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東
特朗普二入白宮之後,朝美關係將如何發展,這是外界關注的問題。我已經多次表達過個人看法,認為特朗普將會產生對其第一任期的路徑依賴,先向朝鮮極限施壓,而且將會延續拜登時代的延伸威懾,繼續鞏固美韓同盟及美日韓三方安全體系,作為對朝鮮極限施壓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在日前美韓國安首長會談中得到基本證實,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沃爾茨明確對韓國國家安保室長申源湜表示,美國將延續延伸威懾政策。
以上,是本文的一個重要背景。
3月10日,是美韓“自由護盾”上半年(每年3月份)年度例行軍演開始的日子。該軍演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時曾經暫停,從拜登時代恢復以來,幾乎每年都以“史上最大”的規模實施;今年的“史上最大規模”,重點在於增加了①比去年多7次的旅級部隊野外機動訓練、②半島爆發全面戰爭前提下的太空軍支援演習、③首次引進AI參演、④演練針對朝鮮核設施定點打擊的“作戰計劃2022”等。正所謂“針對性很強、實施力度很大”,而這恰恰是朝鮮認為“自由護盾”不是美韓所稱的“防禦性例行演習”,而是“侵略性對抗戰爭預演”的主要原因。
以往“自由護盾”開演之後,朝鮮都會以輿論戰和回應性軍事行動兩種基本手段加以應對,這已經是常態化動作。但今年卻有所不同,朝鮮將針對“自由護盾”的輿論戰放到了該軍演開始之前——
3月3日,金與正發表談話,啟動了這一輪輿論戰,稱美國近期的軍事行動是對朝鮮意志和能力的“試探”,“極其危險”。詳情參見《金與正警告:朝鮮將升級對美國的威懾行動》一文,不贅述。
3月7日,朝中社發表評論,從媒體角度直接針對“自由護盾”進行嚴厲批評,稱“2025版自由護盾將給半島帶來形勢惡化的狂風”,併發出明確警告,朝鮮將“破紀錄”地行使戰爭遏制力,美國將為由此引發的朝鮮“自衛正當的威懾性最強硬應對”付出沉重代價。
3月9日,朝鮮外務省報道局發表新聞公報,從官方正式角度闡發上述朝中社評論的言論,稱“自由護盾”是美國“戰爭交響曲第一樂章”,是“魯莽行動和不理智的選擇”,將對美國安保產生負作用;同時強調朝鮮將在“最強硬應對美國戰略”範疇內,讓美國得到“不願意看到的安保威脅結果”。順便
提一句,外務省報道局的這份新聞公報是3月9日發出的,但選擇了“自由護盾”開演的3月10日透過朝媒對外正式釋出。
從美韓聯演開始後加以回應,到提前至開始之前,這是一個反常現象。事有反常必為妖,因此,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朝鮮的此輪輿論戰,因為它不僅僅是口水戰,而是朝鮮採取回應行動的事先預告,“勿謂言之不預”是也;因為這或許意味著朝鮮將要採取的“最強硬應對美國”行動可能烈度極高,將給半島緊張局勢帶來較大影響。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對朝鮮的回應行動有所預期,認為無非是“老幾樣”——洲際導彈、高超音速導彈、核試驗、核彈頭量產;隨著近日金正恩視察“金斯盾”和核潛艇以及空中預警機裝上“大圓盤”,可能還要加上海軍核武力化成果展示,以及空軍再次集體升空做“人肉炸彈”等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朝鮮本輪輿論戰針對“自由護盾”的傾向性明顯,而且加以行動警告,但卻追加了一個“如果美國繼續實施同類行動”的前提。這大致表明,朝鮮的回應行動除了針對“自由護盾”之外,更大的行動還著眼於“下一次”;也就是說,它的工具箱開啟之後,使用何種工具將隨著美國行動的程度而加以選擇。這顯示出一種可進可退、進退裕如的姿態,相較於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元帥的“最強硬應對美國戰略”反倒顯出很強的靈活性和從容。
在我看來,朝鮮的超強度行動警告,並非真的要幹什麼,而在於對美國的極限施壓報之以朝鮮式極限施壓。而無論從金與正3.3談話,還是朝中社3.7評論、外務省3.9新聞公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明顯的跡象,即“自由護盾”等美韓軍事行動的升級以及朝鮮的強硬警告,不僅反映了“以強對強”的彼此極限施壓態勢,而且這種態勢極有可能由朝美私下溝通的結果所引發;亦即雙方目前無法達成共識,彼此恢復談判的條件相去甚遠。個人認為,這比雙方軍事行動引發的半島“持續緊張、螺旋上升”局勢更為令人擔憂,因為它顯示了表面劍拔弩張之下存在著雙方勾兌,而且這種桌面下的勾兌可能是持續不斷甚至是頻繁的。
現象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動機。而動機的發現,只需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這不像丹東草莓吃到嘴裡就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好吃那麼容易,也不是一句“朝鮮對美國很硬氣”那麼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