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林海東
在昨天文章中,我們分析了朝鮮對美韓上半年度例行軍演“自由護盾”輿論戰模式的改變。文章發稿後,傳來朝鮮連續發射多枚導彈的訊息。這一舉動,也改變了朝鮮對美韓聯演的回應行動模式,即從以往的之前、之後及過程中回應,改變為聯演開始當天就做出實際行動回應。這也算開了一個先例。
據韓國軍方的訊息,這些導彈是半島時間下午1點50分左右從黃海北道黃州一帶向西海方向發射的,射程大致在60-100公里,判定為短程彈道導彈。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繼1月14日以來朝鮮時隔兩個月再次發射彈道導彈,也是特朗普上臺之後朝鮮首次發射彈道導彈。因此,韓國輿論認為,朝鮮此次射彈,一是對“自由護盾”的回應,二是對美國施壓。
3月11日,朝中社報道了美韓“自由護盾”聯演啟動的訊息,延續此前的“侵朝戰爭預演”的定性,並予以強烈譴責,稱美國是導致半島緊張局勢惡化的罪魁禍首。這都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甚至是對此前一週內朝方言論的復讀。車軲轆話來回說,重在重複、重在強調,這是輿論戰的特點之一,而朝鮮深諳此道。
但是,對於3.10下午的射彈,朝媒卻是隻字不提,這與1.14那次在慈江道江界一帶向東海方向發射多枚導彈如出一轍。於是,問題來了——朝鮮為什麼保持沉默?
其實,這道理很簡單,只要從朝鮮射彈動機和目的的角度去看,自然可以大致明白。
首先,這次射彈的直接動機顯然是為了回應當天啟動的史上最大規模美韓“自由護盾”聯演。這種回應性行動全世界知不知道無所謂,只要美韓知道就行。而美韓得知此事,不像你我這等草民要去看新聞,人家一直嚴密監測著朝鮮的一舉一動,導彈上天之後不久,韓聯參就釋出了訊息,韓媒隨即跟進,從快訊、簡訊到詳訊、評論。於是,朝鮮的這層目的也就達到了,自家報不報因此無足輕重,也省得正在大幹快上建設朝鮮式社會主義的人民群眾分心。
其次,按韓國專家的分析,這次射彈的另一個動機是對特朗普施壓。這事兒不能說沒有,但在我看來,不過是隱含動機,是摟草打兔子——捎帶手的事兒。為什麼這麼說?這道理也簡單。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朝鮮的短程導彈就被他視為無足輕重的“小導彈”,既不看在眼裡,也不放在心上;眼下特朗普已經是“王”了,這種60-100公里的“小導彈”就更不在話下,那是駐韓美軍要操心的事情,最多到印太司令部那裡,甚至都到不了五角大樓層面,遑論The King。這一點,國務委員長心裡明白,所以,不報道這次射彈,往好裡說叫“戰略模糊”,實在話說則是“不值得”,報出來倒顯得元帥小家子氣,而且容易破壞當年結下的“兄弟情”。
第三,以小博大,逗你玩兒。今年的美韓“自由護盾”聯演又搞出年年破紀錄的“史上最大規模”,不僅旅級野外機動訓練增加次數,而且還加上太空軍支援、AI參演、定點清除朝鮮核設施的“作戰計劃2022”等等,拉得架勢很大。對於朝鮮而言,回應原則其實已定,一是堅決回應;二是“破紀錄”的大動作回應不針對本次“自由護盾”,而是著眼於“如果繼續”,重在以後。不拿大動作回應,那就搞搞小動作、射射“小導彈”。今年是元帥欽定的朝軍“訓練之年”,重點在戰法的改變。而對於美韓尤其是韓國而言,朝鮮涉軍行動無小事,一概視為“挑釁、威脅”,那麼,借“自由護盾”之機“訓練”一下人民軍,再合適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多枚導彈齊射或是連續發射,是朝軍“訓練”的明顯特徵,而這一次黃海北道的射彈,極有可能是四軍團下屬部隊乾的,或者叫“西部前線部隊所屬導彈分隊”;若是搞新導彈試射,那得導彈總局出面,而且基本以一枚為量。朝鮮此次射彈後,駐韓美軍平澤基地漢弗萊營隨即拉出了愛國者導彈以防萬一(下圖),既然美韓方有了如此反應,則射彈目的達到,發不發新聞也就無所謂了,只要你們緊張起來就好。


大致如此吧。不過,從朝鮮目前的報道模式看,射彈兩天以後再報也不是沒有可能,那就要看元帥是否到場、導彈發射架車擺得陣型是否如丹東草莓一樣好看上鏡,以及這些“小導彈”是不是新的改進型。但在我看來,眼下“自由護盾”這個陣勢,讓元帥前往黃海北道去指導一場“小導彈”發射,可能性不是很大,畢竟前敵不夠安全,還是要以防萬一。當然,“鋼鐵元帥”要表現一下“天降偉人”氣概咱也擋不住。

