將股票賣出去;二是操作流程簡單,選擇好公司之後,核心就是擇價,不存在擇時的概念,人們不會從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交易的成就感。
大多數人的天性喜動不喜靜,透過一頓騷操作,然後取得某種成績,這樣的方式往往能夠帶來更多的成就感。而伯克希爾的投資,常常會讓那些自視極高的人覺得不具有故事性和專家價值。所謂“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伯克希爾式投資的困難之處,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問題,選股和擇價比較困難,偏向價值的投資,要求我們選擇經營穩定的公司,並且認真評估的該公司的內在價值。
二是心理問題,即便是我們選擇了某家公司,這家公司在事後能夠證明帶來很好的收益,並且我們在某一時刻較準確地評估了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持股的過程中,我們依然會承受懷疑、焦慮、恐懼、興奮等,而無法按照預先的分析進行行動。
二、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機會成本
我的能力、資源和時間都有限,我總是在限度範圍之內,儘可能爭取最高的收益率。我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就這麼簡單。
在生活中,我們應當始終從機會成本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學校的教育存在嚴重缺陷,沒把這種思維方式教給學生。
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機會成本。在你所處的特定環境中,你面臨的機會是有限的,如果機會A比機會B好,機會A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機會,你當然選擇機會A,而不要機會B。也許別人有更好的機會,但是在你所處的特定環境中,在你的認知範圍內,機會A就是你最好的機會。
查理·芒格,《2007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
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一項理性決策需要考慮的事情,不考慮機會成本,就不符合理性原則。
機會成本是放棄的、能看到的其他的機會。這是我們從芒格上面那段話能夠得出的關於機會成本的定義。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思考機會成本,比較的範圍是自己所能看到、並且能夠抓住的機會的總和,如果看不到或者抓不住,那麼就不能算是機會,因此,不同人的機會成本並不一樣。
市場的收益率,是由人們的平均機會成本決定,我們需要明白平均背後的分化都非常明顯;肯定有人獲得超額收益率,也肯定有人獲得低於平均收益的收益率。
任何思維模式都需要長期的訓練,機會成本思維也如此,沒有這個思維,在股票市場上有很大的機率會鎩羽而歸,很難長期生存下去。
三、評估企業的分紅,我們需要看它有沒有創造更大價值的能力
伯克希爾不太可能從你所謂的“閒置資金”中拿出一部分用於分紅。對於每一塊錢的留存收益,我們要為伯克希爾股東創造高於一塊錢的價值。什麼時候我們做不到這一點了,我們才會考慮分紅。
查理·芒格,《2007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
分紅是企業回饋股東的直接方式,是一種真實的實利,而其他的利潤指標,常常都帶有承諾的性質,最後不一定能夠到普通股東手中。
伯克希爾基本不分紅,其理由是伯克希爾能夠將未分配利潤再投資,從而獲得高於其賬面價值的價值,背後的力量當然是巴菲特團隊的資源配置能力,包括資金的配置能力,以及識人之明。
因此,我們在看分紅的時候,也要反覆思考公司的潛在機會,看看能否增進股東的剩餘利潤價值。並非有投資就能夠獲得增進股東價值,比如說曾經洋河的“閒置資金”,購買了恒大的信託產品,其中就有了某種風險。
這樣的分紅角度,實際上也體現了一種機會成本思維。
四、我們大多數人是普通人,一定要認清自己有哪些先天優勢和先天劣勢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一定要認清自己有哪些先天優勢,有哪些先天劣勢。一定要進入自己具有優勢的領域,把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文學作品中有句話說得好:“人是自身天賦的囚徒”。上天已經做出了安排,我們只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盡力而為。身高才一米五,就別想著走籃球這條路。
查理·芒格,《2007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
在實踐中,有很大的一個風險,是“好高騖遠風險”,明明自己當前的能力就是不足,卻仍然希望達到超出能力的結果,最後落得的下場常常是:已有的東西常常被失去了;而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也就是諸葛亮說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當然,還有一個風險是“妄自菲薄風險”,也就是過度放大自己的劣勢,不過問題相對較小,因為做的事情都是自己能做的,總會有所收穫。只是原本能夠做得更好而已。
這兩種狀態下,人就在“天賦”的牢籠內,還加了一層“天賦認知”的牢籠,想想是不是憋屈得狠。
我們都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天賦所在的地方,這種優劣勢首先是基於自身情況的比較,而不是跟其他人比較。
完全不要擔心跟其他人比起來,我們每件事都不如對方,中國家長有時候喜歡拿自己的小孩跟其他小孩比較,誰誰誰做得好,從而帶來某種焦慮。其實,即便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如其他人做得好,但是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那個每件事情都比我們做得好的人,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會做,那樣會嚴重降低他的效率。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